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热门搜索 : 成品油  光伏  项目 

永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审议稿)

永寿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审议稿)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量:5,092 发表时间:2008-08-22 11:21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构建和谐永寿的关键时期。为了部署好这一个时期的发展,根据中共永寿县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本纲要。

第一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我县经济在“十一五”这个关键时期继续前进的重要保障,也是实现全面小康永寿宏伟目标的根本指针。“十一五”期间,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新的起点上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环境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计划执行以来,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富民强县的总目标,按照“果畜富民,工业强县;一招四推,跨越发展”的基本思路,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的又一个最快最好时期。
  国民经济持续增长。 “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5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55亿元,年均增长38.8%;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1.97亿元,年均增长21.64%;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3亿元,年均增长18.4%;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20元,年均增长8%;人口自增率控制在4.5‰以内。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果畜两大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规模化基地建设成效显著。特色经济发展迅速,农民增收的多元支撑初步形成。县办企业改革不断深化,企业技改进展顺利。制药、水电、煤炭、建材等骨干产业技改后,推动县域工业经济呈恢复性增长态势。第三产业等非公有制经济进一步发展壮大,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份额明显提高。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39:31:30。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是我县结构调整步伐最大的五年。
  城镇化战略深入落实,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城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水平明显改善。重大项目建设成绩斐然,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项目、建设路拓宽改造、移动机站建设、高中标准化建设、永店路升等改造、永寿广场、县城供水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建成,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社会事业得到新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事业全面发展。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健全,民主法制建设有效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取得成效。“十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为我们实现“十一五”时期更快更好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时期,是我们永寿又快又好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面临的机遇:一是全国、全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我县经济也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为我们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二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进一步提速,国家将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为我们加快发展提供了政策机遇。三是“十五”期间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十一五”继续加快发展提供了较好基础,日渐改善的投资环境和强势推进的产业基础,为加快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特别是经过多年来的积极探索,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越来越明晰和成熟,全县上下人心齐、人气旺,民心思进,团结稳定,成为我们加快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前提条件。
  制约发展的关键问题:一是结构性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一产份额偏大,二产主导作用不强,三产比重偏低,“三农”问题依然突出;二是农业主导产业产业化程度不高,产业链条不健全,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三是县域工业企业缺乏名优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效益较低;四是发展后劲不足,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项目支撑能力不强,城镇的产业集聚功能较差;五是县级财政收支矛盾尖锐,后续财源匮乏,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六是随着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和各项改革的深入,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内部矛盾会不断显现,社会保障救助体制不完善,社会事业发展滞后,促进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任重而道远。这些矛盾和问题,必须在“十一五”期间认真加以解决。

  第二章    总体要求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我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坚持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个兴县富民的第一要务,不断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按照“果畜富民,工业强县;一招四推,跨越发展”的思路,全面构筑产业发展的新格局,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努力构建和谐永寿,以和谐稳定促经济发展,用经济发展保和谐稳定,奋力开创我县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新局面。

  二、基本原则
  做好今后一个时期的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六条原则: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按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的要求,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二是坚持“工业强县”方针,规模扩张,重点突破,跨越发展。以新型工业化为目标,以资源开发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重大生产性项目建设为抓手,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扩充并重,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和城镇化,加速推进信息化。
  三是坚持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努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是坚持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竞争力。
  五是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拓宽我县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六是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创造平等发展、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把维护稳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及时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三、奋斗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跨越发展。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到2010年达到14.1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8亿元,年均增长20%;规模工业总产值达到6.26亿元,年均增长2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94亿元,年均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达到0.291亿元,年均增长13%。
  ——结构优化升级。优势特色产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明显增强,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8%左右,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9:48:23;非公有制经济比重达到85%以上;科技创新能力和成果转化率明显提高,信息化水平与全省保持同步。
  ——社会和谐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5%,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9年;城乡医疗设施进一步改善,万人拥有医生数达到20人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100%;城乡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52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文化艺术、广播电视、文物、体育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城乡公共服务、人均收入和生活水平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遏制。贫困人口继续减少。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新修道路379公里,实施县城供水等一批水利建设工程;五年新造林9.5万亩,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0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达到37%;城乡公共设施不断完善,城市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
  ——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287元,城乡居民居住、出行条件明显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
  到“十一五”末,全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第二篇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调整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实现突破。

