本站支持IPv6

热门搜索 : 成品油  光伏  项目 

镇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镇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量:4,672 发表时间:2008-08-30 13:1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2006年至2010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的重要规划,为了加快镇坪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绿色、小康、和谐镇坪,根据国家、省、市关于“十一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党的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立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发展需求和国家宏观经济发展所带来的机遇,提出镇坪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一、“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面临的宏观背景
    (一)“十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
“十五”时期,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围绕“经营绿色镇坪,大力建设‘一区两谷’,争创人均经济强县”发展战略,坚持以加快发展为主题,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团结拼搏,克难奋进;相继战胜了洪涝、地质等自然灾害,克服了SARS、交通不畅等影响,冲破了电力瓶颈制约,基本完成了“十五”计划的主要目标任务。“十五”期末,全县GDP完成2.75亿元,同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9.3%(下同),人均GDP 4780元,同比翻了一番,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8.6:22.6:48.8。国民经济总体呈现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十一五”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十五”期末,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1.85亿元,增长13.6%;乡镇企业总产值1.77亿元,增长14.5%;农村药、畜两大特色产业发展规模不断壮大,成为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农业人口人均占有粮食500公斤以上,确保了粮食安全;农业种植结构不断优化,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农村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增长加快,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建成110kv线路38公里,35kv线路48公里,变电站2座;完成了对全县78个村的农电网建设与改造;完成退耕还林(含荒山造林)14.39万亩;天然林保护191万亩;小流域治理6处,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1平方公里;建成人畜饮水37处,解决了13500人、2万余头牲畜饮水困难;新修基本农田3460亩,农业扶贫综合开发成效明显。
  2.工业发展步伐加快,工业经济效益提高。“十五”期间,坚持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扩张规模与提高效益并举方针,培育壮大了县制药厂、大河煤矿、建材总公司、三大峡电站,组建了美味佳有限责任公司,逐步形成了医药、食品、水电、建材和矿产五大特色工业框架。全县工业总产值1.4亿元,增长11.4%。完成工业技改项目6个和7户国企改制,为工业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经济效益逐年攀升。
  3.项目带动战略成效显著。“十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7.12亿元,年均增长21.6%;年均投资额达1.42亿元;累计建成各类项目210余个;招商引资各类项目14个,引进资金8.84亿元。
  4.以交通、电力、通信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公路通村率达到100%,农网建设与改造全面完成,一批水电项目相继开工建设;邮电通信迅速发展。拥有固定电话达20部/百人,通村率达95%;移动电话乡镇覆盖率达100%,邮电业务收入年均增长14.3%;广播人口覆盖率达76.7%,电视人口覆盖率达86.3%。城镇建设日新月异。城镇配套和服务功能日趋完善,城市品位明显提升。以城带乡促新村的城镇建设格局初步形成,城镇化水平达到25.7%。
  5.财政金融同步增长。实现财政收入1493万元,增长18.4%;金融存贷两旺,各项存款余额达2.7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1.38亿元,分别增长16.3%和12.5%。
  6.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6476元和1777元,净增923元和535元,增长3.1%和7.4%。城镇人均消费支出达4862元,净增1283元,增长6.3%。恩格尔系数农村为54.4%,县城居民为41.4%。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和农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25.4平方米和39.3平方米。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7.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明显实效,完成D级危房改造,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完成了农村中小学现代化远程教育试点示范县工程建设,全县有18所学校实现了电子政务宽带网,完成了对全县中小学校的布点调整;职业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等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卫生县城和计生综合服务县建设达标并通过省级验收。以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急诊服务等为主要内容的城乡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人口生育保持低速增长,人口自增率控制在3‰以内,计生工作质量稳步提高。文化、体育、广电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干群关系更加融洽,广大农民安居乐业,农村社会稳定的喜人局面。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宏观背景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承前启后的阶段。镇坪必须紧紧抓住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西部大开发”的背景下,克难攻坚,乘势而上,缩小与毗邻县乃至东部沿海的差距,提升在周边地区的竞争优势。
