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热门搜索 : 成品油  光伏  项目 

兴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兴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量:5,738 发表时间:2008-08-22 10:13

  “十一五”期间是我国历史进程中不平凡的五年,我们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巩固和提高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按照市委提出的构建西部强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高点定位、再鼓干劲,加压紧逼、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现提出兴平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一、“十五”回顾

  (一)“十五”计划执行情况
  “十五”计划执行五年以来,我市紧抓西部大开发和西咸经济一体化两大历史机遇,按照“科技先导、工贸兴市、农业富民”的基本思路,全市干部群众团结拼搏,“十五”计划执行比较顺利,经济增长不断加快,各项预期目标基本实现,优势产业成效显著,重大项目建设成就斐然,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改革开放以来一个较好的时期。
  ——各项指标及预期目标基本实现,进入跨越发展期。预计“十五”末,全市生产总值完成45.97亿元,年均增长20%,高出预期目标12.29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150元,比预期目标6040元高出211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45.74亿元,年均增长21%,高出预期增速1个百分点;全市工业总产值预计达到71.1亿元,年均增长2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44亿元,年均增长23.3%;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59元,年均增加150元;地方财政收入7028万元,基本达到预期目标;人口自增率控制在4.5‰以内,比预期目标低1.5个千分点。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提高,农村经济活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我市始终坚持把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作为一项富民强市的战略工程来抓,采取宣传鼓动、政策调动、市场拉动、服务促动、示范带动等措施,突破了以种粮为主的单一结构,粮、畜、果、菜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快速,粮经产值比调整到47:53;星光良种猪繁养殖基地、兴包集团等一批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日益增强,乡村道路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初见成效,农村劳务输出有序推进。
  ——工业化进程进一步提升,支柱产业成效显著。“十五”期间,中、省、咸驻兴企业全面复苏,市属企业改制步伐加快,成功引进了一批支柱骨干企业,工业经济综合实力得到全面提升,涌现出了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鲁州生物科技(陕西)有限公司等一批年上交利税过500万元的龙头企业,工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份额超过50%。机械、食品、化工、建材、造纸“五大支柱”产业主导作用逐步显现,预计“十五”末,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96.6%以上。
  ——城镇化水平整体推进,中等城市框架基本形成。以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突破口,强力推进104省道过境段项目建设,一期工程竣工,二期工程城外段建成通车,城内段基本达到路通灯亮,建成了航空广场、迎宾广场等八大城市广场,实施城市“净化、亮化、美化、绿化”工程,城市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得到不断改进,城市规模、城市功能和城市品味得到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一个中等城市框架已经基本形成。我市先后被省政府授予基础设施建设先进市、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先进市称号。
  ——重大项目建设成就斐然,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先后建成或即将建成国家优质小麦生产基地、退耕还林还草、防护林、人畜饮水、渭河堤防加固等一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项目;锦丰方便面生产线、鲁糖集团二期工程、奉航橡胶密封件生产线等一批招商引资产业化项目;城市道路、城市广场及天然气气化、供水、电力、通讯、广电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中小学危房改造、高中标准化建设、疾病控制中心等一批社会事业项目。这些重点项目的建设,为全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坚持“以人为本”,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业发展活跃,全市旅游综合收入实现8100万元,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12亿元,年均增长22%;城乡居民储畜余额达到 36亿元。社会事业发展快速,教育事业稳步推进,“两基”水平得到巩固提高,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公共卫生预防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市疾控中心和传染病区项目基本建成;全面促进基层文化繁荣,积极推动全民体育运动发展;人口出生在低生育水平运行;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广电、邮政、电讯、保险等方面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二)“十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从“十五”计划的执行情况来看,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还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一是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子不大,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长后劲不足,乡村行路难、脏乱差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下大力气解决;二是驻兴中省咸大中型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市属企业改制整体推进缓慢,非公经济的发展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招商引资平台建设相对滞后,投资环境还不尽人意,引进的产业类项目和对经济拉动作用力强、对财政贡献大的项目相对较少;四是财政的紧张状况虽有所缓解,但收支矛盾依然比较尖锐。

