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热门搜索 : 成品油  光伏  项目 

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量:5,559 发表时间:2008-08-22 11:30

(2006年2月 8日彬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2006—2010年,是全力推进我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彬县跻身全省经济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根据中、省、市《关于编制“十一五”规划的通知》和中共彬县县委《关于制定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精神,结合实际,提出《彬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草案)》。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回顾和“十一五”发展形势分析

  “十五”时期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全县人民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实施建设经济强县战略, 真抓实干,加压紧逼,全面高质量地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快速发展,提前一年完成了“十五”计划目标。
  1.经济总量快速增长,综合实力明显增强。2005年底,预计全县完成生产总值13.5亿元,是“九五”末的2.2倍,年均递增16.3 %,比2000年生产总值6.11亿元翻了一番多。农业总产值6.41亿元, 比“九五”末增长62.3%。工业总产值11.87亿元。比“九五”末增长2倍,财政总收入1.58亿元, 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6%;地方财政收入4526万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56%。煤炭、电力等骨干企业不断壮大,果业、草业等特色经济快速发展,非公经济、第三产业比重明显上升,经济发展实力明显增强。
  2.固定资产投资翻番,项目建设成绩斐然。“十五”期间,全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2.38亿元,年均递增45.9%,是“九五”期间投资6.62亿元的4.9倍。五年来,全县共实施水利、能源、交通、城市建设和工业等重点项目95个,已建成89个。下沟、火石咀两个300万吨煤矿技改和秦能公司朱家湾电厂1.2万千瓦循环硫化床机组改造项目全面建成并投入生产,彬底路、彬麟路、西区道路、公刘街中段、家福乐超市、彬州宾馆、海鑫宾馆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商业服务项目相继竣工使用,改善了县域基础条件,增强了城镇服务功能,有力地拉动了全县经济的快速增长。
  3.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招商引资实现新飞跃。县乡机构改革顺利完成,政府职能更加明确,运转更加灵活。农村税费改革任务全面完成,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全部取消,各项惠农政策全面落实,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力实施“全民招商”战略,中达、通达、虎豪、陕西煤业集团等一批知名企业落户彬县,形成了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新格局。“十五”期间共签订招商项目151个,总投资61.2亿元,到位资金22.5亿元。其中,2005年全县签订招商项目56个,总投资27亿元,到位资金10.16亿元,有力地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4.社会事业统筹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实现了“普九”和扫盲双达标。全面实施远程教育工程,创建教育强乡镇和教育强县步伐加快,教育质量稳步提高。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获得成功,并进入良性运转。人口计划目标圆满完成,五年来全县计划生育率平均达到98.4%,人口自增率控制在3.17‰,较好地完成了市上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建立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事业单位失业保险制度,全力救助农村困难群众,积极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及时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下岗职工生活费、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金,较好地实现了“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城镇“低保”目标。居民消费结构趋于合理,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5年底,预计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837.24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825元,五年间年均分别增长11.9%和5.6%。
  5.全县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发展环境明显优化。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安全投入力度,不断强化安全生产基础,狠抓了安全隐患排查和整改,安全生产形势平稳。认真落实《信访工作条例》和领导信访接待制度,推行干部下访,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全县信访形势比较稳定。扎实开展投资环境整治活动,积极稳妥化解群体性事件,严肃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人和事,发展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开展“安全彬县”创建活动,加强安全防控网络建设,提高了社会治安防控能力。深入开展“严打”斗争和打击“两抢一盗”专项活动,社会治安形势进一步好转。
  总体来看,尽管“十五”期间全县各项目标任务均提前或超额完成,但与按照建设经济强县的要求来看,仍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全县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生产总值仅占全市的3.5%。二是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第一产业产品深度开发不够,农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产品链条较短,优势资源的最大效益尚未得到充分发挥;第三产业比例依然偏小,发展水平较低。三是经营城市理念不强,城市管理水平低,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亟待提高和加强。四是城乡差别、“三农”问题和投资环境等问题依然突出。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必须在“十一五”期间切实加以解决。