   “十一五”时期,镇坪面临五大机遇:
  首先,从外部环境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为经济发展创造出更为良好的政策环境,尤其是对农村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的积极影响,全国、全省、全市经济社会将继续保持可持续较快的发展速度;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构想,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的宏伟战略,省委省政府在“十一五”浓墨重彩的要求陕南成为全省新的经济增长点热点地区,市委市政府更加深入地推进“药、水、游”发展战略,都为镇坪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
  第二,推进工业发展的机遇。镇坪国企改革基本完成,工业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矛盾已得到了较好解决,现在发展势头良好。企业原有落后的生产条件必将在机遇期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极可能抢占产业的制高点,形成产业的排头兵。
  第三,做大农业产业化的机遇。镇坪的生物资源丰富,围绕丰富的生物资源,重构农产品加工业,不仅可以提高农产品加工业产值对农业总产值的倍率,而且在产业化过程中,不断催生新的产业模式,做长做实产业链,形成依托生物资源的新型工业门类。
  第四,区域发展政策带来的机遇。国家已确定长江中游平原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较强,集聚经济和人口条件较好的重点开发区域,拟定财政性投资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工业化和城镇化的需要。国家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措施,镇坪必须抓住机遇,优先发展,在“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形成吸纳资源、资金和人才的洼地。
  第五,城乡统筹进程加快,为县域经济的合作与发展提供了新契机。区域内产业互补、充分发挥各自比较优势,将为我县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形成产业配套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特别是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已进入产业结构升级换代的新阶段,正在进行新一轮的结构调整,大量劳动密集型产业将逐步向内地转移。镇坪有承东接西的资源优势,可以围绕现有支柱产业招商引资,做大做强优势产业,构造产业集群,在整体上实现               “工业兴县”迈向工业富县。
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只有不断解决与缓和矛盾,才能实现“黄金发展”。 镇坪在“十一五”时期主要面临四大挑战:
  首先,基础设施仍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交通、电力、水利等基础设施落后,生产、生活条件差,人均占有水平低,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需要。城镇化水平低。小城镇建设资金投放量小,建设步伐缓慢;城镇产业基础薄弱,功能不完整,基础设施落后,要素集聚、辐射和带动力不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不突出,经济发展瓶颈制约必然影响经济的整体质量。
  第二,县域经济产业发展基础仍然薄弱。镇坪工业企业中,精深加工企业所占比重小,产品附加值低,骨干企业、特色产业少且规模小,企业经济效益差,经营亏损面较大;企业生产成本高、产品结构单一、无特色、无品牌,产品缺乏市场竞争力的多。企业产品平销的多,畅销的少,普通品牌多,名优产品少。引领和抢占市场制高点的能力弱;加之企业管理水平不高,管理观念、管理方式、管理手段比较落后,经营粗放,管理粗松散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工业增加值仅占全县GDP总量的13.4%,工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不大。农业生产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整体生产水平仍然不高;特色产业起步迟,基地规模不大;产业化经营水平低,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辐射带动作用不强,做大做强困难大;经济总量小,人均GDP不足600美元,同全省、国家平均水平差距较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没有得到根本缓解,自我发展能力弱。工农业生产需要的技术人员相对较少,高层次的科技人才匮乏。
  第三,农民增收渠道不宽,加快增长困难多。一方面表现在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生产不稳定;另一方面,主导产业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规模化的基地建设少,整体质量不高,能够使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牵动基地扩张的支柱企业更少,加之销售渠道、手段、信息服务跟不上,产业化建设任重道远。市场信息不灵,本地能消化吸收农副产品的企业规模小,产加销没能很好的衔接到位,农民辛苦种(养)出产品后,不是无人收购就是价格过低;另外乡镇企业总量小,结构单一,抗风险能力弱,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强,对农民增收贡献较小,与经济发达地区差距非常大;加之农业效益相对降低。农民生产投入成本不断提高,农副产品的价格相对较低,农民经营农业的经济效益很小等加大了农民增收难度。
  第四,投资扩张难度增大。在国家政策性投资逐步向社会公共服务、环境生态建设和农村基础设施方面倾斜的环境下,如何有效地吸引和启动更多的民间资本进入经济建设,已成为发展的关键,我县的经济地位、投资环境、技术信息等因素,尚不尽人意,多元化、多渠道、宽领域的投资格局尚未形成,扩大投资难度增大。
  因此,“十一五”时期,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实事求是地估量客观条件,只有发展思路对头,战略谋划得当,政策措施有力,就能乘势而上,占据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实现镇坪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