  二、“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是推动我市“一招四化”进程的关键时期,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更是建设兴平经济强市、实现共同富裕和全面实现小康兴平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用“统筹城乡、科学发展,以人为本、富民为先” 统揽工作全局,按照“高点定位、 再鼓干劲,加压紧逼、率先发展”的总体要求,强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增效、财政增长、职工增薪、农民增收,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基本思路是:坚持“123456” 的发展思路,即:围绕加快发展这一主题,抢抓西部大开发和西咸经济一体化两大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工业基础雄厚和县级市城市品牌优势,加快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落实招商引资、重点工作、干部作风、班子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社会稳定五项措施,实现招商引资、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财政增长和农民增收的六大突破。
  (二)主要发展目标
  到2010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6.62亿元,年均增长13.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1.48亿元,年均增长22.5%;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1%;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 19.24亿元,年均增长13%;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00元,年均增长10%(年均增加288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50元,年均增长10%(年均增加883元);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
  ---城市化水平达到48%;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下。

  三、“十一五”期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工业企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速发展第三产业和非公经济,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民主法制建设,协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全面构建和谐兴平格局。
  (一)围绕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期间,重点围绕“三农”问题,本着“调产业、壮规模、创品牌、促农效”十二字方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农业产业化为发展方向,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畜牧产业化、劳务输出、文明生态村建设、乡村道路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六项工作为重点,充分发挥科技兴农的先导作用,全面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2010年,全市农业总产值达到18.8亿元,年均增长8.5%。
  ——强力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依托我市区位、地理优势,加快发展“粮、蔬、果、畜”四大主导产业,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在确保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实施项目带动和品牌经营,大力发展特色、优质、绿色、安全、规模的高效农业。  
  粮食生产:按照“优品质、增单产、保总产”的思路,积极构建优质粮食产业带,建立优质小麦、玉米生产基地,确保到2010年,粮食总产稳定在20万吨。
  蔬菜产业:引导农民加快更新品种,积极采用种植新技术、新模式,使蔬菜产业成为农民增收中最具活力的支柱产业,重点抓好西宝高速设施蔬菜产业带、露地菜南移东进和辣蒜东扩上塬工程建设,到2010年,全市蔬菜总产达到10万吨。
  果业:按照以规模促发展、以品质增效益、以品牌创市场的发展方针,以“优良品种、优化管理、优生区域”为原则,全面实施优果工程,推动我市果品生产走向集约化、产业化、集团化。到2010年,全市果品总产量稳定在12万吨。
  畜牧业:坚持“科技兴牧”战略,重点围绕建设养殖小区,不断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带动畜牧养殖业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到201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8亿元,生猪存栏增长67%,存栏总量达到60万头;家禽存栏增长41%,存栏总量达到270万只;牛存栏增长62%,存栏总量达到6.5万头(其中奶牛增加1万头,达到1.8万头);肉、蛋、奶总产分别增长124%、28%和203%,达到6.5万吨、2.7万吨和8.5万吨。 
  ——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深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大力引进和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鲁糖、锦丰为龙头,积极开发新产品,扩大粮食加工能力,促进粮食产业精深加工,进一步提升粮食产业的附加值;以现有的星光良种繁育有限公司为龙头,积极抓好绿谷良种繁育示范场项目、优质水产品养殖基地项目、优质猪肉基地等项目的建设,带动养殖业的发展;抓好沿渭万亩清水莲菜基地、西宝高速设施蔬菜产业带、正东食用菌生产基地、辣蒜出口加工等项目的建设,促进蔬菜产业走规模化、专业化道路;抓好北塬坡万亩设施杂果林带等项目的建设,促进果业的发展。
