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热门搜索 : 成品油  光伏  项目 

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乾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量:8,539 发表时间:2008-08-22 11:04

  为了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和省、市<关于制定“十一五”规划的建议>精神,按照县委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的建设西部经济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以及市委四届三次全会“加压紧逼,跨越发展”的要求,理清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对于我们科学编制“十一五”规划,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十五”回顾和形势展望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基本预测
  “十五”以来,我县紧紧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一线两带”建设两大战略机遇,认真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围绕建设西部经济强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解放思想,加压紧逼,开拓创新,强力推进“四化”进程,“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良好,县域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又一个最快最好的时期。
  一是经济发展提速,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预计到“十五”末,全县GDP将达到29.9亿元,年均增长13.6%,比增长11.9%的预期目标高1.7个百分点,比全市平均增速高2.7个百分点;预计人均GDP达到5327元,比预期目标5080元高出247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9.5亿元,,年均增长为33.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实现7.84亿元,年均增长32.8%;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266元和5180元,年均增加129.2元和368.7元。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38:26:36调整到2005年的26:32:42,三产增长速度高出“九五”增速。 
  二是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果、畜两大产业进一步壮大。2005年,全县果品总产32.5万吨,大家畜存栏5.5万头,其中奶牛存栏4.5万头,果业、畜牧养殖业产值分别达到4.4亿元和2.7亿元,均比2000年有大幅的增长。建成养殖小区26个,机械化挤奶站41个,培育各类涉农协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40个,建成“乾县奶畜专家大院”。陕西海升果业、西安银桥乳业、鑫藤种植园、肖河植物园等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落户我县并迅速发展,拉长了产业链,有力的带动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三是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加,非公有制经济增势强劲。五年来,全县固定资产累计投资达到29.5亿元,特别是2005年一年就预测完成10亿元。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到2300多户,建成年产值过亿元的非公有制小区3个,年产值过亿元的企业2个,非公有制企业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5.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90%,轻纺、化工、橡胶加工、农副产品加工三大产业规模效应日益显现,特别是全县规模以上纺织企业达到23户,资产总额2.5亿元,从业人员8600人,年实现产值5.2亿元,产业规模和效益居西北县区之首。
  四是商贸流通日趋活跃,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全县先后建成25个农贸市场,13个专业市场,建成了三眼桥综合贸易大市场和乾州建材市场。西安海星、上海客都、丰彩服装、阳光家俱等一批现代营销模式的超市、连锁店落户我县。房地产开发方兴未艾,累计开发商住面积24.13万平方米。以乾陵为核心的旅游业发展迅速,建成了环陵旅游公路,开发兴建了12户“农家乐”民俗观光旅游项目,“十五”期间年均接待国内外游客60万人(次),年均旅游综合收入4680万元。
  五是招商引资硕果累累,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第一要务,五年来共签订合同项目203个,总投资44.41亿元,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已经建成和正在建设的银武高速、乾扶公路、乾武公路升等改造、海升三期工程、西安银桥乾县乳品厂、陕西健民制药、杨家河除险加固、高中标准化建设、疾病防控中心、山东盛大纳米碳酸钙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六是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和谐社会建设开局良好。以农业实用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的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我县被确定为省星火技术密集区。素质教育全面推进,高中标准化建设、中小学布点调整和危漏校舍改造三项重点工程顺利实施。建立完善了疾病防控和医疗救助体系。坚持不懈地开展“三查两清一服务”工作,低生育水平得到巩固。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扶贫开发和劳务输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城乡居民的文明素质明显提高,社会大局保持稳定。
  总体上看,“十五”期间我县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为实现“十一五”跨越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步伐缓慢。一产比重仍然偏高,二产主导作用不强,三产发展较慢,特别是第二产业规模小,缺乏终端产品、名牌产品,科技含量低,区域布局和企业集群化程度不高;二是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落后。国企改革、社会保障、行政管理、投融资体制等改革滞后。三是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没有根本转变,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投入高,产出低;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四是城乡发展差距进一步拉大。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相当艰巨,城乡居民收入、公共服务等差异明显,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尚不健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农村面貌依旧。五是发展基础仍然薄弱。城乡交通、水利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农村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仍然落后,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需要。六是县域经济实力不强,经济总量和规模偏小,在咸阳的位置偏低。这些长期积累的矛盾,必须在“十一五”期间认真研究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发展形势分析
  未来五至十年,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时期,是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并把乾县建成西部经济强县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十一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
  压力和挑战。“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将面临以下的压力和挑战:一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挑战。近年来,我县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资金、资源的高投入的粗放发展模式实现的,导致工业化水平低,产品科技含量不高,缺乏市场竞争力。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今后也将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二是促进协调发展的挑战。我县城乡“二元结构”特征明显,城乡之间、城乡内部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不协调的矛盾日益凸现。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公共服务不健全,,特别是科教、卫生、文化等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缓慢、公共基础设施落后,将直接影响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稳定。三是加快改革开放的挑战。体制机制不活,严重阻碍着生产力发展,对外开放水平较低,经济外向度不高。思想观念,办事效率,发展环境与激烈的市场竞争和改革开放还不相适应;四是周边地区竞相发展,奋力赶超的态势逼人,在经济保持高位增长的同时,也使我们在市场、资源、资金、人才等方面的竞争面临空前的压力。
  有利因素和机遇。一是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国内外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将促进资本、技术、产业加速向资源富集和劳动力、土地成本较低的地区转移,我县依托区位优势、现有基础和发展潜力,有可能获得更多发展机会。二是随着“十一五”期间西平铁路、银武大通道、关中环线、城乡道路升等改造等交通项目,城市供水、供气、污水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的相继上马实施,我县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发展的活力和动力进一步增强。三是我县投资兴业招商的成本较低,物产、资源及劳动力丰富,投资环境正在逐步改善,全民招商战略日益深入人心,推动我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四是我县东接西咸经济圈、西近咸杨农业一体化合作区,北邻彬长能源重大基地,发展区位比较优势显著,具备良好的发展承载能力。五是经过多年的积极探索,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越来越明晰,全县上下人民齐、干劲足,民心思进,团结稳定,特别是科学发展观得到进一步树立和贯彻,加快发展,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和自觉行动,这是我们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最为有利的条件和根本保证。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综合分析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现状,以及面临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总体上具备良好的发展环境,我们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乾的第一要务,正确把握形势,紧紧抓住机遇,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发挥自身优势,按照“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的总体要求,使乾县的经济社会发展在新的起点上继续向前迈进。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十六大和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建设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积极培育发展产业集群,不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继续拓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加快城镇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步伐,实现全县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打造富裕乾县、文明乾县、生态乾县、平安乾县的新形象。