  二、镇坪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预期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实施“经营绿色镇坪,发展‘一区两谷’,争创人均经济强县”战略,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突出抓好医药、食品、水电、矿产特色产业;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借力发展,积极稳妥地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安全镇坪。经过五年努力,把镇坪初步建设成为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布局较为合理、特色较为鲜明的人均经济强县。
  (二)基本原则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六个必须”的原则,落实“五个统筹”的方针,以实现科学发展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争创人均经济强县。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着力提高全县人民的生活水平。始终在增强发展质量、提高发展效益上抓重点、抓突破,始终把经济发展体现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群众生活条件不断改善上,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激发形成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坚持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合力。进一步解放思想,不失时机地推进改革,毫不动摇地扩大开放,不断提高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和外向型程度,解决好县内经济与县外市场的对接问题,促进经济良性循环。
  ——坚持把“三农”发展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努力建设镇坪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更加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突出项目带动,坚持产业富民,加快实现“三个两万人”的发展规划。
  ——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统筹发展。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抓好社会建设和管理,实现“四个建设”统筹部署、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镇坪。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保持安定团结,促进社会和谐。
  (三)预期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到2010年全县经济增长速度年均增长11.0%左右,人均GDP达到8500元以上;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取得新突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城乡协调发展取得新进步,扩大开放迈向新步伐;生态环境保护继续加强,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5%左右;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上升;民主法制、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全县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环境优美。
  ——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到2010年,全县三次产业比例达27.0∶36.2∶36.8;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初步改善,城市建设框架大幅度拉开,城镇化水平达到30%以上。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4.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15亿元,增长12.3%;扶贫开发扎实推进,贫困人口进一步减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好转,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
  ——科技教育加快发展。2010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0%以上,逐步实现免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
  ——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继续改善。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500元和2650元,年均分别增长7.9%和9.1%;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达到100%、90%和100%;植被覆盖率达到84%以上;有线电视和广播实现村村通;城乡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进一步改善,文化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
  三、“十一五”时期规划发展的重点产业
    (一)医药产业
  一是加快玄参、林麝、费菜、黄连等地道中药材GAP生产基地建设。以中药材GAP种植基地为主导,以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购销大户等家庭分散小规模种植为基础,以农科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支撑,以农民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中介组织为依托,以制药生产、流通经营企业为龙头的中药材产业开发集群。二是调高调优植化原料药,加快现有医药中间体项目建设,推进中药加工工业的生产发展。结合工业结构调整,通过资产重组,产业关联,互为依存等多种方式,加速健康用品研究开发和生产能力建设,利用制药优势带动药饮、药膳、药饰和药容等保健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医药产业和关联产业相结合的产业群体,带动关联产业的迅速发展。三是逐步建立、健全新药自主研究开发机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相互渗透、互为补充的研发体系。积极组建企业科研开发中心,加强医药企业与国内著名院校、科研单位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运用最新科研成果,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四是做活做强药品流通服务业,加快发展医药商贸。逐步建立和完善自己的营销网络。突出药业特色,拓展药业功能,增强药业的支柱地位,实现由药业资源大县向药业经济强县的迈进。
    (二)食品产业