  依托杨凌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作用,加强我市与杨凌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建设方面的合作,促进杨凌的科技、人才、信息、项目、资金、品牌优势与我市土地、资源、劳动力和规模产业的有机结合,培育和扶持农副产品初深加工龙头企业,全面提高我市农业产业化水平。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大养殖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绿色产品的发展,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积极向上争取扶贫资金、专项资金和银行小额贷款,搞好项目建设,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能,规范和扶持劳务中介组织,建立和完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积极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十一五”期间,年培训农民1.5万人,输出劳动力5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亿元。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提高农民生产技能;深化农村改革,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体系建设,使农民享受基本卫生服务;发展农村远程教育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继续完善农村电网,解决农村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安全饮水率达到30%以上;“十一五”期间,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节水面积达到90%以上;加快县乡村道路建设,完善以县乡级公路为主,村间、村级公路为辅的交通网络,实现村村通班车目标;继续开展“生态文明村”建设,大力推行“五改”(改水、改厕、改路、改灶、改造住房),精心实施“五化”(规划建设合理化、村前村后绿化美化、生活城市化、禽畜饲养专栏化、环境保洁制度化),努力实现“五有”(有公共文化体育场所、有公共卫生设施、有科普阵地、有民情恳谈室、有村规民约),树立样板,抓点带面,推动全局。
  (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促进工业经济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紧紧围绕“工业立市、工业强市、工业富市”思路,树立“大兴平”观念,以“项目建设、技术进步、国企改革”为着力点, 构建起以“机械、食品、化工、建材、造纸”五大支柱产业为骨架,以“一区三园”为平台,以大中型企业为支撑、市属地方工业为核心竞争力的兴平工业新体系,使兴平工业经济发展全面进入快车道。“十一五”末,全市全部工业总产值达到163亿元,年均增长18%。其中,地方工业总产值达到95亿元,年均增长1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13亿元,年均增长20%。产值10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6户、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3户;税收过亿元企业1户、过千万企业6—10户;力争有2—3户企业上市。
  汽车零配件及机械加工工业园:以115厂、514厂、408厂及建筑机械厂等中、省驻兴企业为支撑,规划建设27. 5平方公里的装备工业基地,在完善兴平市工业集中区规划及基础设施建设,制定政策、优化环境的基础上,吸引100户机械加工企业入驻,全力打造“兴平机械”品牌,“十一五”末,机械产业集群力争实现产值过60亿元。“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有:514厂投资8500万元的中高档轿车制动产品产业化技术改造项目、投资7500万元的碳/碳复合材料刹车盘项目;408厂投资3亿元的船用柴油机制造项目、投资2.7亿元的大型铸件产品制造项目。
  食品工业园:依托兴平畜牧业及辣蒜资源,以加快玉米淀粉、面粉、方便面、肉奶及果蔬制品开发为重点,搭建产业发展平台,规划建设6平方公里的食品工业园。规范生猪屠宰市场,鼓励乳制品生产企业扩大规模,促进辣蒜、蔬菜等农副产品深加工。初深加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投资1.4亿元建设年产3万吨谷氨酸生产线,引进国内知名方便面、面粉及大肉深加工企业来兴落户,引导食品工业走专业化、规模化路子,全面做好食品工业园的建设和产业发展工作,打造兴平“食品工业”品牌,“十一五”末,力争实现产值20亿元。
  化工工业园:以兴化集团、兴复肥业、锦隆化纤、兴平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等为支撑,建设5平方公里的化工工业基地,为企业的优化升级和技术创新做好配套服务。“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项目有:投资3500万元的万吨泔水油精馏脂肪酸项目、投资1700万元的万吨乳胶漆生产线项目、投资17亿元的年产20万吨煤造气合成氨工程、投资1亿元的年产1000吨的羰基铁粉工程项目等。到“十一五”末,力争实现产值35亿元。
  ——机械工业:以115厂、514厂、408厂、建筑机械厂等中省大型企业为龙头,以汽车配件、航空电源、空调电机、平衡齿轮、船舶制造、柴油机、柴油机发电机组、建筑机械等为主导产品,建设汽车零配件及机械加工工业园,全力打造“兴平机械”品牌。“十一五”末,产值达到6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7%。
  ——食品工业:以鲁洲糖制品有限公司、康师傅集团、锦丰实业西北公司等为龙头,以淀粉糖、麦芽糊精系列产品、雪梦牌面粉、专用面粉、方便面为主导产品,做大做食品工业,依托我市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肉制品深加工及辣蒜深加工。“十一五”末,产值达到2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2%。
——化工工业:以兴化集团、兴平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硝铵、复合肥、油漆为主导产品,提升化工工业知名度。“十一五”末,产值达到3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2%。
  ——建材工业:以玻璃纤维总厂、信业塑钢公司为龙头,以玻璃纤维制品、塑钢门窗型材为主导产品,加速发展建材工业。“十一五”末,产值达到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
  ——造纸工业:以兴包集团、东风纸业有限责任公司为龙头,以瓦楞纸、生活用纸为主要产品,提高造纸工业的经济效益。“十一五”末,产值达到1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