  工作思路:以招商引资为先导,以科技文化为基础,以工业强县为重点,以城市建设为依托,以非公经济为支撑,以商流贸易为纽带,大开放、大招商、大发展。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要坚持以下原则:
  __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平稳较快发展。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区域、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和效益相统一,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平稳较快发展。
  __坚持重点突破,跨越发展。“四化”建设,工业为先。坚持工业立县的方针,完善工业园区功能,做大做强纺织、橡胶两大支柱产业,增强自主开发能力,争创一批全省、全国名牌产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存量调整和增量扩充并重,率先在工业化实现突破,使工业成为跨越式发展主引擎,带动农业产业化、城镇化,促进信息化。
  __坚持可持续发展,切实转变增长方式。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和保护环境放在突出位置,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加快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应用,减少资源和能源消耗,降低经济增长的成本,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__坚持结构调整,实现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区域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调整,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主导产业,优化产业布局,引导产业集群发展,提升经济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__坚持改革开放,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快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各项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努力构建新的对内对外开放格局,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拓展我县经济发展的领域和空间。
  __坚持招商引资,借力发展。始终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发展的第一要务和“一号工程”,按照“外招、内扶、上争三力并举,县域经济发展扩量、提质、增效”的既定思路,一手抓环境优化,一手抓叩门招商,千方百计实施大招商、招大商,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效率和水平,实现经济总量快速扩张。
  __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创造平等发展、人尽其才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二)主要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到“十一五”末,全县国民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结构调整有突破性进展;非公有制经济在整个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矿产、旅游等优势资源的综合开发取得重大突破;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科技、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进一步改善,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到2010年,基本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综合经济实力赶上东部发达县区平均发展水平,实现建设西部经济强县和撤县设市的总目标,把乾县建成全国旅游名县、西部纺织大县、陕西工业强县、果畜大县和区域商贸中心。
  1.经济总量指标
  -----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55亿元,年均增长13%,比2000年翻一番;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美元,达到9649元。
  -----地方财政收入2010年达到8844万元,年均增长13%。
  ----- 2010年农业总产值18.3亿元,年均增长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8亿元,年均增长18%。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10年达到17.7亿元,年均增长13%。
  2.经济结构目标
  -----三次产业的结构由2005年的26:32:42,到2010年调整为到18:38:44。
  -----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总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提高到70%以上。
  -----资源利用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期末降低20%左右。
  3.人民生活目标
  -----到2010年,城镇居民生活费收入达到8774元,年均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472元,年均增长10%。
  -----城镇居民基本住上经济适用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
  4.社会发展目标
  -----人口自然增长率“十一五”期间年均控制在5‰以内,总人口控制在57万人左右。
  -----城镇登记失业率“十一五”期间控制在4%以内。
  -----广播电视普及率“十一五”末达到100%,实现网络进社区、进行政村。
  -----到“十一五”末,基本普及高中教育,普及率达到85%以上,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民办教育,彻底扫除青壮年文盲。
  -----加强社区基层组织建设和职能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自治,建设管理有序、文明和谐的新型社区。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一)强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建设西部工业强县
  坚持把工业立县作为构建经济强县的第一方略,促进规模扩张和总量提升,以科技进步为支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优化工业区域布局和产品结构,加快纺织工业园区、西北橡胶技术产业密集区、乾县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打造产业发展平台,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支柱产业规模扩张,以纺织、印染和服装加工一体化为重点,推动纺织工业优化升级,打造全省重要的纺织工业基地;以加快石灰石资源开发为重点,发展建材支柱企业,打造新型建材工业基地;以乳制品、果汁饮料为重点,加快食品工业规模化生产,打造食品工业基地等。到2010年,全县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到50户,工业总产值达到18亿元,年均增长18%。工业税收达到1亿元,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
大力实施民营经济快速发展战略。按照“引导、服务、规范、提高”的方针,大力推进经济主体民营化,努力实现民营经济发展速度、规模、效益和地位的大提升。鼓励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经营性基础设施、城市公有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支持民营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和资产重组。全面清理对民营经济的歧视性规定,强化政策保障、服务保障和法制保障,使民营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人才招聘等方面,享受与其它企业同等的待遇,促进民营经济的大发展,使其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十一五”期间,非公有经济各项经济指标年均以12%以上的速度增长。到2010年,全县非公有经济总产值达到60亿元,出口交货值人民币2.2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70%以上。
  “十一五”期间工业化重点建设内容
  1、做强支柱产业
  ①纺织工业
  依托近临咸阳市纺织服装工业教学、科研和生产加工优势,大力调整产品结构,提高面料、服装的开发、设计和制造水平。整合产业优势资源,延伸产业链,做大做强产业集群,组建纺织工业集团,使纺织产品向多元化、高档次、深加工、高附加值转化。到2010年全县纺织企业生产能力由现在的20万锭增加到45万锭。新建服装面料生产线3条,新增产值4亿元。
  ②橡胶工业
  整合、壮大橡胶企业集团,实施规模经济,打造新型橡胶加工企业基地。
  建设11个年产值过千万元的橡胶加工企业,新增产值3亿元。
  ③农副产品加工工业
  重点抓好粮油产品、果汁饮料、乳制品及地方名优特产的生产和开发,促进食品向方便、安全、卫生、营养和保健方向发展。做大做强海升果汁、银桥乳品等龙头企业产品。加快组建食品工业集团,创建品牌,实现食品工业的规模化大生产。建成食品加工企业4户,新增产值5亿元。
  ④医药化工工业
  以重质、轻质碳酸钙、原料药生产为龙头,从质量上上档次,规模上求效益。加快产品品种多样化、生产现代化和经营规模化,提升优势产品核心竞争力。新建企业2户,扩建改造1户,年新增产值4亿元。
  ⑤建材工业
  充分利用我县丰富的石灰石资源,重点发展钙系列产品、水泥、新型墙体材料等,实施规模生产,减少污染,提高效益。新建企业3户,年新增产值突破10亿元。
  2、做大工业园区
  “十一五”时重点抓好工业园区和西北橡胶产业技术密集,并努力把园区建成支柱产业的发展基地,传统产业的提升基地,高新产业的孵化基地、民营企业的创业基地、集约化经营的示范基地和具有一定规模的无污染花园式的现代化文明生产的工业城。
  工业园区规划面积5300亩,拟布局规模以上企业160户,其中规模以上110户,年实现产值60亿元,利税5.4亿元,吸纳劳动力6万人。西北橡胶产业技术密集区规划面积650亩,布局企业40户,年新增产值过亿元。
  3、做优非公有制经济