  “十一五”时期,既是彬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时期,也是各种矛盾凸显时期。一方面,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能源化工、城市建设、交通运输、三产服务业规模的发展壮大,水资源、人力资源等各种供需矛盾将更加突出;城乡二元结构将会进一步明显,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将面临很大压力。另一方面,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有利机遇和条件。一是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政策倾斜。我县作为西部欠发达的山区县,必将获得国家更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二是随着全国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对煤、电、油的需求将持续增加,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供应消费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为我县加大煤炭和电力资源开发,以及重大能源化工项目建设提供了现实机遇。三是“十一五”期间,马家河水库、李家川水库除险加固等水利设施建设项目,西平铁路、银武高速公路、城北泾河大桥等交通项目,城市供水、供热、泾河防洪、庆阳至咸阳输油管道建设等基础设施和县城西区、公刘街商住区、彬州大厦等三产配套项目的开发实施,将极大地改善全县基础设施条件,我县的区位优势将日趋彰显。四是我县劳动力资源丰富,投资兴业成本较低,日渐成为咸阳乃至陕西的投资洼地,海内外来彬投资兴业的浪潮即将到来。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及奋斗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区位优势,大力实施“工业立县”战略,努力建设现代化工业强县;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镇建设,实现城市现代化;发展壮大非公经济和第三产业,不断优化经济结构;统筹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二)奋斗目标
  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52亿元,年均递增30%以上,比2005年翻两番,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6.6亿元,年均递增12.2%,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37.5亿元,年均递增40%,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5亿元,年均递增21.8%。农业生产总值达到10亿元,年均递增9.6%,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年均递增2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38亿元,年均递增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20亿元,年均递增57%。财税收入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递增27.2%,力争达到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亿元,年均递增18.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82元,年均递增12.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年均递增13.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三)基本思路
  把握全局,纵向提速(经济增速超30%)、横向超越(争创省、市经济强县),以建设西部能源型中等明星城市为目标,紧紧抓住能化工业和农业两大基础产业,积极实施工业立县、教育兴县和扶农惠民三大战略,突出抓好城市建设、城乡道路建设、水资源开发、投资环境优化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五大重点。

  三、“十一五”时期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以产业化为重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制定出台以工补农、以工助农、政策扶农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产业、品种和区域布局结构,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和效益,积极发展小城镇和乡镇企业,加快生态环境、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发展高效农业、生态农业、设施农业、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到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0元。
  1.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粮食面积稳定在43万亩, 优化布局,提高品质,主攻单产,确保粮食生产稳定增长,健全完善为农服务体系。
  2.提升产业化水平。加快对老化果园和落后品种的改造,大力普及推广先进实用技术,提升品质,增加产量,提高效益。积极适应国内外市场变化需求,大力发展绿色水果和名特优杂果生产。全县水果面积稳定在30万亩。建成绿色果品基地20万亩,省级示范园5000亩,市级示范园10000亩,县级示范园20000亩,全县优果率达到80%。新增14个千吨气调贮藏库,2000个15吨半地下通风库。新建果脯、果粉、果酒和柿子加工厂,组建专业化和综合型集团公司,把彬县建成咸阳北部最大的果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全县果品产量提高到32.5万吨;蔬菜面积扩大到2.5万亩。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不断扩大劳务输出规模,提升劳务输出水平。
  3.实施 “畜牧富民工程”。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优化布局,规模发展”原则,调整优化畜牧业的区域布局和品种结构,推进畜牧优势特色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到2010年,初步形成“三区一带”的畜牧生产新格局。“三区”即南塬草食家畜生产区、北塬草畜特色生产区、东塬肉牛肉兔生产区。“一带”即城郊及川道地区高效畜禽养殖示范带。到2010年,全县优质牧草面积稳定在15万亩以上,牧草总产达到15万吨,草畜业产值达到2亿元。
  4.狠抓扶贫开发工作。充分利用国家以工代赈资金和扶贫开发资金,以扶持开发重点村为核心,着力抓好小额信贷扶贫到户、移民搬迁和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推进扶贫开发进程。
  5.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基本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全面实施“两免一补”政策。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从建设规模、医疗设备、医护人员培训入手,加大对乡镇卫生院、村医疗站(卫生室)的投入力度,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成果,进一步规范运行,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做好新村规划,推进村容村貌改善,提高群众生产生活质量。加强水利工程建设,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县乡村道路建设,全面实现农村公路通达目标。认真抓好改水改厕,普及农村沼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农民群众的精神生活。到2010年,全县246个行政村人居环境全部达到新农村建设标准。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5%,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75%,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
   (二)走新型工业化路子,促进工业经济跨越发展
  继续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面落实“煤炭强基,化工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工业发展思路,以煤炭、化工、电力、医疗、果汁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效益为中心,高起点、大规模、新机制开发煤炭资源,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发展煤—电、煤—化工、煤—建材等高附加值产业,建成集煤炭、电力、建材、运输、化工、服务、科研于一体的工业产业群,成为关中能源稳定接续地,到2010年,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0亿元,年均递增27%。