  改革所有制结构。要进一步收缩国有经济战线,除中、省、咸国有企业外,地方国有企业国有资本全部有序退出,大力发展混合经济,促进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十一五”末,非公经济占全部工业总量的比重提升到70%以上。
  提升产业结构。机械制造工业、食品工业、化工工业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在我市工业中的比重进一步提高,支柱产业比例趋于合理,各类产业结构趋于优化。“十一五”末,高新技术创造产值占到整体工业产值的15%以上。
加大工业投入。通过加强各方面的合作聚集资本,加强存量资产流动和重组,引进先进的技术、人才和管理,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十一五”末,引进投资达到50亿元以上。
  强化技术创新。通过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增强自主研发能力,扩大产品市场占有率,“十一五”末,使新研发产品产值达到10亿元以上。
搭建发展平台。整合优势、聚集产能,运用市场机制,激活现有工业资源,积极启动和发展工业集中区建设,抓好地方工业与中省驻兴企业的技术联合与协作,配备地方工业核心竞争力,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重塑工业品牌,走出一条振兴老工业基地雄风的成功之路。
  (三)突出重点领域,加快发展第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第三产业发展围绕“扩大总量、优化结构、拓宽领域、提高水平”的方针,重点发展“旅游、商贸、餐饮、物流、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行业,使我市第三产业发展高标准、上档次,并为第一、二产业的发展做好服务,全面带动三个产业协调发展。“十一五”末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3.79亿元。
  1、文物旅游业:紧紧围绕对茂陵、贵妃墓、市博物馆和北塔的保护、开发和经营,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方针,制定兴平市文物旅游业发展专项规划,喊响“放心旅游”口号,大力提升我市旅游服务业综合水平。重点抓好大汉雄风文化园—茂陵博物馆扩建项目及贵妃墓—黄山宫旅游区规划项目的建设。“十一五”末,全市旅游业综合收入1.3亿元以上,增速10%;各景点门票收入200万元以上,年均递增11%。
  2、商贸流通业:围绕市场建设,积极推进销售网络和商业网点建设,引导城区构建特色商业街,大力繁荣城乡市场。“十一五”末,培植5—10个年交易额超过5000万元以上的大中型批发市场;建设5—10个2000平方米以上、10—20个500平方米以上的规模大、设计超前、辐射效应强的商业网点;形成南大街商贸综合一条街、东大街小食品批发一条街、建材市场家居装饰一条街,全市各类市场年交易额过10亿元,全市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9.24亿元,年均递增13%。
  3、名牌餐饮业:在提升我市现有金谷、茂林、丽景等餐饮企业的服务档次的基础上,积极引进名牌餐饮娱乐服务业,挖掘具有地方特色品牌的风味小吃,发挥集聚效应,引导和构建特色产业品牌,形成商流产业群。到2010年,全市构建营业面积在2000平方米以上,集餐饮、休闲、娱乐服务于一体的现代化餐饮企业3—5户。
  4、现代物流业:加大对现有物流企业和物流资源的整合,培育和引进一批大型物流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物流配送、零售服务、农产品和工业品批发市场四大体系;加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物流设施建设,着力构建现代物流大格局。投资1200万元,建设兴平市货运物流中心,构筑我市新的货运集散平台,促进我市货运行业走向集约化、高效率的现代物流业发展之路。
  5、金融保险服务业:不断探索、开发和利用金融服务产品和项目,大力发展中介服务和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全面改善电信、文化、旅游、健身、信息等方面消费环境和服务水平,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强金融、保险及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力度。
  (四)加强引导和服务,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
  “十一五”期间,非公有制经济要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强化全社会的创业意识和创新精神,充分运用政策杠杆和市场手段,不断拓宽投资领域,促进产业转型和升级,增强发展实力和竞争力。
  ——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贯彻平等准入原则,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我市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完善政府特许经营制度,支持非公有资本积极参与城镇供水、供热、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行业的投资、建设与运营,引导和规范非公有资本投资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参与我市国有企业的改制与重组,发挥非公有资本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主动性。
  ——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支持。对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土地使用、财税政策等方面与其他所有制企业实行同等待遇,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成立建筑机械、辣蒜销售、畜牧业养殖等专业协会,引导非公有制企业提高自身素质,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做大做强,推进专业化协作和产业集群发展。
  ——提高非公有制经济的运行质量。“十一五”期间,要以重点企业为龙头,促进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配套及服务业发展,抓管理促效益,优化非公经济布局,提高聚集度,进一步扩大非公经济总量,提高质量,达到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十一五”末,非公经济在全市经济总额中所占比重达到80%左右。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镇化进程