  壮大企业规模、增加科技含量。坚持“大中小并举,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发展方针,全面提升企业的发展规模。依托科技进步,整合科技资源,促进科技创新,发展科技产业。加大投入,积极培植一批科技含量较高的企业、骨干企业和集团型企业;加大招商引资、扩大对外开放、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联合,依靠资本经营和资本重组,实现快速裂变扩张,做强非公经济。到“十一五”末,全县建成非公有制经济总产值过亿元的乡镇6个,过亿元的企业10个。研制开发新产品12个,创省、部、国优质产品5个,增强非公有制企业的带动辐射功能和市场竞争力。
  (二)切实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到“十一五”末,全县建立与资源、产品、技术和市场相适应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格局。通过优化农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大力发展一批名特优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无公害绿色产品生产基地;培育和建设一批生产规模、科技水平、市场占有率和一体化程度较高,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特色明鲜、知名度较高,产品流通量大的农副产品市场体系。龙头、基地、市场各环节协调联动,覆盖全县主要农业生产领域和大多数农户,基本实现稳定的种植业、发达的养殖业、一流的园艺业、先进的加工业、活跃的流通业格局。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8.3亿元,年均递增5%,农民人均收入达到3649元,年均递增10%。
  1、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始终把“三农”问题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稳粮、强牧、优果、兴菜”的总体思路,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基础上,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果、畜、菜三大优势产业,强化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壮大一批龙头企业,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产品品质和竞争力,提高农业综合效益,把乾县建成西部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和供应基地。
  一是粮油产业化:到“十一五”末,全县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94万亩左右,其中发展优质专用小麦50万亩,优质专用玉米25万亩,粮食总产稳定在27万吨,商品率达到60%,年深加工粮食10万吨,发展油料面积8万亩,其中“双低”油菜面积6万亩,总产0.9万吨。
  二是果品产业化:加快实施果品产业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到2010年基本建立产、加、销一体化的果品产业,果园面积32万亩,鲜果总产量40万吨,优质果品率70%以上,无公害绿色果品占60%以上,贮藏保鲜达50%,出口创汇达20%。
  三是畜牧产业化:到2010年,基本建立产、加、销为一体的畜牧产业,全县畜禽存栏136.5万头(匹、只),其中:秦川牛5万头,奶牛5.5万头,生猪20万头,鸡100万只,羊6万只。全县肉类总产2.5万吨,奶类13万吨,蛋类0.6万吨。
  四是蔬菜产业化:到2010年,全县蔬菜面积发展到3万亩,其中设施蔬菜1万亩。蔬菜产业产值达到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4.5%。
  “十一五”农业产业化重点建设内容
  重点发展建设15个农产品生产基地,其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12个;培育壮大12个大型加工企业,建立健全4大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发展农民协会等中介组织200个,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显著提高。
  ⑴、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建设
  “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能够发挥我县资源优势的四大农业产业化主导产业的商品基地建设。同时按照优势互补、联合创办、地方为主的方针和“五统一”(统一环境质量、统一关键技术、统一产品标准、统一监测方法、统一产品标识)的要求,重点创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一是粮油产业基地建设。
  北部旱塬建立优质专用小麦基地15万亩,在中南部灌区建立优质专用小麦基地35万亩;在中南部建立优质专用玉米基地25万亩;在北部建立“双低”油菜基地3万亩,中南部建立“双低”油菜基地3万亩。
  二是畜牧产业基地建设
  在乾普路沿线建立奶畜产业带,在乾兴路沿线建立生猪产业带,在209线沿线建立笼养鸡产业带,在乾永路沿线建立秦川牛、肉羊产业带。奶牛养殖基地主要布局在城关、梁村、大杨、漠西、王村、临平、周城、姜村等乡镇,奶牛存栏5万头;生猪养殖基地主要布局在大杨、大墙、薛录、马连、姜村、王村等乡镇,生猪存栏15万头;秦川牛、肉羊养殖基地主要布局在关头、峰阳、阳峪、梁山、石牛、漠西、阳洪、灵源等乡镇,秦川牛存栏4.5万头,肉羊存栏6万只;笼养鸡养殖基地主要布局在城关、漠西、新阳、大杨等乡镇,笼养鸡存栏80万只。
  三是果业基地建设
  在注泔、峰阳、阳峪、梁山、新阳、临平等十八个乡镇建立优质苹果出口基地12万亩。在城关、大杨、新阳、临平、姜村、梁村、漠西、周城发展加工型澳洲青苹果5万亩。在阳洪、注泔、灵源等乡镇建立优质酥梨基地3万亩。在灵源、阳峪、大杨、姜村等乡镇建立红地球葡萄生产基地1万亩。在薛录、马连、大墙建立优质桃生产基地2万亩。在峰阳、注泔、梁山、漠西、关头阳峪建立柿子等杂果基地4万亩。
  四是蔬菜产业基地建设
  在临平、新阳、周城、王村、灵源等乡镇建立反季节设施蔬菜基地1万亩,在城关、灵源、大杨、阳洪、漠西等乡镇建立露地菜生产基地2万亩。
  ⑵、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核心,要把培育和壮大龙头企业放在突出位置,进一步开放开发、招商引资,在全县打造出一批产业主导性明鲜,实力雄厚、市场开拓能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一步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粮油产业龙头企业
  按照市上确定的“西三角”粮食加工企业区构想,发展壮大粮油加工企业,以优质小麦、玉米、油菜为原料,引进大型粮油深加工企业2个,生产“乾州牌”“乾陵牌”挂面、麻花、叉酥、锅盔、豆面、玉米淀粉等系列产品;以玉米、果渣为原料,引进年生产能力5万吨大型饲料加工企业1个。
  二是畜牧产业龙头企业
  以银桥集团乾县乳品公司为依托,引进5万吨液态奶生产线1个;引进生猪、肉牛、家禽屠宰加工企业1个,与兴平、渭城共同构建西北地区肉食品加工企业区。
  三是果品产业龙头企业
  以海升果汁有限公司为龙头,扩建4万吨浓缩果汁生产线3期工程;引进1个年加工能力5万吨苹果汁饮料企业;引进1个年生产200万箱的果箱厂;引进1个果脯、果酱生产企业。
  四是蔬菜产业龙头企业
  以2万亩露地蔬菜为原料,引进一个年加工能力2万吨的蔬菜脱水生产线项目。
  ⑶、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体系
  重点抓好市场基础设施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一是加强农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
  抓好县城及各乡镇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交易市场、冷库、仓储设施建设,引进建设1个果品蔬菜批发市场,1个畜禽产品交易市场和1个农资超市,引进1个10万吨果品气调库项目。
  二是完善市场信息体系建设
  以县农业信息网站建设为依托,在全县20个乡镇建成40个乡镇级农业信息网站,200个村级农业信息网站,并实现联网,构筑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与市场有机联系的平台,帮助生产经营者成功进入市场。
  ⑷、培育发展农业产业化中介组织
  以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为主的中介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要坚持积极扶持、稳定发展、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方针,结合全县主导产业,培育发展200个农民专业协会和农产品行业协会。各中介组织要依法进行注册、登记、落实法人代表、制定协会章程。农业部门作为农民协会监管单位,要切实做好组织协调指导工作。
  2、加快发展劳务产业,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劳动力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努力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非公有制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认真落实各项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不断拓宽就业渠道。强化组织引导,加强政策扶持和技能培训,采取多种形式加大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定向培训,规范和扶持劳务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县、乡、村、组四级劳务输出服务网络和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进一步拓宽输出渠道,打造乾县劳务输出品牌。到2006年,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员达到8万人,其中向外省及境外输出占60%以上。 “十一五”期间,全县常年在外务工人数年均递增1万人,劳务经济总收入达到4亿元。
  3、继续加大扶贫开发力度。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的政策机遇,进一步完善我县北部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规划,加大移民搬迁和重点村建设工作力度,突出抓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多方争取中央财政扶贫资金和各种扶贫开发专项资金,扩大易地扶贫搬迁规模,整合各类扶贫资金,充分发挥投资效益。继续加大对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和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切实抓好易地搬迁扶贫、经营开发、经济救济等扶贫开发项目。因地制宜地实行整村推进式扶贫,搞好技能培训和产业化扶贫。继续抓好科技、教育、文化、医疗等扶贫活动,突出水、路等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十一五”期间,全面完成50个重点村的建设任务,搬迁贫困人口4200户、20000人,基本解决旱腰带地区贫困人口25人的温饱问题。
扶贫开发工作重点任务:
  ①抓好重点村建设。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变面貌,三年见成效”的建设思路,捆绑使用各涉农部门的资金,解决重点村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每年集中建设10个贫困重点村5年建成50个,达到整村推进、综合治理。在北部旱腰带地区打深井50眼,解决130个村、14万人、0.7万大家畜的饮水问题;铺设村级道路430公里,基本改善北部地区的交通条件;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1万亩,确保贫困人口人均占有率达到1亩,稳定解决贫困群众的吃饭问题;实现退耕还林还草2万亩的目标,重点村通电入户率达到100%,广播电视电话入户率达到98%,加快贫困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初步实现信息网络化,从根本上改善北部地区贫困人口的生产生活环境。
  ②抓好移民搬迁工作。坚持把扶贫移民搬迁工作作为旱腰带地区扶贫开发的突破口,科学规划、大胆示范和推进远距离搬迁,有计划、有步骤地将这一地区的特困人口向大村、大居民点、乡镇所在地集中搬迁。计划利用5年时间,完成4200户、20000多贫困人口的扶贫移民搬迁任务。