  1.加速结构调整。把延伸产业链条作为工业发展的重头戏,促使工业迈入精细化、集群化发展的路子。发展精洗煤等重点产品,使其产值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占到80%以上。建成以能源工业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体系,精心培养“巨人型”企业,到 2010年,将彬县建成全省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培植支撑县域经济的骨干企业,建成两个年销售收入在5亿元以上的企业,2—3个年销售收入在1亿元以上的企业。
  2.加快技术创新。把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助推器,促使企业强筋壮骨,提高市场竞争能力。到2010年,开发新产品10个,新产品产值率占到15%以上。主要工业行业中基本淘汰落后装备,30%以上的设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巩固和发展名牌产品5个以上,其中省级2个,市级3个以上。
  3.做强支柱产业。坚持“统筹规划、整体开发、多元投资、分类实施”原则,大力发展以煤炭为主的能源产业。以建设优质环保煤基地和液化煤基地为目标,促使煤炭企业上规模、上档次。加快蒋家河、官牌等井田建设,配合支持大佛寺煤田建设,逐步开发煤气、煤矸石、水煤浆等煤炭综合加工项目。2010年,全县煤炭生产能力达到2000万吨,产量达到1800万吨。以提高能源开发利用和加快煤电转化为目标,建设大型坑口电站,建成2×50MW矸石电厂。到2010年,全县装机容量达到16万千瓦,发电量达到8亿千瓦时。加快煤化工企业建设,“十一五”期间,建成聚丙烯、聚乙烯、二甲醚、合成氨等大型重点项目。发展现代中成药和生物工程医药,重点开发国家一、二类新药和临床新药。引进新技术和设备,按GMP标准对制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进一步壮大医药企业规模,促使医药企业生产能力和规模再上一个新台阶。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对现有落后的煤炭、电力生产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对重点污染企业进行彻底治理,争取全县所有工业企业全部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
  4.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建设工业园区,精心打造东起早饭头、西至大佛寺的煤、电、化工工业长廊。引导企业强强联合,实行煤电联营,提高对外融资能力,实现立足彬县、向外扩张的目标。
  (三)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推动重大项目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方向和重点:一是农业水利和生态环境建设;二是交通、电信、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三是以城建、商贸、供水和居民住宅为重点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四是以农村中小学校舍和基层卫生院为重点的社会事业项目建设;五是采用高新技术改造全县支柱工业项目建设;六是以煤炭资源为依托,加大煤化工项目建设。
  “十一五”期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350亿元,年均递增57%。拟定实施彬长矿区、小庄煤矿、彬县电网、大佛寺煤矿、彬长矿区煤化工等重大项目18个,总投资135.4亿元。这些重大项目建成后,全县基础设施条件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善,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经济实力进一步提高。
  (四)加快城区建设步伐,推进农村城镇化进程
  按照“大、中、小并举,点、线、面结合”的思路,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通过行政、规划、经济、法律等综合措施,彻底改变城市规模偏小、质量偏低的局面。县城框架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到“十一五”末,城市化水平达到30%以上。
  1.加强城市规划修编和执法工作。按照建设“西部能源中等明星城市、咸阳北部中心城市”的定位要求,坚持产业与文化、规模与功能、整体与个体同步规划的原则,高起点、高标准完成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城控制性工程详细规划编制工作。同时,切实维护规划的权威性,加强规划执法监察,确保规划依法实施。
  2.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按照实现撤县设市目标要求,突出抓好县城建设,积极发展建制镇,合理发展乡镇,形成“金字塔”型的城镇结构。在城区建设上,积极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抓好“一区一街”(西区和公刘街)开发建设、泾河防洪工程、城北泾河大桥、滨河大道建设、城北开发及城区居民区改造、巷道硬化和集中供热工程建设,到“十一五”末,县城人均道路面积达到5平方米,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3平方米。城区人口达到15万人左右。加快新民、北极、龙高、水口四个建制镇建设步伐,不断扩大建设规模,增加人口聚集度,到2010年,城镇化速度平均增长4%,城镇化水平达到35%以上。 
  3.不断增加城市内涵。按照“基础设施完备,人文内涵丰富”的要求,以“植树、建园、改水、净气、提神”为重点,继续抓好南山、七星台造林绿化,打造县城绿色屏障。切实抓好紫薇广场扩建工作,加快建设具有彬县特色的城市雕塑, 建设城区污水处理厂,治理城区大气污染,彰现古彬文化内涵,塑造城市的“神骨神韵”。到2010年,全县人均公共绿地达到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5%,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人均生活用水量达到250升/日,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50%,工业污水处理率达到85%,城市生活垃圾处理率达到50%。
  4.加强城市管理。突出以人为本抓管理,切实增强群众环境意识,促使群众养成良好的卫生行为习惯。进一步加大环卫投入,添置环卫设施,改善硬件条件,消除城市管理瓶颈制约,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五)以服务业和旅游为重点,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坚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的方针,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发展购物、餐饮、康复保健、休闲娱乐以及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拉动经济增长,扩大电信、文化、旅游、健身、信息等方面的消费,不断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大力发展旅游业,以各种旅游景点为依托,培育壮大休闲娱乐和养生保健旅游,做好大佛寺、水帘洞、苻坚墓等景点的保护利用整体规划,加快大佛寺等文化项目的开发建设,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开发旅游商品,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增强旅游综合带动能力。到2010年,实现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
  继续按照“放宽领域、放手发展、扩充总量、提升质量”的思路,鼓励支持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国有经济结构调整,消除非公有制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联合兼并的体制性障碍。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使非公经济占到全部生产总值的60%以上。 