  一是突出原料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以特色腊肉为主,年产绿色商品猪生产基地,以无公害蔬菜为主,年产0.5万亩绿色蔬菜生产基地,以五味子、猕猴桃饮料为主,年产1000吨绿色饮品生产基地,以山野菜、食用菌为主,年产500吨的绿色林副产品加工基地“四大基地”建设;依托丰富的绿色农林产品资源,发展农林产品加工产业。农产品重点突出优质玉米、洋芋等食品开发。大力开发林副产品,林上以板栗、核桃、橡子等干果为主,林中以猕猴桃、五味子等藤本林果为主,林下以山竹笋、香菇、木耳、蕨菜等山野菜为主。二是加快龙头企业建设。重点抓好美味佳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绿色饮品公司、保健品公司等骨干企业,围绕“食、菜、饲、药”四个方面进行产品综合开发利用,提升产品档次,培育名牌产品,努力扩大总量,提高效益,把食品产业培育成为支柱产业。支持投资兴建新的肉食品加工企业,扶持地道风味品牌“不老鸡”,发展优质熟食品加工;突出特色产品开发,抓好低温肉、分割肉、腊肉、猪肉和土鸡熟食品。三是引导和建立专业大户、科技示范户、购销大户等相结合的、多种形式的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逐步形成多层次、宽领域的绿色食品开发集群。
    (三)水电产业
  加快推进南江河水能资源开发,建设具有防洪、发电、供水、养殖、防汛、灌溉、旅游等互融的南江水电能源基地。按照“流域、梯级、滚动、综合”的开发方针,重点加大对南江河干流电站的开发建设力度,加快推进双河口、浪河水电站等在建电站建设步伐,积极协调作好樟树潭、沙湾、竹叶关等水电站的前期工作,力促尽早陆续开工建设,并带动其它支流规划电站建设, 加速全县水电开发高潮的形成和带动载能工业的发展壮大,争取到2010年全县新增小水电装机18万KW以上。
    (四)矿产业 
  按照整顿、规范、安全、提高的要求,切实抓好以石煤、瓦板石、辉绿岩为主的非金属矿产开发;加大地勘和招商引资工作,突出矾、铅锌、钛、铁等优势金属矿种的开发和煤的精加工转化增值,培育壮大一批骨干企业,延长产业链;借势加快对碳化硅、水泥等耗能产品的开发,上规模、提效益,千方百计做大做强矿产业。
     四、“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夯实基础,突出特色,全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镇坪实际,尊重农民意愿,坚定不移地实施“三个两万人”的发展规划。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入的力度,强化政府对农村的公共服务。坚持规划引导,加强村庄和民宅的规划、建设与管理,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重点建设以集中居住为主的集镇式新村、以分散居住为主的庄园式新村;以规划统筹项目,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农村人口的整体素质;加强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种养和劳动就业技能,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坚持抓点示范,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确保农业人口人均稳定千斤粮、出栏两头猪、发展两亩药。到2010年实现农业总产值2.6亿元,年均增长7.5%。
  2.坚定不移地抓好粮食生产。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调整农业生产结构,突出良种引进、培育和推广工作,扩大复种指数,挖掘夏、秋杂粮的潜力,稳定14万亩的粮食播种面积,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2.8万吨以上。
  3.稳步发展药材种植基地。优化农业生产布局,着力抓好四大药材基地建设,即以玄参为主的短生药材基地、以黄连为主的中长生药材基地、以“三木”为主的木本药材基地、以葛根、林麝为主的原料药材基地建设,促进产品加工转化增值。到2010年,按照国家GAP的要求,全县发展中药材规范化种植面积16万亩,其中:草本药材9万亩(林下种连4万亩、中短生药材5万亩),发展木本药材7万亩;保护野生药材资源100万亩(其中保护葛根资源40万亩)。 
  4.大力发展绿色畜牧养殖业。以实施优良畜禽品种、科学饲养管理、疫病防治三个标准化为重点,发展精品畜牧业。积极建立良种饲草基地,开发饲料加工,确保饲料供给。巩固发展专业化养猪场、生猪养殖示范小区、兴草壮牧示范点,扎实推进畜牧专业乡(镇)、养猪专业村和绿色商品猪基地建设。到2010年,发展生猪20万头,山羊5万只,禽类50万羽,稳定增加农民收入。
  5.立足资源优势,加快发展乡镇企业。加快龙头企业建设,形成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产业链条。以开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项目为重点,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和优势产品,努力提高资源的综合产出效益,促进产业优化和升级。建好药、畜产品交易市场,加强市场对接,促进产品流通。到2010年,实现乡镇企业总产值3亿元,年均增长11.0%。
  6.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农村“六小”工程建设步伐,着力解决农村道路、电网、饮水等方面的困难,搞好农田水利建设和土地整理,提高农业抗灾自救能力;改造中低产田2万亩,新修基本农田1万亩,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农村教育文化,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提高农村居民健康水平。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电网,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规范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扩大行业协会覆盖面,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
  7.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立足本地,坚持产业富民,加快农村药、畜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庭院经济的生产发展,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坚持开发式扶贫,因地制宜实行整村推进式扶贫,切实做好迁移式扶贫和易地搬迁工作,加大产业扶贫开发力度,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努力争取国家扶持投入,努力改善农民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开辟增收途径。到2010年,累计搬迁1.2万人,全县减少贫困人口0.7万人。
    (二)培育特色工业,调整经济结构