  第三章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农业生产按照“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思路,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做大做强果畜两大主导产业,加快优势产业发展。果业生产要按照“扩大面积,调优品种,锻造品牌,做强产业”的指导思想,大力实施优果工程,全面普及“四项”关键技术,加快果业标准化、无公害生产,狠抓基地建设,扩大苹果种植面积,“十一五”期间新建果园13万亩,力争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30万亩,到2010年苹果总达到20万吨,产值3亿元。加大各级示范园建设,到2010年全县建成高标准省级示范园5个,市级示范园10个,使优果率达到78%,以示范园为载体,示范带动全县果业生产上水平、增效益。加快果业由规模型向精品型转变,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产品型向商品型转变,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强绿色果品基地建设,积极开展有机食品基地认证工作,打出永寿果品“营养、优质、绿色、安全”的品牌。着力扶持果品采后处理、包装、贮藏、运输加工等龙头企业,重点培育一批规模大、实力强的流通型龙头企业,到2010年,全县鲜果贮藏能力和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到总产量的65%以上。畜牧生产要按照“牛羊上规模、增效益,奶牛抓示范、促带动”的具体工作思路,进一步加快良种繁育改良步伐,坚持良种化养殖,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发展,集约化经营,以布尔山羊、红安格斯肉牛、荷斯坦奶牛等名种畜禽繁育推广为主,以生猪生产为辅,切实加快畜牧生产方式的转变。着力培育专业养殖大村大户,提高规模化、集约化养殖水平,努力构建布尔肉羊、名种肉牛繁育改良基地;建成监军、常宁、上邑、豆家、店头、仪井6个奶牛养殖示范乡镇和永平、甘井、永太、渠子、马坊、渡马、御驾宫7个肉牛肉羊示范乡镇。到2010年,全县发展畜牧养殖大村150个,养殖大户2.6万户。全县肉牛养殖达到10万头,肉羊饲养量达30万只,示范养殖奶牛0.5万头。猪饲养量10万头。全县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强化基层畜牧服务体系功能,建立健全动物疫病预防和应急体系,增强重大流行性疾病的抵御能力,推进无规定动物疫病县建设。
  二、用工业化战略引领农村经济发展。积极支持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龙头企业与大中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开展协作生产,加快先进科技在生产中的应用,全面提高农业科技装备水平,延伸产业链条。用链式结构连接农业与工业,形成以工连农、以农促工、工农一体的格局,从而使农业成为工业企业的第一生产车间,推动农业企业化、农村工业化、农民工人化角色转换。
  三、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在稳定发展粮油生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按照“县有主业、乡有规模、一村一品、一户一技”的发展模式,着力开发特色产业和优势产品,培育壮大若干个各具特色的“块状”经济群。继续巩固发展烤烟生产,到2010年,在6个乡镇76个重点村,种植烤烟2万亩,总产5万担,总产值2000万元。因地制宜发展地膜西瓜、地膜辣椒等特色种植,规模化抓好良种玉米、高粱、油菜制种基地建设, “十一五”期间建成1万亩玉米、高粱杂交制种基地。年产玉米、高粱、杂交种250万公斤,油菜杂交种25万公斤。稳步推进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巩固发展牧草产业,为畜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加快中药材GAP科技示范县建设步伐,建成优质中药材种植基地。积极发展各类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四、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转变农民务工观念,积极引导农民外出务工。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定向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规范和扶持劳务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县、乡、村三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积极拓宽输出渠道,打造永寿劳务经济品牌。到2010年全县劳务输出达到5.6万人,收入2.8亿元。
  五、加快扶贫开发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94个扶贫重点村为载体,加大资金投入,全力抓好以工代赈、农村扶贫开发工程等项目建设,下气力改善农村基本农田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致富的基础,积极稳妥地实施移民搬迁,对全县740户、3300人进行搬迁,从根本上改善困难群众生存与发展环境。加大土地复垦力度,“十一五”期间,复垦整理土地1.5万亩。以改造中低产田和配套发展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搞好土地整理,每年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0万平方公里,其中新修基本农田1万亩,提高改造农田3000亩。进一步完善农业综合开发机制,继续推进扶贫开发。积极发展节约型农业,有针对性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筛选和推广耐旱、高产的农作物品种,调整种植结构。加快农民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力度,建立健全农村科技推广及服务网络,多形式、多途径为农民提供先进性适用技术。