  ③抓好产业开发。种植业方面:一是抓好老果园改造。计划用2年时间,完成北部贫困地区7万亩老化果园高接换头任务。二是抓好幼园建设。利用2年时间,在北部地区发展优质苹果和杂果4万亩。三是扩大烤烟种植面积。使北部旱腰带地区烤烟发展到3万亩。四是发展以奶牛和秦川牛养殖为主的蓄牧业,建设奶牛养殖小区10个,示范村15个,达到人均每户1头牛、5只羊的目标,逐步形成“一村一品”的产业格局。
  ④抓好劳务输出。继续把劳务输出作为一项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来抓,加强扶贫劳务输出机构建设,对贫困村剩余劳动力进行摸底造册,依托咸阳市扶贫学校、咸阳市技工学校、乾县扶贫职业技能培训学校等9所定点扶贫培训学校,组织和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健康有序的流动,力争每年向外输出劳务人员15000人,确保有条件的贫困户至少有一名人员外出打工。
  ⑤抓好科技培训。按照“管理创新,机制创新,科技创新”的要求,鼓励科技人员到贫困地区参与科技承包、项目承包、技术培训和技术入股经营。以乡为单位建立扶贫农业科技网络,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建设好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立10个科技示范村、300个示范户,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广先进农业实用技术和优良品种,提升贫困地区的产业开发的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⑥抓好社会扶贫。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包重点村、包项目责任制,主动联系市级34个包扶部门,夯实包扶责任,组织百名领导、千名干部蹲点包扶,力争每个包扶部门每年为贫困户办1—2件实事,做到重点村不脱贫,包扶单位和包扶干部不脱钩。切实把“两联一包”工作任务落到实处,动员和组织社会各界力量为贫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送温暖、献爱心,努力在全县形成“人人关注扶贫,人人支持扶贫,人人参与扶贫”的良好局面。
  4、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放到全局的首要地位,加大工作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全面进步。
  ①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坚持“多予、少取、放活”,加大各级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增加投入的力度,引导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更多地投向农村,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立足实际,尊重农民意愿,有重点、有步骤地选择一批行政村试点改革,进行示范带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搞好村镇体系规划,重点加强农村村庄、民宅规划建设和管理,抓好新村建设和旧宅基地复垦工作。认真治理农村集镇、村庄的脏、乱、差,抓好改水、改灶、改厕,推广沼气和秸秆综合利用。积极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和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继续搞好村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到2010年,农村改水受益人口达到95%,农村自来水覆盖率达到75%,农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到80%,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60%。
  ②积极壮大农村综合经济实力。以农产品精深加工、优势资源开发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为重点,积极推进县域经济向深加工、科技型和外向型转变,倡导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的发展模式。做强做大奶畜、果品及地方特色名优农产品,让更多的村、组、家庭和农民加入产业延伸链,增强农村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力争建设一批经济强乡(镇)、经济强村。
  ③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农业科技进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充分发挥咸阳-杨凌农业经济一体化的辐射带动作用,整合农业科教资源,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力度,多形式、多途径为农民提供先进适用技术。以改造中低产田和配套发展农田水利设施为重点,搞好土地整理,建设高产稳产农田。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加大良种、农机等涉农补贴力度,科学使用良种、肥料、农药,着力发展集约农业。加快农业标准化,健全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合理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④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继续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条件成熟的地方要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以农村信用社改革为重点,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各类金融组织,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加强村村合并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设一批符合未来农村发展的农民教育基地。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制度,搞好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逐步建立农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机制。不断增强集体经济服务能力,积极发展“民管、民办、民受益”的各类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强农村法制宣传和教育力度,使依法办事和依法行政的理念深入人心,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⑤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巩固提高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实现对农村学生免收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区别南、中、北部不同地域,搞好中小学校布点调整,整合和优化现有教育资源。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有文化、懂技术、守法经营的新型农民。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每个乡镇建设平价医药超市,使农民享受基本卫生服务,基本建成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实施网络信息进乡入村工程。继续完善农村电力、通讯、电讯等基础设施,加快乡村道路建设和维护,建养并重,全面实现农村道路的畅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开展经常性的农村文化体育活动。
  5、加大资金投入,加强以水利灌溉设施为主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①灌区挖潜改造项目。 “十一五”期间,完成乾陵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立项报批、设计及施工任务,新增库容300万米3,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万亩。
  ②农村安全饮水项目。主要涉及我县“旱腰带”及南部缺水区、中部氟病区,建设饮水工程47处,解决8.77万人安全饮水问题。
  ③节水灌溉项目。发展节水灌溉面积24.5万亩,其中北部区2万亩,中部区10.5万亩,南部区12万亩,发展渠道防渗10万亩,暗管输水10万亩,喷灌3万亩,微灌1.5万亩,工程实施后可节地3000亩,年可节水1780万米3,节电292.3万千瓦时,直接经济效益506万元。
  ④集雨窖灌项目。新打集雨窖4万眼,发展窖灌面积6万亩,工程实施后,可增产粮食0.14万吨,果品产量增加0.83万吨。
  ⑤抽水站更新改造项目。新建抽水站10座,更新改造26座,恢复改善灌溉面积2.63万亩,新增灌溉面积2.97万亩。
  ⑥机电井新打修复项目。新打配套机电井25眼,其中深井15眼,辐射井10眼,更新改造50眼,其中深井20眼,辐射井30眼,新增井灌面积0.87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0.62万亩,解决和改善5万人的饮水困难。
  ⑦水保生态建设项目。2006—2010年规划治理小流域15条,完成治理面积60平方公里,其中新修基本农田3593公顷,改善提高2333公顷,营造水保林1035公顷,经济林1216公顷,种草156公顷,新建淤地坝18座,沟头防护28公里,新修生产道路60公里。全县治理程度将由现在的41.2%提高到77%,全县年输沙量下降74%,拦蓄径流1651.69万米3,基本控制了水土流失。
  (三)强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实现撤县设市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我县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完善城镇功能,增强承载能力,是我县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坚持高起点规划城市、高质量建设城市、高水平经营城市、高效能管理城市的原则,着力构建以县城为中心,辐射集镇带动农村的城镇体系。县城建设依照乾县城市总体规模要求,加大老城区、新城区和陵区开发建设力度,东扩南进,西延北展,进一步扩大城区规模。重点抓好交通、通讯、信息、供水、供气、供热、排水泄洪、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更新改造、完善给排水管网,建设县城第三水厂、垃圾、污水处理场,青仁路、靖庄路、兴业大道东段等道路,实现城区小街巷道路全面硬化。抓好城市园林绿化和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到“十一五”末,提高绿化覆盖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平方米以上,城市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城区建成面积达到20平方公里以上,初步建成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现代商贸旅游城市,实现撤县设市目标。
  依托交通、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快农村城镇化进程,促进非农产业发展。加快小城镇建设,大力推进中心城镇、区域性集镇建设,重点抓好灵源、阳洪、峰阳、临平、姜村、梁村、马连、薛录八个建制镇,发展一批工贸型、商贸型、服务型和农副产品加工型小城镇,形成一批比较优势突出、特色明显、环境优美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重点城镇,使之成为农村区域性教育、文化、信息和经济中心,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不断完善城镇基础设施,突出抓好道路、给排水、供气、供热、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力争2010年我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以上。
  (四)强力推进信息化进程,向数字化乾县迈进