    突出工业的主体地位,优化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经营效益,形成产业龙头,壮大医药、食品、水电、矿产特色工业。支持骨干企业打造名优品牌,增强骨干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加工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经济的运行质量和效益。到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4亿元,工业在GDP中的贡献率达20%以上。
     8.提升医药工业发展水平。立足资源优势,加大GAP基地建设与管理,支持县制药厂在开发原料药和中间体药品市场的同时,大胆与外地强势企业合作吸引外部资金、技术和人才,加快植化提取、化学合成、终端产品、辅助产品四条生产线的建成,深度开发葛根素系列产品,外联开发八宝素、新鱼腥草钠、盐酸艾斯诺尔等新药产品,打造药业品牌,大幅度提高医药工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到2010年,医药工业实现产值0.6亿元。
     9.扩张食品工业发展规模。以畜禽产品为重点,培育和壮大食品龙头企业,深化美味佳公司改革,改进装备技术,扩张生产能力,加快特色肉食品和农林食品的开发。构建以城关镇为中心,建设包括白家、上竹、小曙河、曙坪五个乡镇在内的绿色食品工业开发聚集带,形成以农、林、果、畜等产品为重点的绿色食品工业开发集群。到2010年,食品工业实现产值0.5亿元。
     10.有序发展水电工业。依托南江河水资源,面向周边,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实施梯级、综合开发,建成双河口、浪河水电站、樟树潭电站,促进沙湾、竹叶关等水电站的建设,形成水电支柱产业。到2010年,水电工业实现产值1亿元。
   11.加快发展矿产工业。坚持环保和安全的前提下,稳步发展以煤炭为主的非金属矿产开发,积极推进钒、铅、锌等金属矿种的开发,进一步整合资源,加大对部分特色优势矿种的详查与地勘工作力度,为矿产工业的持续、稳定增长注入不懈动力。到2010年,矿产工业实现产值1.2亿元。
  (三)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坚持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强化综合服务功能和提高服务水平为目标,积极构筑有利于服务业快速发展的机制和环境,加快发展生态旅游,改造提高商贸流通、邮电通讯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信息、金融、保险、咨询等现代服务业,逐步推进房地产开发、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的发展。到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1.92亿元,年均增长12.4%。
  12.加快发展生态旅游。借力三峡旅游资源,开发本县旅游产品。坚持争取项目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加强品牌景点建设,完善景区设施配套,提高城区和景区的吃、住、行、游、购、娱的服务水平,形成第三产业新的增长点。按照“发展提高,因势就景,循序推进、不断壮大”的市场方略,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地缘优势和资源优势,充分挖掘生态旅游资源,着力建设中国版图心脏“鸡心岭”景区爱国游、“三道门”景区巴山风情游、“药王山”景区养生健身游、“化龙山”景区探险游等四大景区,形成全县的精品旅游“点”;整合我县的旅游资源,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周边县区的旅游开发合作,共同打造西安—安康—岚皋—镇坪---三峡的精品旅游大环线和安康—平利—镇坪---三峡特色旅游线的宣传,扩大旅游品牌影响力。
  13.加快休闲健康娱乐服务业。大力发展家政、维修、疾病预防、健康教育、康复医疗、妇幼保健、环卫、护理等休闲健康娱乐服务产业,积极开展就业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和推荐、组织就业等服务。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社区。整合规范饮食服务、仓储运输、农资、批发等各类物流资源,创新管理模式,改造、提升传统商贸物流档次,逐步提升商贸流通规模和水平。
  14.金融保险业以增强投融资能力、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强化信用建设为重点,不断提高信贷资产质量和服务水平;强化信用意识,营造诚信环境。
    (四)加快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经济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坚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原则,集中精力规划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全面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妥善解决“瓶颈”制约问题,为加快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以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需要。
  15.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围绕骨干路网、资源开发、产业基地和重点旅游景区,突出抓好平镇二级路的达标升级和石鸡路二级路的立项建设;畅通周边,改造提高瓦界、双鄂及通往城口等重点公路的改造升级,推进环城路建设,稳定并提高通乡油路标准和提高村道通行能力,争取实施岚镇二级路的达标升级和100公里的村道黑色化,建设382延米45座中小桥,加快形成干支结合、桥涵配套、顺畅便捷的公路网。
  16.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兴利除害结合、开源节流并重、防洪抗旱并举的方针,重点抓好县城、曾家、钟宝等主要河段防洪工程建设,以及灌区配套、集镇供水等项工程。争取建设11.5公里堤防和58公里的灌溉工程,建人畜饮水工程55处,安装管道63公里,解决近2万人、1.5万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
  17.加快电网建设。开工建设镇坪变110KV升压站和至瓦子坪14km35KV输变电工程,建设八仙至镇坪到双河口两条76km110KV线路、改造完成109km10KV低压线路和48km0.4KV农村配网建设,畅通电能输出(入)通道。
  18.加快邮政、通讯、网络传媒发展。以扩大容量、提高通信能力为重点,完善现有电信传输网、移动通信网、多媒体通信网的基础建设,加快宽带数字网建设,提供语音数据互联网服务。到2010年,实现农村电信“村村通”和移动、联通村级网络覆盖率达到90%左右。
  (五)加快生态城镇建设
  继续坚持“三个两万人”的发展战略不动摇,加快推进生态城镇建设。按照有利于保护耕地、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有利于方便群众生活,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以钟宝、曾家南北两大集镇为翼体,沿平镇路、岚镇路、曙双路三大干线为点轴的集镇发展格局,逐步形成中心城镇—乡镇--新村三级结构协调、布局合理的城镇体系,使小城镇成为功能健全、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农村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十一五”期间,重点是抓好县城、乡镇和新村三级城镇体系建设,加强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为主的建设,增强小城镇发展的承载力。