   (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1.加快交通体系建设。以扩展路网规模、保障交通安全、提升综合交通体系有效供给能力和服务水平为重点,全力支持配合西平铁路、武银高速公路建设,加快县乡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投资1亿元,新建、改建县级公路项目两个,使全县三级油路达到314公里, 二级油路达到40公里,等级公路总里程达到878公里, 使县乡公路等级率和好路率均达到90%以上, 50%以上行政村实现油路化。
  2.强化电力设施建设。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为重点,加快电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农村电网服务体系,扩大农网覆盖面,彻底消除无电村;加速推进城市电网建设和改造进程,“十一五”期间,建成彬县新民塬330KV煤化工基地输变电工程和底店35KV变电站。
  3.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坚持“开源节流、城乡统筹、工农兼顾”的原则,优先开发地表水,适度利用地下水。实施李家川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做好马家河水库前期工作,力争开工建设并投入使用。加快太峪河供水项目的后续工程和水源地开发建设。同时,开发利用南部山区地下水,配合推进亭南水库建设,加强对水污染的源头控制和治理,为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4.抓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以治理水土流失为目标,狠抓退耕还林示范项目及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等项目建设,全面落实“退耕还林”政策。到2010年,全县退耕还林3万亩,新增森林面积1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4.1%提高到42.5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0平方公里,治理程度达到85%,年林业产值达到6000万元。
  (七)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提高招商引资质量
  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跨越发展的第一要务来抓,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桥梁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不断提高招商引资质量。依托产业基础优势和自然资源优势,通过本县企业兼并、租赁和与县外企业合资、合作等方式,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拓宽招商引资领域,由以引进资金设备为主向引进资金、设备、技术和人才并重,尤其是通过引进专利技术、商标使用权、技术咨询与服务等,增强全县产品的科技含量,推进招商从重数量向重质量转变。继续将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唐、鲁等经济发达地区以及港澳台等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区域,抓好项目策划包装,搞好宣传推介,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规模。
  (八)深化体制改革,激发发展活力 
  加快构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运营体系,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采取兼并重组、破产拍卖等灵活多样方式,吸纳民营资本,降低国有股权比重,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强化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增强政府调控市场经济的能力,将政府管理经济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上来,不断完善决策机制,建立政府问责制,改革审批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及职能转变。深化财政、投资、价格、就业、分配、农村经济、城乡管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大力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经济体系。
  (九)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彬县
  1.拓宽就业渠道,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鼓励职工自谋职业和自主创业,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和再就业。继续完善全县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紧急救援、农村五保户供养、特困户救济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和保障水平。
  2.推进教育体制创新,提高教育整体水平。以建设省级教育强县为目标,巩固“两基”成果,2007年前全面完成砖土木结构校舍改造任务。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提高义务教育水平。基本普及高中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民办教育,不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益。到“十一五”末,创办20所寄宿制高级小学。加快学校布点调整,使全县小学总数由现在的274所调减到200所左右,全县半数以上高、初中的办学条件达到国颁Ⅰ类标准,彬县中学进入省级重点中学行列,到2009年全面完成“教育强县”创建任务。
  3.加快科技创新,完善用人机制。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建立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为科技创新创造条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以市场为导向,加快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步伐,发展循环经济,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社会化科技服务体系,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提供智力支撑。
  4.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城乡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建立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城市医疗救助制度。加强乡镇文化活动站建设,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把人口出生率控制在9‰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计划生育率保持在98%以上。贯彻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落实妇女儿童发展纲要,推动妇女儿童事业健康发展。围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活动,强化经营城市理念,不断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推进依法治县,搞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县域经济和社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