  坚持超前规划、超前建设,加快建设“数字乾州”。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整合信息资源,促进公用通信网、广播电视网、国际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快建设高速宽带光纤骨干网络,建成乾县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和“中国乾县”门户网站,实现接入网的数字化、宽带化和综合化。
  加快信息技术应用,大力推进3G网络建设,加快3G业务发展,丰富群众生活。加快实施政府上网工程、电子政务工程,力争“十一五”期间实现“无纸化办公”目标。积极发展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电子邮政、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等网上服务项目,不断开拓信息服务新领域。抓住我县被列为省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咸阳市首批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县的机遇,不断发展壮大信息产业。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逐步实现公共信息资源共享,推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鼓励通讯运营企业引导和培育农村电信市场,实现农村网络全覆盖,给广大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内容和业务种类,努力为农村地区提供上网条件,推进农村信息化建设,切实解决农民获取外部信息的手段问题,进一拓宽农村与外界沟通的途径,帮助农村脱贫致富。加强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流通、农产品质检、农业预测预警、设施农业等方面的应用,发展农业远程教育和农业电子商务。积极在工业企业推广应用数字化、网络化技术,改造传统生产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完善企业管理、产品质量和技术监督信息系统,提高企业设计、生产和管理水平。加强金融、保险、工商、税务、科技、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的信息应用,推广使用综合柜面服务系统、网上银行、网上结算等新型服务系统;建设完善科技和教育信息网主干平台、网络辅助教学、模拟设计、远程教育系统,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五)积极拓宽服务业发展空间,提升产业规模和效益
  坚持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的方针,加快发展以旅游业和现代流通服务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
  1、进一步做大做强旅游业。按照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新立意、高品位的思路,围绕“一寺两陵三库”重点旅游资源,打造特色旅游“四张牌”即陵城文化牌、生态观光牌、乡村民俗牌、宗教文化牌,加快旅游产业化、规模化进程。近期着力抓好乾陵景区的文物恢复和建设,规划建设靖陵生态观光旅游区,加快建设弥陀寺、杨家河水库、羊毛湾水库等新的旅游项目。围绕我县中北部丰富的农业资源,积极发展农业观光、果品采摘、民俗风情等乡村旅游项目。城区要加快西兰大街的向北延伸、唐文化(或古乾州遗风)主题公园建设、北环路旅游一条街等项目的规划建设。加大文物复制品规模、建设乾县旅游纪念品展销中心和旅游购物中心,大力发展为游客服务的各种休闲娱乐项目,不断提升旅游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到2010年实现接待国内外游客1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亿元。
  2、进一步做好商贸流通工作。按照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要求,健全法律法规,完善市场机制,培育市场主体,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商贸流通体系,实现工农业产品大市场、商贸经营大流通、县域经济大发展。
一是大力搞活农产品流通。加大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用五年时间,建成具有较大规模,集信息、检验检测、仓储、运输于一体的乾县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标准化建设。在我县果品集中产地,引资建设中型果蔬气调库,使果品保鲜升值、果农受益。 二是规范发展农业生产资料市场。加快基层供销社改造改制步伐,整合流通网络,发展农资连锁经营,建立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以商务部正式启动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北京新合作商贸连锁企业来我县投资为契机,对城乡商业网点进行升等改造。三年内在全县开办1000家以上连锁农家店,覆盖县域70%的行政村。到2010年,组建具有一定规模的农资超市20个,农资专业合作社40个。三是大力推动日用工业品经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吸引在国内、国际有较大影响的批发、零售企业来我县兴办大型超市和配送中心,力争五年内引进兴建大型超市和配送中心15个。以县城为中心,兴建以建材、布匹、服装、小食品、家电和日用百货为主体的批发市场15个,对乾县三眼桥大市场进行升级改造,加快二期工程建设,力争2007年整个市场投入运营。四是加快提升现代服务业。依托我县商贸流通比较活跃的传统优势,积极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新型流通业态,大力发展购物、餐饮、康复保健、休闲娱乐以及家政、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扩大电信、文化、旅游、健身、信息等方面的消费,促进住房、汽车等大宗商品消费,吸引更多的游客来乾县旅游观光、休闲、就餐和投资。不断聚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力。
  (六)促进区域合作,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加强区域经济协作,实现区域经济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立足乾县,整合区内发展;面向全省、市,东靠西联,优势互补;放眼全国,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西进扩大发展。
  优化产业布局,加快县域经济大发展
  立足县情,围绕资源和区位优势,全面优化县域特色经济布局,打造“三大板块”。以312国道为轴线,南部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优势,积极发展鲜奶蔬菜、优质畜产品、优质苗木花卉、优质商品粮、观赏农业和生态农业,打造咸阳市的金色农业基地。中部地区围绕乾陵旅游区、县城商贸区、工业园区建设,大力发展文物旅游、民营工业、商贸流通业。北部地区重点围绕果品产业化、石灰石资源、生态环境、畜牧养殖、旱作农业等进行综合开发,逐步形成布局合理,优势明显,相对集中的特色经济产业区。
  实施“东靠西联”战略,着力构建区域合作格局
  我县位于全市312国道二级城镇发展轴和乾普公路三级发展轴交汇点,东接西咸经济圈,西近杨凌农业高新区,北连彬长能源基地,银武大通道、西平铁路穿境而过,发展空间广阔。“十一五”期间,围绕“西咸一体化”、“咸杨(凌)农业产业化”,大力发展配角经济,构建交通网络、产业发展新格局。继续加强我县与杨凌在农业产业化项目和农业高新技术应用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促进杨凌的科技、人才、信息、项目、品牌优势与我县的土地、资源、劳动力、产业优势有机结合,努力提升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科技含量和整体水平。
  紧紧依托西咸经济一体化和咸阳、杨凌农业产业一体化的产业发展格局,以312国道为纽带,东拓西进,积极发展同国道、省道各省、市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东向礼泉、西咸大经济圈发展,辐射东南苏浙沿海经济发达区;西进彬长能源基地,向甘肃、新疆拓展,构筑连接中亚的外贸通道,扩大出口贸易,发展外向型经济。继续发展与各友好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协作,积极承接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充分吸收东部地区的资源、技术和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我县经济技术水平。

  四、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努力构建和谐社乾县。
  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面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制度规范化、服务社会化、层次多样化、覆盖面较广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稳妥地推进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各项社会保险扩面工作。建立和完善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医疗保险制度,不断扩大覆盖面。健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自然灾害紧急救援、农村五保供养、特困户救济和医疗救助等制度,确保城乡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高社会弱势群体的福利服务和保障水平。深入开展各项社会援助活动,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建设城乡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发展慈善事业。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和卫生监督执法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加强农村卫生和预防保健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和监督体系,继续发展农村合作医疗,减轻农民医疗负担,逐步形成包括医疗服务、疾病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急诊服务及康复服务为内容的卫生服务体系。突出抓好农村卫生工作,合理规划,严格管理,基本达到村村有站、有医、有药,解决群众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和预防保健工作。采取引进项目、引进设备、入股分红等多各形式,继续加快乡镇卫生院硬件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才的培养、引进工作,县级医疗机构每年为基层培养50名技术人才,充实乡镇卫生机构人才队伍。继续加强食品药品市场管理工作,认真履行食品药品卫生监督职能,严格餐饮业食品生产经营卫生许可制度、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药品市场管理,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需求。到2010年,全县病床达到1240张(千人均2.8张),卫生技术人员达到2000人(千人均4人),初步建立适应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设备齐全、功能完善、服务全面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十一五”期间,规划投资2.99亿元,重点抓好县医院骨伤科楼、急诊楼、中医医院住院综合楼、卫生监督所办公楼、县卫校农村卫生技术培训楼等项目建设;对23所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总面积23810平方米;加强村卫生室建设,在全县256个行政村建成256所村级卫生室,建设面积23560平方米。