  “十一五”期间,我市城镇化建设围绕交通、电力、水利、生态环境、土地利用和信息化等六个方面,以加快“城市现代化、农村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完善城市功能分区和强化小城镇建设为重点,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促进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和生态环境建设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末,城市建成区面积为23平方公里,城镇人口28万人,城市化水平达到48%,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基本功能,重点抓好槐里西路、西立交桥、中心大街南段、中心广场、汽车零配件及机械加工工业园路网设施、污水处理厂、东西大街拓宽改造、第二条入渭排水、城区排水、城区供暖、金城公园建设及黄山宫景区开发、大汉雄风文化园开发等工程项目的建设。以店张、西吴、桑镇和马嵬四个小城镇建设为突破口,抓点带面,不断增强小城镇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市小城镇建设上档次、上水平。
  交通建设:围绕“升等、配套、提速、延伸”思路,加快全市公路建设。“十一五”期间,投资34092万元,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00条556.81公里;改建桥梁12座116延米,改变我市公路南北通达不畅问题;计划投资41334万元,完成公路、客货运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投资5830万元,建设兴平汽车站及店张、南位、桑镇、田阜四个乡镇汽车站,完成新增100辆出租车及更新线路班车138台次等任务。
  水资源综合利用:立足我市水资源现状,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主导思想,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倡生产、生活中节水材料应用、推广节水技术的应用,着力改善城乡供水现状,开发新的水源,加强水环境治理。“十一五”期间,新增灌溉面积1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5万亩,节水面积达到90%以上,力争灌溉水有效利用率达到75%,供水有效利用率达到88%,污水处理回用量达到50%以上。
  电力建设:以增加效益和降低损耗为目标,积极采用先进技术、设备,加快完善全市电网建设,不断改善现有供电方式,保证全市生活及生产用电。“十一五”期间,投资23030万元,完成兴平市中低压配网、一户一表改造、变电站出线、架空线路等的建设。
  环保建设:以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为主线,全面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末,工业废水、废气中主要控制指标全部达标排放,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十五”末水平;非工业性污染源实现达标排放,生态环境大为改观;环保产业取得长足发展,建成一批清洁生产企业、生态示范乡(村)和绿色文明示范单位。“十一五”期间,投资6739万元,完成兴平市城市污水处理厂项目;投资500万元,完成兴平市秸杆气化站建设项目。“十一五”末,城镇饮用水源水质合格率达到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
  土地利用:按照“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以“供给引导和制约土地需求”为原则,建立和完善我市国土资源规划管理机制,对农用地和非农建设用地实行严格的用途管制,确保我市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目标的实现。“十一五”末,全市农业用地总面积保持在59万亩左右,建设用地总面积控制在15万亩,补充耕地面积5000亩,其中土地开发3500亩,复垦整理1500亩。
  信息化建设:按照 “应用主导、面向市场、网络共建、资源共享、技术创新、竞争开放”的二十四字方针,坚定不移地推进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产业化和城镇化发展,达到信息资源共享。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速宽带建设,提高容量和传输速度及通达覆盖面,加强信息资源数据库建设,完善兴平的区域网,丰富、充实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准确完整的信息,与省级和地市级中心数据库做到网络互联、功能互通和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技术应用,积极运用信息技术和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指导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提高工业化水平,促进城镇化建设步伐,确立信息化带动战略,大力发展“网上招商”、“网上农业”;全面推进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兴平公共信息交换平台”,全方位、深层次地推进政府、企业、家庭各领域信息化,形成由电信运营商、信息内容服务商和商家组成的网络增值服务链,提高公共领域服务水平和质量,加快建设“数字兴平”进程。
  (六)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科技事业:以科技进步为动力,科技创新为主线,突出科技成果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用科技来推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形成知识结构为先导,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新格局。“十一五”末,科技对全市经济贡献率达到50%以上;万人中专业技术人员达200名以上;技工贸总收入过千万元的科技型龙头企业达10家。
  教育事业:紧扣人口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整体优化教育资源,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逐步建立起以幼儿教育为先导、基础教育为重点、职业教育为突破口、成人教育为依托,四大教育互相衔接、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新型教育体系。 “十一五”期间,拟投资2000万元,用于薄弱校舍改造和布点调整工程的建设;投资6000万元,建设完成四所高中的标准化建设工程;投资2245万元,完成中小学教育技术现代化建设。“十一五”末,全市幼儿入园率及小学、初中、高中入学率分别达到80%、100%、99%和85%以上,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达到100%。
文化体育事业: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弘扬主旋律,大力实施“产业兴文、实业助体”战略,提倡多样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实现文化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十一五”期间,建成市体校训练楼,筹建兴平市大剧院;电影放映收入达到23万元,戏剧曲艺演出收入达到32万元,文化体育产业收入达到10万元。