  19.强力推进县城建设。突出抓好南江大道的后续延伸建设,积极争取建成南江四桥,拉大县城骨架;加快实施柿子树坪、文彩等10万平方米商住小区开发步伐,以满足新增城镇人口的居住;结合县城供水扩建工程的启动,加大对城区道路的整修,规范各类管网布设;完成4500平方米的中心广场、停车场和综合批发市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推进实施亮化、绿化、净化工程,真正把县城建成“一江两岸、四桥相连”,富有特色的“山水之城、生态之城、度假旅游之城”。
  20.加快集镇体系建设。按照曾家、钟宝、牛头店三个重点乡镇各规划容纳0.3万人以上,上竹、曙坪两个乡镇各规划容纳0.2万人以上,其他乡镇各规划容纳0.1万人以上的建设布局,着力推进以曾家、钟宝、牛头店为重点的9个乡镇和40个新村建设步伐,放开小城镇的各项经济活动,落实有利于小城镇建设和发展的各项政策,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新机制,加快路、供水、电、通讯、广播电视等配套基础实施和公共事业建设,把农村市场建设、乡镇企业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与特色乡(镇)村建设结合起来,合理布局、科学规划、协调发展,相互促进;通过5年或更长时间的努力,逐步实现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县城、三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集镇、三分之一人口居住在新村,实现“经济活跃、社会文明、管理规范、环境优美、功能完善、城乡协调”的发展目标。
  21.提高城镇经营管理水平。积极探索经营管理城市的新体制,坚持政府统一规划、土地统征储备、公开招拍挂、集中连片开发,优化用地结构,依法经营,规范管理,提高城市土地效益。加大以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为重点的城市资产置换力度,变城市资产为城市资本,拓宽多元化投资渠道,加快城镇建设步伐,逐步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六)加强生态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22.加强生态工程建设。建设和经营1000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态保护区,提高生态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加快发展林业,坚持走生态建设专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型的路子,着力推进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扶持发展林(副)产品加工、森林公园旅游及苗木花卉产业。坚持“全面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坚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并举,治坡与造林相结合,营造与管护并重,实施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增加绿色植被,减少资源消耗,强化管理,优化林木结构,全面提高森林的产出功能,充分发挥林业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到2010年,建成包括191万亩天保工程在内的1000余平方公里生态保护区,完成退耕还林5万亩,公益林及封山育林5万亩;植被覆盖率达到84%以上。发展林、药、果基地6.5万亩;建设生态重点乡2个,生态重点村20个,争取实施3170户12151人的生态移民搬迁。根据国家政策,合理开采人工林,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中心,努力转变资源、能源利用方式,提高林业的产出功能。
  23.切实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倡导节约风尚,推广节能、节水和节地技术,加强能源综合利用。加强环境保护,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加大废水、废气、废渣和垃圾等污染治理工作,建成县城垃圾和污水处理项目,逐步解决集镇垃圾和污水处理问题。大力推进沼气工程、以电代燃料工程和以天然气代替油或煤工程,到2010年,新建沼气池0.6万口,节柴灶0.6万座,完成县城天然加气站建设工程。实施矿产资源的保护性开采,防范地质灾害的发生,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坚决杜绝严重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污染现象。
  (七)深入实施科教兴县和人才强县战略
     24.大力推进“科教兴县”战略。以企业为主体,围绕工业经济,突出加强新药研发,重点解决食品和矿产深加工的关键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企业技术开发机构,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主导产业,加强粮药畜种子科研,加快优势产业中关键技术的引进、消化和吸收,促进产业升级;围绕农民需要,以科学普及为手段,促进科技到村入户、进社区,提高广大市民的科学文化素质,营造信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浓厚氛围。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促进科技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积极推进农科所和农业推广机构的改革,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科技创新配套建设,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应用及其产业化。加强农村科技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重视乡土人才的培养,发挥农村乡土拔尖人才在农业科技进步中的带头作用。力争“十一五”期末户科普率达90%以上。
  25.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切实提高全县师资水平和教学管理水平,强化义务教育保障,优化农村小学布点,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大力加强职业教育。重点抓好“双高普九”工程,在全县建设4所省级初中示范学校、4所省级示范小校和11所市级示范小校,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使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0%;加快实施新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实施职业教育与人才培训创新工程,建立和完善以技能为本的就业培训制度;实施“网上教育”建设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在城乡基本建立和完善早期教育服务网络,使幼儿学前三年入园率稳定在85%以上,逐步实现免费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到2010年基本实现教育强县通过省级验收的总体目标。