  (三)深入实施科技兴乾战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推动科技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快科技产业化为重点,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进乾县星火技术密集区和“数字乾县”建设进程。坚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加强科技宣传、培训和推广力度,健全和完善科技服务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助推作用。
  1)依托杨凌农科城,围绕粮食、果品等五大支柱产业,大力引进、推广先进适用新技术、新品种。“十一五”期间,引进果品生产、畜禽养殖、测土施肥、设施农业等新技术10项,粮食、瓜果等新品种15个。“十一五”末,新技术、新品种在农业生产中覆盖率达到90%。
  2)实施优果工程。依靠科技进步,加速果品生产由规模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继续抓好全县20个乡镇20000亩示范园建设,积极推广果园管理四大关键技术和果实套袋。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着力搞好咸阳绿地灵农业服务有限公司的测土施肥、配方喷药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大力推广果园生草技术,力争“十一五”前期取得我县果品绿色认证。到“十一五”末,优果率由现在的45%提高到70%。
  3)加大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力度。“十一五”期间,在我县原8户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企业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上级科技部门和咸阳益利德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的支持和指导,对我县传统的纺织、机械、化工橡胶企业进行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改造,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制造业信息化示范县优势,到“十一五”末,发展制造业信息化企业20户。
  4)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充分发挥生产力促进中心的职能作用,组建乾县纺织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和橡胶业生产力促进中心,引导科技型企业申请国家创新基金,每年选择1-2个最具创新性、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项目,进行策划包装,申报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争取每年达到100万元,“十一五”末,力争3~5户企业获取高新技术企业认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2亿元。
  5)大力发展民营科技企业。按照“抓大育小、整体推进”的方针,进一步简化审批手续,放宽民营科技企业进入市场条件和政策,用足用活中央和省、市有关鼓励、扶持民营科技企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 “十一五”末,民营科技企业达到56户,科工贸总收入达到7.5亿元。
  6)继续抓好省级乾县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按照《乾县星火技术密集区建设规划》要求,“十一五”期间,围绕五大支柱产业,建成两个科技型星火龙头企业,三个示范基地和两个小城镇建设示范镇。发展循环经济,建立乾县旱腰带循环农业经济试验示范区。“十一五”末,星火支柱产业实现产值16亿元,龙头企业产值6亿元,密集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5000元,并为申报国家级星火技术密集区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7)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科技宣传与培训。建立乾县科技专家库,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站,利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企业和农户搭建服务平台。建立专家大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农业产业化。“十一五”末,使40%的农民能够通过信息网站获得及时、准确、可靠的科技实用技术和致富信息,开展网上咨询与服务,解决农业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奠定良好的基础。
  8)“十一五”期间,我县地震工作继续建立健全“监测预报、震灾预防、紧急救援”的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努力实现“突出重点,全面防御;健全体系,强化管理;社会参与,共同抵御”的三大战略要求,到“十一五”末,基本具备综合抗御六级左右,相当于各地震基本烈度的地震能力。
  (四)加快发展教育事业。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强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努力提高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为加快乾县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柱。“十一五”期间,全县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抢抓机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发展步伐,不断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实施水平,加快推进普及学前三年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和现代信息技术教育力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到2010年基本建成陕西教育强县。
  教育事业发展重点目标任务
  1)继续巩固“两基”成果,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
  “十一五”期间,在保持学生生源平稳的情况,积极实施新一轮学校布局调整。2010年前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全县小学数量由现在的335所,调整到300所;初中由现在的28所撤并至25所。加快实施“危房改造工程”,加大教育投入力度。2008年前,全县消除危漏校舍15万平方米,改造薄弱学校81所,使全县中小学办学条件实现标准化。加快农村学前班和幼儿园规范化建设,建成新区综合幼儿园工程,每一个乡镇建成一所中心幼儿园,农村学前班建设实现标准化,3-6周岁儿童入园率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加强残疾儿童随班就读工作,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9%以上。积极推进教育强镇(乡)和强县创建工作,“十一五”期间,创建4个省级教育强镇、7个市级教育强镇, 2010年实现教育强县目标。
  2)加快高中标准化建设,积极发展高中教育。
  “十一五”期间创建2所省级重点高中,1所高中进入省级示范校行列。全县规划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投资1.3亿元。到2008年,全县所有普通高中完成标准化建设任务,初中升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以上,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3)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
  加快全县职业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职业学校招生和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专业设置和课程体系,逐步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办学体制。加强城乡成人文化技术学校建设,健全农民技术培训网络,完成8万人次的各种专业技术培训,创建5所省、市级示范成人技术学校。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坚持不懈地抓好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完善师德考核制度。全面实行教师资格证书制度,深化和完善“四制”改革,逐步推行校长选聘制,增强竞争激励机制。到2010年,小学教师学历专科化、初中教师学历本科化、高中教师学历基本达标并有一定比例的研究生学历。
  5)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和信息网络建设,加快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进程。
  2006年为20所小学装备微机800台,2007年为20所小学装备微机800台。2006-2008年所有初中和中心完小建成电子备课室;初中和中心完小建成校园网。2006-2010年高中每个教室装备多媒体投影设备1套,初中和小学每个教室装备1台电视机、DVD和实物展台。“十一五”期间,全县基本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建成与国家远程教育网络联通、覆盖城乡各类学校的电视教育网络,使全县农村中小学都能收看教育电视节目。
  “十一五”期间,教育事业拟建设重点项目143个,总投资32954.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2349.8万元。
  (五)加快发展文化体育事业,促进社会全面、和谐发展。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繁荣文学艺术创作,着力培育和发展文化消费,增强文化竞争力,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建设人文乾州。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先进文化为导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繁荣社会主义文艺为主线,以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素质和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出发点,进一步繁荣文艺创作,大力发展公益文化体育事业,规范管理文化市场,加快文体产业步伐,着力实行“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努力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县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体事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1)实施精品战略,努力创作出一批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地方特色的优秀作品,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生活需求。加快艺术人才培养。积极创造条件,努力培养各类艺术人才,不断壮大创作队伍。繁荣文艺舞台,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坚持文化下乡,送戏、送书、送科技到农村,力争80%的农村人口能享受到精神文化生活。继续深化电影事业体制改革,全面落实农村“2131”目标。全面实现“一村一月一场电影”,人均年看电影达12次以上。
加快社会文化体育事业改革步伐,大力发展各类群众文体事业。全县各乡(镇)都要建立起儿童文化园示范点。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成乾县体育场,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以各种形式兴办健康文明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俱乐部,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全面推广丰富多彩、灵活多样的全民健身活动,提高全民身体素质。全县参加体育锻炼人口达到35%,干部职工达到40%,农民达到15%。到2010年使全县的体育建设事业实现跨越发展,步入省级体育先进县行列。“十一五”期间力争实现5个以上乡(镇)创建文化先进乡镇达标,全县创建市级文化先进乡镇达到40%。