  卫生事业: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建立基本设施齐全的卫生服务网络,建立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卫生服务队伍,建立精干高效的卫生管理体制,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和医疗救助制度。   “十一五”末,全市平均期望寿命在“十五”末基础上提高1岁;完成全市12家乡镇卫生院房屋、设备的改造和建设任务;完成南位中心卫生院的重建任务;完成市人民医院门诊楼的建设工作。
广播电视事业:坚持以新闻宣传为根本,以配套设施建设为重点,全面提高广播电视宣传、建设和管理的整体水平。“十一五”期间,拟投资开办兴平广播电台热线节目;投资建设广电局域网,积极推行网上办公;继续加大广电编采录播设备的投入力度,为广电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计划生育事业:计划生育事业围绕“控制数量、提高质量”目标,扎实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综合改革,加快建立和完善“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机制。“十一五”末,全市总人口(不含机械变动)控制在58万人以内,人口自增率控制在5‰以内。
  (七)积极构建和谐兴平
  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坚持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进一步把全市人民的思想和行动凝聚到加快发展上来。以争创全国文明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创佳、选优、评差”竞赛活动,加快创建一批文明机关、文明村镇、文明社区和文明单位,推进建设“文明兴平”;以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深入开展“改陋习、树新风”和治理“脏乱差”活动,推进建设“卫生兴平”;以改善生态和环境质量为目标,以控制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为主线,全面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建设“生态兴平”;以培养负重开拓、创新进取、勤奋自强、重信守诺的兴平精神为目的,切实加强诚信守法道德教育,建立和完善全市各级机关、各行业诚信服务体系,推进建设“诚信兴平”。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围绕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再就业的长效机制。大力发展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服务业,开发社区就业岗位和公益事业岗位,加大职业教育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和就业能力,形成更多新的就业增长点。“十一五”期间,年引进和培养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000人以上,城镇就业人数达到10.7万人,常年在外务工人数达到10万人,五大保险参保率、基金征缴率达到98%以上。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深入研究社会管理规律,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加强社会管理和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改善公共服务质量。加强和改善对公共信息、公共资源、公共物品的管理和应用。创建和谐社区与和谐村镇,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夯实和谐社会的基础。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重视和加强人民来信来访工作,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畅通诉求渠道,引导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诉求,及时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和治安形势平稳,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努力实现发案减少、事故下降、秩序良好、群众满意的目标。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加强对自然灾害的预测预报,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强化对药品、食品、餐饮卫生等的监管,保障群众健康安全,完善应急救援机构、机制和体系建设,提高各级政府应急处置能力。“十一五”期间,建立兴平市法律援助中心,加大基层派出所,人民法庭、司法所等基层政法单位规范化建设力度,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更换政法部门报废车辆,添置高科技设备,加快网络信息化建设。
  (八)加强和维护党的领导,推进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是我们完成规划任务,实现宏伟目标的力量源泉和根本保证。
  ——坚持党的领导,努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重点,切实加强政府系统领导班子建设和基层组织建设,努力提高班子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坚持民主执政、科学执政、阳光执政,大力实施民心工程,积极推行重大会议旁听制度、零距离会议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增强人民群众对决策执行的监督和评判。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狠刹“五股歪风”,根除“五种病症”,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进一步提高科学判断形势的能力、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应对复杂局面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总揽全局的能力。