  第四章  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公共卫生,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改善农村社会发展环境,加快改善农村面貌。
  一、科学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科学制定以村为单位的村庄建设规划。按照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便于农民生产生活、改善村容村貌、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垃圾处理等为主要内容,高起点编制村规划,统筹安排村庄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每个镇每年至少完成3—5个高标准新村规划,每个乡每年至少完成2—3个高标准新村规划。乡镇规划重点做好村镇布局调整,集中建设中心村,逐步调整自然村,同时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二、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积极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群众就医难的问题。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完善农村电网,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认真抓好改水改灶改厕改圈,逐步普及农村沼气,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5%,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达到60%。
  三、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深化乡镇机构改革。理顺县乡财政管理体制,加强农村财务管理,积极解决乡村债务问题。加快推进农村义务教育改革,建立科学合理的教育经费分担机制。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第三篇 加快建设工业强县

  坚持“工业强县”方针,按照“三个一批”的工业发展思路,以提高企业创新能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重点,培育支柱,壮大规模,扩张总量,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努力构建以工业为主导、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框架,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第五章  实施民营崛起战略,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一、支持现有骨干企业的产业升级,打造具有县域特色的支柱工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创新为动力,以打造品牌产业为目标,依托我县工业基础较为雄厚的优势,狠抓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的扩规提效工作,重点扶持制药有限公司,水泥有限公司、碾子沟煤矿、永寿纸业公司等企业上规模、上水平。抓好制药公司搞好现有产品生产的基础上,加大新药研发力度,积极开发适销对路、独具特色的名优产品,努力打造永寿制药工业的支柱品牌,力争到2008年实现年产值2亿元,利税3000万元的目标。发挥制药公司的龙头作用,努力搞好中药产业化发展,积极实施永寿制药中药材GAP基地建设,尽快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AP认证,着力永寿地道中药材产品开发。以产权出售和扩大规模为重点,努力提高水泥企业效益。做好碾子沟煤矿30万吨原煤扩产技改达产达效的基础上,加快许许沟煤炭资源的开发,把煤炭产业规模做大做强。
  二、加速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工业。依托我县原有的工业基础,围绕制药、建材、酿造、纸业、粮食加工等行业和领域,广泛吸收和运和高效低耗的先进生产技术,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高产业科技含量,加快产业整合,促使传统产业焕发新的活力。重点抓好毛家山煤矿、兴发煤矿通风、提升、运输、供电、排水五大系统的技术改造,使年产量提高到6万吨。做好绛山、石桥、和平三户水电企业挖潜改造工作,力争达到或超过设计发电能力。加强对安德利果蔬汁有限公司的协调服务工作,确保企业满负荷生产,实现年产值2亿元,创利税2500万元。力争完成永寿纸业公司投资8000万元,年产5万吨的生活用纸技术改造。加快企业资金投入力度,完成金狮电化厂3万吨电石生产线技术改造。
  三、完成现有企业的盘活,不断壮大工业实力。着力抓好机械厂、印刷厂等企业的资产盘活,开发新产业。依托原有厂房、设备和品牌影响,加大改革力度,盘活存量资产,通过整合提高,重塑沙棘、酒类产品的品牌。制定落实好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外地企业对我县企业进行高起点嫁接改造,提升县域工业整体实力。引导企业强化自我发展意识,盘活存量,增加积累,依靠市场实现资金的有效配置。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低廉的优势,承接建设咸阳工业强市的张力,整合现有企业资源,积极与省、市大中型企业开展协作和配套生产。加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引导企业实施人才战略,努力造就一支真正熟悉市场经济规律、懂经营、会管理、有技术的经营管理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四、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积极推进经济主体民营化,促使非公有制经济比重的提高。牢固树立“源泉在民力,活力在民营”的新观念,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切实给予非公有制企业在市场准入限制、投融资和财税政策上的平等待遇,支持非公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一切行业领域。鼓励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参与农副产品深加工、国企改制和资源开发,投资农村水利、道路、房地产开发、公共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一五”末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85%以上。