  2)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全面提高覆盖率。
  十一五”期间,我县广电事业以争创全市第一台为目标,继续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不断加大广电事业的改革力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主要任务是:恢复乾县人民广播电台,新增固态发射机等配套设备;实现节目硬盘播出,节目采、编、制、播、设备全程数字化;增加专业技术人员,加强队伍建设,便全员业务水平达到专业化。
  “十一五”期间,文体事业重点建设项目2个,总投资2900万元。
  (六)大力开发人才资源,为加快发展提供人才智力支持
  继续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才结构,实施人才培养和人才储备工程。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建设技术工人、新型农民(乡土人才)、现代服务业从业人员新三支队伍。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和激励保障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专门人才给予重奖。实行“柔性人才政策”,把引进人才和引进智力有机结合起来,吸引更多的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来我县创业发展。着力发展行业、地区和专门人才市场,进一步完善服务功能,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力争到2010年全县80%以上的非公有制单位、20%以上的国有企事业单位参加人事代理。努力解决好乡镇、农村基层地区的人才不足问题,力争5年内培养实用性先进技术水平的乡土人才10000名,每个村至少有5名以上的科技致富能手。依法加强公务员制度建设,建立和健全培训网络,做到机构、人员、经费、培训四落实,建立和完善一套适合我县特点的公务员任用、考核、奖惩制度,建设勤政、务实、廉洁、高效的公务员队伍。
  (七)继续从严控制人口增长。坚持以人为本、人口与经济发展综合决策,建立健全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制体系。着力抓好农村基层和城市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开展生殖健康和优质服务,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大力开展人口性别比治理活动,使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据测算,2010年总人口将达到57.06万,出生率11.17‰,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重视人口老龄化时期到来,努力解决老龄人口的社会保障和精神文化生活问题。
“十一五”期间,人口与计划生育拟建设重点项目33个,总投资325.4万元,其中:国家投资300万元。
  (八)加快交通事业发展步伐。继续加大“跑部进省”工作力度,全力争取上级资金、项目。积极拓宽资金渠道,加大改革力度,鼓励各种经济组织、投资者参与建设经营性交通项目。加快组织实施县乡道路、乡村道路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十一五”期间,实现所有县乡道路、村村主干道路油路化,建设阳桑路、南阳路、平乾路、杨家河大桥等重点道路工程,新修、改建县、乡道路257.94公里,完成“四纵七横”村道部分工程133公里,村级油路986.01公里,建设大中小型道路桥梁21座。建立和完善城乡道路建设、管理、维护的新机制,增加人才、资金投入,加大城乡道路管护工作,保持道路完善率达到90%以上。
  加强交通运输配套设施建设,到2010年所有乡镇和行政村都要开通农村客运班车,70%以上的乡镇建有等级客运站,60%以上的行政村要建成招呼站或候车亭,客车通达率达到99%以上。在服务水平方面,农村客运网络得到明显优化,运输需求基本得到满足,农村客运运力全面更新为符合国家标准的车型,城乡客运网络得到有效衔接,安全和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九)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创建节约型社会。
  1、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实施城市绿化、美化、净化、亮化工程,优化人居环境。要把资源开发、发展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有机结合起来,在加快资源开发的同时,积极探索资源与生态环境的有效补偿机制,促进开发、保护、治理的良性循环与互动。继续抓好退耕还林、淤地坝、天然林保护、防护林建设、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农村新能源等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我县生态环境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使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基本建立起适应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性生态环境系统。 “四田”达14211公顷,不宜农耕的5366公顷土地退耕还林还草,森林面积达到20323公顷,森林覆盖率到30%。人工及改良草场地面积达到8690公顷,改造坡耕地5000公顷,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6865公顷,年减少泥沙量253万吨,土壤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建立起比较完善的生态环境预防监测和保护体系,基本实现乾县山川秀美,绿满乾州。“十一五”期间,我们要全面加强县城环境的综合整治工作,力争取得国家级文明卫生县城称号、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称号。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加大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积极实现撤县设市。完成城市排污管道的改造完善工作,建成污水处理厂,使城市的污水快速、流畅、达标排放。
  2)、全面改善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积极争取撤县设市。县城的道路交通设施在“十五”期间已有了很大改观,“十一五”期间要在原来的基础上,加强已有路面的维修、保养,再下功夫,使城区的背街小巷路面全部硬化。
  3)、加大市容卫生监管力度,从宣传、舆论、制度等方面入手,深入贯彻城市管理和各项法规、法令,大力改善市容貌,改善城市卫生。
  4)、投资建设一个垃圾处理厂,争取天然气气化工程进入我县城区。
  5)、推广普及型煤,争取在“十一五”末普及率达到90%以上。
  6)、在县城的主要地段建立烟尘控制区,争取“十一五”末烟尘控制区覆盖面积达10平方公里。
  7)、对进入城区的机动车辆尾气排放进行监督,限制尾气排放超标的机动车辆在市区运行。
  2、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要位置,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资源综合利用和发展循环经济为重点,加快结构调整,推进技术进步,加强法制建设,完善政策措施强化节约意识,尽快建立健全促进节约型社会建设的体制和机制,逐步形成节约型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方式,以资源的高效和循环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重点工作
  1)大力推进能源节约。实施政府机构、商业、民用节能工程,抓好重点耗能行业和企业节能,推进交通运输、农机、住宅、公共建筑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加快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2)深入开展节约用水。推进实施城市、农业节水工作,加强水资源管理、开发和利用。
  3)积极推进原材料节约。加强重点行业原材料消耗管理,鼓励生产高强度、耐用材料,加强木材节约代用。
  4)强化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实行严格的土地保护制度,农村建设用地的节约集约利用。启动“沃土工程”,加强耕地质量建设,提高耕地集约利用水平。进一步限制毁田烧砖,广泛推广使用新墙体材料。
  5)加强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废物综合利用,做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工作,开展秸秆综合利用,推行农资节约。

  五、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

  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按照“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的重要思想,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建成乾陵博物馆、烈士纪念亭、烈士陵园、羊毛湾水库景区等4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强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和道德品质建设。建立长效机制,集中力量办好10件社会影响大、群众反映强烈、未成年人欢迎的实事好事。一是切实减轻中小学课业负担;二是加强经营性网吧整治和管理;三是加快少儿文化精品创作;四是精心组织少儿文化活动;五是建设好家长示范学校;六是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好困难家庭和流动人口家庭未成年人子女享受义务教育问题;七是进一步净化文化市场;八是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管理;九是把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力争2010年,县城建成一个综合性、多功能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十是组织好先进典型宣传活动,树立一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先进典型。
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地把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文明机关、文明校园等创建活动引向深入。力争五年内,争创20个市级文明单位、5个省级文明单位,努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继续开展“讲文明、树新风”活动,认真解决城乡普遍存在的“脏、乱、差”问题。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坚决肃清“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加强科普宣传工作,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大力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权利。加强城乡基层政权机构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坚持和完善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的企业民主制度,推行政务、厂务公开。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民主参与和民主监督作用。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公平竞争。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完善公务员制度,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健全依法行使权力的制约机制,监督权利运行,使廉政建设法制化、经常化。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和普法教育活动,提高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政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政法机构办公条件。加强政法队伍建设,提高人员综合素质。强化司法监督,保证严格执法和公正执法。重视和加强群众来信、来访工作,妥善处理和解决各种矛盾。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中心,按照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要求,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专群结合、依靠群众”的方针,加强和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以深化创建“安全乾县”活动为核心,以完善防控体系建设为重点,以增强人民群众安全感为目标,进一步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为建设经济强县和全面小康乾县,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