  ——坚持依法治市,全力推进“政治文明”建设。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思想,认真落实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建立健全教育、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的顺利开展。认真组织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提高政府各级领导干部的依法行政意识和水平,坚决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对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纠的人和事,坚决追究行政责任和法律责任。坚决贯彻执行人大通过的各项决议、决定,认真办理人民代表和政协委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推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坚持体制创新,着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把该由市场调节的事放开放活,切实解决好越位、错位、缺位问题。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系。强化市乡两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和统筹协调上来。改革审批制度,减少审批项目,公开审批条件,简化审批程序,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四、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增强发展活力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的原则,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优化企业产权结构,加快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革,支持和培育具备条件的兴化、宝塔山等股份制企业早日上市;加快“国退民进”步伐,对中小企业继续采取出售、兼并、拍卖、破产等灵活多样的方式,吸纳民营资本,形成多元化股权结构,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
  放胆、放手、放开、放活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消除其与国有、集体企业联合兼并的体制障碍,鼓励参与我市国有经济调整;深化财政、投资、价格、就业、分配、农村经济、城乡管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加快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展资本、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市场,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和市场秩序,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多方争取投资
  “十一五” 期间,重点组织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对地方经济拉动作用大的重大项目和重点产品的开发,重点抓好城市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大汉雄风文化园、黄山宫旅游区建设、渭河治理、道路建设及生态保护等9大类101项项目的建设,总投资88.62亿元。全市上下要增强服务意识,建立健全重点建设项目的保障机制;同时要通过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其它专项建设资金及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加大外资利用力度和银企合作力度,激活民间资本等形式,加强统筹配置,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三)改善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充分发挥我市区位、工业基础雄厚和县级市的城市品牌优势,不断优化发展环境。在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进一步搞好法制、政策、服务等投资软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市场和信用体系,保障投资者合法权益,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不断创新招商引资的思路,提高招商引资实效。进一步强化企业在招商引资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园区建设、产业基地招商引资的载体功能,引进更多的外资企业,积极吸引总部在西安、咸阳的大企业来我市建立生产基地和采购配送中心。着力引进500强企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把第一、二产业作为招商引资的重点,下功夫抓好项目策划包装,加大宣传推介力度,积极引进规模大、产出高、带动强的产业项目,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规模。
  (四)积极引进人才,完善用人机制
  在充分利用现有人才资源的基础上,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具有先进理念、站在发展前沿、拥有创新思维、掌握一定核心技术的高水平科技人才;同时要引进和培养一批懂金融、会管理、善经营、能创新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营造人才“柔性流动”的政策环境,完善市场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全方位的人才培养教育机制、竞争择优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和多元化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
  (五)创新考核方式,推动作风转变
  继续坚持“三三”工作制,不断创新工作机制,采取现场观摩、群众打分、定期通报、民主评议等措施,促进各项工作落实。进一步完善“单月考核双月讲评”制度,建立更加科学、公正的干部实绩考核评价体系,充分调动全市各级各部门的工作积极性。大力弘扬“五种正气”,做到“五个不让”,实现“五个变”,即变被动工作为主动工作;变按部就班为创造性工作;变慢节奏为高效率工作;变平庸工作为创一流工作;变舒舒服服为负重爬坡,努力形成崇尚实干、争先创优的良好风尚。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跳起来摸高,跑起来干事,争创一流,追求卓越,以良好的作风促进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十一五”宏伟蓝图已经绘就,发展目标已经明确。让我们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振奋精神,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扎实工作,为实现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兴平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