第四篇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依托区位、资源两大优势,培育旅游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六章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和旅游业

  一、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的方针,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业,大力发展购物、餐饮、足疗、康复保健、休闲娱乐以及家政、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电信、文化、旅游、健身、信息等方面的消费,拓宽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空间,不断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二、加快发展旅游业。集中力量抓好翠屏公园、永寿槐树林生态旅游区、五陵寺生态旅游景区、娄敬墓、长孙无忌墓、安金藏墓、永寿县文物陈列馆、民间工艺展览馆等文物古迹、人文自然景观旅游景点的建设,利用银武高速路和西平铁路通过我县的机遇,使我县旅游景点纳入全市旅游线路。加强旅游、交通和餐饮、住宿、娱乐等设施建设,开发特色旅游商品,实现旅游经营规模化、产品特色化和设施配套化,拓宽旅游客源市场,增强旅游综合带动能力。到2010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1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000万元。

第五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水利、交通、信息网络和电力等重点,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第七章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发展后劲

  围绕交通、电力、水利三个重点,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县基础设施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
  一、加快县乡公路升等改造步伐,不断提高通行能力,增强交通综合服务功能。重点抓好永窦三级公路、南罐三级公路、平乾公路、御窦公路、永渠四级公路、郭槐四级公路、核御四级公路、永甘四级公路建设,到十一五末使全县油路里程发展到600公里以上。完成9条240.6公里县乡道路改造任务。加大村级道路建设,新修农村油路200公里,砂石路179公里,使全县196个行政村通上油路,58个行政村通上砂石路。建设客货运中心各1个,使永寿客运车辆增加到150辆以上,货运车辆增加到800辆以上,出租车增加到100辆以上。
  二、强化电力设施建设。以提高电网输送能力为重点,着力加大电力基础设施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完善农村电网,扩大农网覆盖面,彻底消除无电村,加快县域电力网规划和建设。重点抓好县城电网建设与改造工程,新建及改造10KV线路19条,0.4KV公网线路45.88KM;新增大用户10KV出线工程,新建10KV供电线路10条,配变36台1500KVA,解决我县“十一五”期间新建扩建工矿企业用电;城区配电网自动化工程;无功补偿配置工程;改造10KV迂回、卡脖子线路和危及安全运行线路76KM;改造剩余45个行政村低压线路125.6KM。
  三、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坚持开源节流、城乡统筹、工农兼顾的原则,充分开发地表水,适度利用地下水,积极实施跨流域调水。加快建设县城三期供水工程、农村供水工程、节水灌溉工程、病险水库加固工程等项目。使县城供水能力提高到1.5万吨/日。全县自来水入户率达到90%以上。加强对水污染治理,切实解决我县工农业发展的用水问题,为我县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支撑。

  第八章 着眼应用和服务,全力推进信息化进程

  以扩大网络容量、提高传输速度,增强普遍服务能力和促进三网融合为重点,加快信息化设施建设。
  一、传输系统建设。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三网融合”。大力发展光纤等多种方式的宽带接入网,扩大电信、广电传输骨干网络的覆盖,实现主干网络设施到乡镇、进社区。全县信息传输光缆线路总长达3500万公里;移动通信机站41个;广电网络干支线光缆达到800公里。
  二、应用体系建设。着眼于面向群众、服务发展,按照“统筹规划、统一标准、联合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方针,努力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力度,全面启动“数字化永寿”建设工程。要强化各级干部信息技术培训,逐步推行办公自动化和无纸化办公,提高行政效能;要着眼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利用各级党政机关信息设施和中小学远程教育网络,加强对群众进行各类现代技术培训,全面提高现有信息设施的利用率。同时,继续加快通讯网络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实施步伐,逐步消除信息化覆盖“盲区”,构建信息化多元支撑。