  六、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

  加快推进各项改革,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努力解决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构筑全方位对内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1、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
  构建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尽快建立和完善国有资产经营责任制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实现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开放式资产重组,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对国有工业、粮食、商业、供销企业等继续采取出售、兼并、拍卖、破产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实现国有资本的有序退出,吸纳民营资本、社会资本,盘活存量资源,切实提高企业的整体实力和活力。
  2、调整所有制结构,深入推进各项体制改革
  鼓励非公用制企业积极参与我县国有经济调整,消除非公用制企业与国有、集体企业联合兼并的体制障碍。放胆、放手、放开、放活发展非公用制经济。深化财政、投资、价格、就业、农村经济、城乡管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以建立廉洁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为目标,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转变政府管理方式,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积极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经济工作和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上来,完善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政府问责制。加快完成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和乡镇机构改革工作,进一步改革审批制度,减少审批项目,公开审批条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二)改善投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发挥我县区位、资源比较优势,继续优化投资发展环境。在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搞好法制、政策、服务等投资软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市场和信用体系,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思路,提高招商引资工作实效。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继续坚持大兵团招商、小分队招商、展会招商、网上招商等行之有效的招商方式。继续把长三角、珠三角山东等经济发达地区和港澳台等作为重点区域,把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国有资产重组、农业产业化及旅游等作为招商引资重点,下功夫做好项目策划包装,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引进服装面料加工、矿产开发、旅游资源开发、果品食品深加工等规模大、效益好、带动强的产业项目,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规模。
  (三)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积极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有序推进资源开发、商业、旅游、卫生、教育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在充分利用国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方面取得新突破,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发展和巩固与现有友好城市的广泛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与国内外各类城市间的往来,加大与国内外大公司的联系与合作。积极参与东西部投资与合作贸易洽谈会、台商投资贸易洽谈会等,有效扩大对外宣传,提高乾县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加强与东部和周边地区的经济合作,通过建立双赢的利益机制,不断扩大合作的广度与深度。

  七、加快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

  “十一五”期间,我县要坚定不移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带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产品。建立健全支持重点项目建设的保障机制,增强部门服务意识,切实为重大项目实施保驾护航。初步拟定 “十一五”期间我县重点实施“六大工程”,分别是:一是交通运输工程14个,规划总投资5亿元;二是工业项目工程14个,规划总投资29亿元;三是旅游开发工程4个,规划总投资2亿元;四是农业及生态工程6个,规划总投资3亿元;五是社会事业工程15个,规划总投资3亿元;六是基础设施和环境保护工程8个,规划总投资37亿元。重点建设项目61个,总投资44亿元。
  这些重大项目建成后,我县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将从根本上得到改善,基础设施、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将进一步增强,支柱产业优势更加突出,产业结构和区域经济布局进一步优化,地方财力显著增长,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城市综合功能大大提高。
  为了进一步认真贯彻国家投资体制改革精神,创造良好的项目建设环境,对于确定的重大项目,要实行一条龙全程服务。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合同制、工程质量监理制和重大项目稽查制等,形成一套完整的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项目建设协调和服务机制。把筹集建设资金作为头等大事来抓,通过选准项目,争取国家资金;发挥资源优势,用资源融资;开阔思路,用产权换资金;加快改革,向市场要资金;扩大开放,引进境外资金;东西合作,利用外地资金;依靠政策,启动民间资金;统筹安排,用好自有资金。进一步转变职能,增强服务意识,自觉搞好协调服务。及时研究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全力以赴加快重点项目建设。

  八、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县提供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完成规划任务、实现宏伟目标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
进一步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发挥好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驾驭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能力和水平,正确判断的把握形势,精心谋划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备,狠抓落实。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与实际结合起来,及时研究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凝聚各方力量,形成推进我县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整体合力。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保证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支持人民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民族宗教、侨务、对台和港澳工作。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完善政权、基层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的民主管理制度。
  切实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紧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建设法治政府。建立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监督机制。进一步做好普法工作,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
  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成为讲政治、顾大局、重团结、守纪律,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带领干部群众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奋发有为的坚强领导集体。继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进一步加强警示训诫防线建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为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稳定创造良好环境。领导干部要切实转变作风,防止和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全县党员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党的根本宗旨,锐意进取,勤奋工作,努力为建设西部经济强县贡献力量。
  全县各级党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为胜利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县、全面推进乾县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