  26.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切实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人才资源开发,坚持党管人才,牢固把握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关键环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培养技术工人、新型农民、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新三支队伍。加强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合理流动,突出解决基层和一线人才短缺,促进各项事业发展。
  (八)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镇坪
  27.扩大就业,增加收入。坚持积极的就业政策,落实就业和再就业的优惠政策,发展密集型产业,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机会。引导人们转变就业观念,发展多种就业方式,继续实行鼓励自谋职业的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28.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之外,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强化资金筹集,建立可靠、稳定的社会保障基金筹措机制和有效运营、严格管理机制;坚持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提高征缴率;积极推进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制度;发展农村社会养老和医疗保险;加强和完善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镇贫困人口救济补助标准;积极发展社会福利、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拓宽复退军人、大中专学生的安置渠道;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完善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和城乡困难群众重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救助能力和水平。
  29.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重点抓好群艺馆、文化馆、图书馆设施设备的完善,完成10个乡镇文化站建设,争取在县城建设1座较高标准的文化活动中心;积极发展城乡文化中心户,在全县城乡初步形成设施齐全、布局合理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繁荣文化艺术事业。大力培养和引进文艺人才,努力打造文艺精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企业、校园、社区群众性文化娱乐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活动。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有序发展各具特色的娱乐种类和场所,提升我县娱乐产业的整体水平。加大文化资源的整合力度,重点抓好药文化、民俗文化以及地方戏曲、舞蹈、美术的研究、整理、开发,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发挥其传承文明、启迪民智、盘活旅游的作用,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大对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市民健身意识。广泛开展大型群众性体育活动。提高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水平和质量,打造精品栏目,扩大广播电视收听收视率,加快建设广播电视数字平台,丰富数据广播、音视频点播内容,不断满足高端用户群体和特殊群众对广播电视服务的个性化需求,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
  30.加强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继续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逐步提高疫情监测预警、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验检测能力。加强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医疗紧急救援和传染病收治能力。健全食品药品监督体系,加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确保人民群众饮食和用药安全。加大妇幼保健站、120急救中心和10个乡镇卫生院的项目申报建设力度,继续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完善服务功能;加强社会卫生服务,加强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卫生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稳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条件的农村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医疗保障方式。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
  31.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抓好气象、档案史志、基础信息网络等资源建设,逐步建设完备的气象防灾减灾和信息技术应用体系,拓宽服务领域,不断提高信息、气象、档案工作为党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经济建设中心服务,为各部门工作和广大人民群众服务水平。
  32.加强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加强社会管理,改善公共服务,促进公共信息、公共资源、公共物品的管理和应用,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格局。深入开展创建安全镇坪活动,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扎实抓好安全生产。加强信访工作,畅通诉求渠道,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提高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完善应急处置的机制和体系。