  第九章 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

  一、抓好县城区规划建设。做好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和主要街道、路段的详规设计,不断提高规划设计水平、强化规划管理,高质量抓好县城建设。按照“以地生财,聚财建城”的思路,采取“统一规划,自拆自建”和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加快旧城改造及背街小巷拓宽改造步伐。加快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重点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新永路西段、药厂路东段、西段等路段的拆迁拓宽改造工程,开通永店路东段、正街南段、永兴街、火车站路等城市街道,搞好银武高速公路、西平铁路县城段引线工程,形成“三纵六横”的县城区路网框架。以争创省级卫生城为目标,切实加快垃圾处理场、停车场、专业市场、公厕建设和县城排污防洪工程。加快实施县城绿化工程,到“十一五”末期,人均绿地面积达到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高水平抓好县城管理,进一步增强县城规模和辐射作用,实现县城“双五”目标(县城面积达到5平方公里以上,城镇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
  二、抓好小城镇建设。着力加快小城镇建设力度,要按照“立足基础设施带动,突出主导产业,特色立镇,产业强镇”的思路,提升城镇综合服务功能,加快小城镇和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构筑起中心县城与乡镇、乡镇与中心村等三个层次紧密联系的现代化城镇体系,使小城镇成为农村二、三产业发展和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载体,增强小城镇对区域经济的辐射带动作用,使小城镇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第六篇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加强改革开放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完善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以更大的决心加快改革,以更大的气力扩大开放。

  第十章  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继续深化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加快制度创新,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一、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产权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国有企业改制步伐,全面完成改制任务,实现两个退出。不断深化企业内部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健全国有资产管理、监督、运行机制,提高国有资产监管的有效性。
  二、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规范行政行为,建设阳光政府、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完善政府科学化、民主化、规范化决策程序,增强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深化银企合作,激活资本市场,完善投资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实行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鼓励非政府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和公共事业管理。推进事业单位用人、分配、社会保障制度等改革,建立有效的内部约束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
  三、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系。大力推进要素市场建设,发挥市场配置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规范土地市场,健全土地储备制度,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非经营性用地出让采取公开、透明方式。改革土地权益分配体制,强化土地市场的宏观管理。加快培育劳动力市场,完善人力资源供求信息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有序合理流动。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逐步融合社会信用资源,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信息监督与失信惩戒制度,强化政府监管力度,促进中介机构规范、有效运转。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健全和完善市场准入、运行和退出制度,依法维护市场秩序。
  四、深入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体系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合理界定各级政府的事权,调整财政收支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县乡财政体制,充分调动各级政府发展经济壮大财源的积极性,促进财政收入较快增长。进一步深化价格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医药、教育等服务收费监管方式改革,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

  第十一章  依托资源优势,扩大招商引资

  一、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进一步明确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形成政府与企业、中介组织互动的多元化招商引资新格局,建立健全招商引资工作机制、激励竞争机制,采取会展招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情感招商、以商招商、民间招商等方式,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二、做好重大产业项目的引进培育工作。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走向,筛选、论证一批产业关联度高、经济效益好的大项目,以项目建设为切入点,争取国家投入。启动民间资本,放开领域,放宽条件,提供商机,吸引民间资本向工业聚集。利用石灰石资源优势,抓好水泥公司技改扩建和纳米碳酸钙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充分利用我县林木资源,吸引木材加工企业入驻。利用畜牧产业优势,引进建设集屠宰、冷冻冷藏、皮革加工为一体的大型畜产品加工企业。利用我县沙棘资源优势,综合开发生产市场前景好的沙棘产品。利用粮食生产基础,大力发展饲料加工、白酒生产、面粉加工、方便面生产等产业。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兴办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培训、信息、融资等各类服务机构,为企业创业和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三、持之以恒地做好优化发展环境工作。坚持把优化发展环境作为加快发展的生命线工程常抓不懈,不断完善并联审批制度和行政审批时限制,推行“一厅式”办公,全方位服务,坚持定期走访企业制度,健全优化发展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加强政府、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建设,全力打造“诚信永寿”。从严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案件,保障投资者权益,努力营造亲商、安商、惠商的浓厚氛围。

第七篇 积极构建和谐永寿

  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民主法制建设;坚持科学发展富民为先,以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着力点,不断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切实提高城乡收入和生活水平,在构建和谐永寿上实现新突破。

  第十二章  千方百计改善群众生活

  一、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积极开发社区就业和公益性就业岗位,建立城乡一体、区域联通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扶助活动。积极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完善我县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制度,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实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探索解决困难人群医疗保险办法。逐步建立覆盖全县城乡的社保体系,扩大保障范围。
  三、合理调节收入分配。加大收入分配力度,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政策。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调节过高收入,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第十三章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一、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教育为先”的人才强县战略。在全社会进一步倡导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加大科技知识普及力度,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到“十一五”末,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接近60%。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确保提高适龄人口入学率;推进教育创新,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教育整体水平;认真抓好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促进教育事业统筹协调发展。以农村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疾病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继续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严格计划生育目标责任制管理,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优化人口结构,不断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质量和水平。推进农村文化事业的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比较完备的文化创新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市场体系,积极探索文化事业市场运作新模式。加强基层政权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乡镇政府、卫生院、派出所、土地所、司法所、法庭建设。继续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努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高全县体育竞技水平。加快调频广播开通步伐和广电产业进程,努力实现有线电视村村通,教育电视校校通。推动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协调发展。
  二、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入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活动。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继续发扬延安精神,进一步巩固党同人民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开展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使全县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要求,尽快建立健全社会建设和管理的政策法规,依法管理和规范各类社会组织、社会事务、社会事业;建立健全管理的有效机制,实施有效的社会控制;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推动公益事业,发展公共服务,提高服务效能,满足社会需求。
  四、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重视和加强来信来访工作,完善社会利益和社会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的预警和处置机制,及时发现和掌握各类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最大限度地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建立严打整治长效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积极推进“平安永寿”建设。强化安全生产和监督,积极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检查,及时清除各类隐患,严防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药品、食品、餐饮卫生等监管,保障群众健康安全。完善应急救援机构、机制和体系建设,提高全县各级应急处置能力。          
  五、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的权利。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扩大和发展基层民主,抓好基层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扩大公民有序地政治参与,保证人民群众直接行使民主权利,依法管理自己的事情。进一步推进村务公开,完善村民自治,规范村民选举。坚持职工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厂务公开。加强和完善党对共青团、妇联、工会等群团组织的领导,重视民族宗教等工作。加强党管武装工作,提高“双拥”水平。
  六、加快依法治县进程。加强对党政机关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推进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的改革,维护司法公正。做好普法工作,提高人民法制素质,增强公职人员法律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

第八篇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循环经济模式和绿色消费方式,实现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第十四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加快发展和使用新型能源,厉行节约,形式“节约光荣、浪费可耻” 的社会风尚。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附加值高的产业,在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建设一批循环经济示范行业和示范企业。
  二、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步伐。大力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价值观,制定新能源开发规划,加强矿产资源管理,发展和使用太阳能、生物能等新型能源,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设备。从建设节约型机关做起,带动市民对水、煤、电、油、气等能源厉行节约,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第十五章  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围绕创建环境模范县,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使永寿成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县。
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巩固退耕还林、三北防护林建设、天然林保护、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农田防护林网建设等重点工程建设成果,强化各项工程的配套建设,建立健全生态工程的管护及价值补偿机制,尽快形成适应可持续发展的综合配套的良性生态环境和条件。继续抓好绿色家园建设,全面完成252个村的绿化,不断改善人居环境。加快县城排污和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县生活污染处理率达到60%以上,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5%以上,城镇水源合理率达100%,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较低水平。
  “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引领我县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实施。建立规划实施机制,加快制定专项和地区规划,使规划内容细化、具体化,并认真组织实施。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检查。在规划实施的中期阶段,要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中期评估,并向县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进行报告。加强年度计划与规划衔接,引导资源配置,努力实现经济运行与规划纲要确定的预期目标基本一致。加强政府投资保障,集中一定的财力,加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充分发挥政府的组织和协调作用,加大重点项目建设推进力度,坚持领导包抓重点项目责任制,健全重大项目资金筹措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建立重大项目协调会制度。对重大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项目,要用足用活政策,多渠道筹措资金,集中力量加以推进,在重大项目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全县上下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解放思想,抢抓机遇,万众一心,顽强拼搏,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加快建设富民强县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永寿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