     五、规划实施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站高一步、看远一步、想深一步,改进领导方式,提高领导水平,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实现“十一五”计划的各项任务。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充分相信和依靠群众,坚持群众路线,拓宽党的各个领域联系群众的渠道,善于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注重调查研究,坚决反对和克服主观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和虚报浮夸,做到讲实话、办实事,鼓实劲、求实效,认真抓好各项工作的落实。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切实加强党的建设。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建立健全监督和管理制度,努力从源头上遏制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联系广大人民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形成共同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合力。
抓好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按照讲政治、顾大局、重团结、守纪律的要求,建设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加强领导干部的作风建设,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深入抓好党员教育,发挥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环境。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税收体制改革,完成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立足镇坪发展,着力在工作机制上探索改革,建立健全产业服务机制、政策引导机制、干部管理机制、监查落实机制。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千方百计营造和优化让投资者动心的政策环境、放心的法制环境、顺心的体制环境、舒心的工作环境和令人倾心的人文环境,完善和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引进一批带动力强、影响长远的重大项目,支持“巢中凤”离岗兴业,鼓励“还巢凤”回乡创业,吸引“外来凤”落户生根,扶持“乡土凤”做大做强,促进全县开放水平的提升。以开放的眼光、思维和魄力,营造良好的开发、发展环境,创造条件,吸引各类生产要素向镇坪聚集,着力为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培育新的增长点。
  (三)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点项目建设
  建设绿色镇坪,争创人均经济强县,必须拿出更大的魄力、更实的作风和更大的干劲,去研究项目、争取项目、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要千方百计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开发。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充实项目储备库,精心搞好项目的包装策划、市场推介和宣传营销。拼抢一切机遇,突出抓好以农业生态工程、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社会事业等为主的项目投入,加大争取国家扶持资金投入力度,积极主动地跑部进省,千方百计把一批具有决定意义的项目挤进省、国家计划盘子,逐步付诸实施。加强在建项目管理,加快建设进度,保证工程质量,充分发挥投资效益。健全领导包抓项目责任制,以投资和项目建设考核绩效、评价干部、区分优劣,实现以项目张扬优势、配置资源、吸引资金、聚合人才,带动发展。
  (四)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培养一批具有经济活力和技术创新活力的中小企业,积极鼓励民营企业参与技术创新,提高科技开发能力和水平。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发展产学研联合体和技术开发实体。采用先进技术,不断改造现有工艺装备,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档次,实现产品、技术的升级换代。建立科技创新基金,增加科研经费投入,加强重点科研项目的资金扶持。积极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把信息化和工业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
  (五)加大财政金融支持
  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和基础教育的投入。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增加支农贷款。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和融资信用担保体系。改变现行的“农村小额信贷”办法,吸引更多商业银行参与信贷发放。
  (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坚持不懈地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教育,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努力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思想道德体系,大力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广泛开展唯物主义和科普宣传教育,增强人民群众识别伪科学的能力,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封建迷信思想。大力推进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军警民共建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高全社会的文明程度。坚持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加强基层政权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
  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深化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确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正确处理好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安全镇坪”创建活动,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