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热门搜索 : 成品油  光伏  项目 

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洋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量:5,920 发表时间:2008-08-22 09:58

  “十一五”是我县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加快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确保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在“十一五”期间快速健康发展,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县实际,特编制本规划纲要。

  一、“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期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坚持“开放开发,突出特色,调整创新,强县富民”战略,打基础、促开放、抓调整、求发展,全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十五”计划执行情况良好,主要预期目标基本实现。 2005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48亿元,比2000年增长47.46%,年均递增8.08%;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 5.25亿元、8.26亿元和6.97亿元,比2000年增长34.9%、61.27%、42.26%,年均递增6.7%、10.03%、7.3%;完成财政收入5323万元(不含县级不参与分成的供电企业增值税177万元),完成财政支出2.13亿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亿元,比2000年增长49.64%,年均递增8.4%。
  (一)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
  在保证粮油生产稳定增长的情况下,结构调整取得显著成绩,“十五”末,全县粮经种植比例调整到了4:6,菜、果、药基地初具规模,同时培育扶持重点龙头企业10户,发展订单23万亩,产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规模养殖进一步发展,生猪饲养量达到55万头,肉类总产量达2.9万吨、禽蛋4500吨、鲜奶700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县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7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节水灌溉5.68万亩;实施退耕还林20.15万亩,天保工程飞播造林和荒山造林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1.8%,比“十五”末提高3个百分点。全县已建成182个小康村,贫困人口扶贫攻坚工作步伐加快。2005年完成农业总产值9.2亿元,比2000年增长51.3%,年均递增5.5%。
  (二)工业经济增势平稳,企业改革进展顺利
  坚持“面向市场、扶优育新、工业强县”的指导方针,以科技为先导,创新为动力,下功夫改造传统工业,积极推进工业企业改革,以食品加工、建材、矿产、水电、化工为基本骨架的工业体系初步确立。2005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2.7亿元,比2000年增长45.2%,年均递增7.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4.17亿元,比2000年增长57.7%,年均递增9.5%;乡镇企业完成总收入15亿元,完成增加值5.5亿元。
  (三)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消费市场日趋活跃
  全县旅游、商贸、餐饮、房地产、公共交通、文化娱乐、社区服务、金融保险、邮电通讯、信息咨询、广告宣传、法律服务、民营科技等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一批专业超市、商业网点投入运营,餐饮娱乐、公共交通等服务业水平日益提高。住房、旅游正逐步形成新的消费热点。2005年全县三产增加值6.97亿元,比2000年增长42.26%,年均递增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68亿元,比2000年增长49.64%,年均递增8.4%。
  (四)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非公经济迅速发展
  全县积极实施开放兴县战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广泛招商引资,对外开放取得显著成效。五年来共招商23家,引资16.8亿元,先后建成了荞麦山、金水街、碗牛坝电站等水电开发项目和双烯生产线、双乙酸钠生产线、玉虎复合肥生产线、钒钛磁铁选矿厂、硅钙厂等工业生产项目。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5766户,私营企业219家,其中2005年新增个体工商户680户,私营企业50家,非公经济已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五)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城镇建设日新月异
  五年累计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4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6.16倍。全县公路通车里程增加到664.48公里,基本实现了乡乡通公路;农网和城网改造投资1.17亿元,改造电力线路3200公里,新建变电站16座,实现了城乡同价和村村通电;累计投资3.15亿元,建成水库2座,水电站5座。完成人畜饮水工程104处,187个行政村安装了自来水;现代通信飞速发展,固定电话达到每百人8部,移动电话达到每百人14部。县城建设实现了较大发展,新建北环路、东环路等城区道路3.3公里,改造唐塔路、和平路等旧城街道1.41公里2.9万m2,扩改建城区给排水管道3公里,建成具有现代气息的开明广场9000m2,城区面积由“九五”末的5.3平方公里扩大到8.2平方公里。农村集镇建设发展加快,城乡居住条件明显改善。
  (六)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坚持科教兴县战略,科技进步成效显著。完成了五彩米的选育,朱鹮牌早酥梨荣获“后稷”金像奖,秦洋牌白酒、长生酿黄酒多次被评为陕西省名牌产品;全县教育累计投入4000万元,新建、改建校舍4.9万平方米,适龄儿童入学率99.9%,中小学生在校生6.65万人。计划生育工作成效显著,计划生育率达到100%,比2000年提高2个百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达到2.97‰,比2000年降低0.9个千分点;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低收入居民、困难企业职工和特困人员、农村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1495元,比2000年增加341元,各类金融机构存款余额2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年末储蓄余额17.41亿元。
“十五”期间,通过全县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各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增长缓慢。“十五”期间,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08%,跟不上全国全省快速发展的步伐。二是产业结构仍未调整合理,二产偏低,三产发展滞后。三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村支柱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不高,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弱,农民增收艰难。四是工业经济总量小,大户少,名牌产品少,且属初级产品加工,结构单一,总体效益差,产品结构和所有制结构调整的任务很重;企业培育市场,开拓市场能力差,国有企业负债率高,产权置换难度大,困难职工难以安置。五是骨干财源严重不足,新兴财源尚未形成,财政形势依然严峻,加之历史包袱沉重,干部职工应有福利待遇不能享受,机关经费严重不足,收支矛盾非常突出。六是基础设施条件差,建设后劲不足,后续重大项目储备少,重点建设项目资金缺口大,困难和问题突出。七是投资环境较差,对外开放水平不高。八是我县尚有贫困人口10.19万人,扶贫攻坚任重道远。九是就业形势严峻,就业水平弱化。十是县域内尚有20万亩荒山没有绿化,退耕还林任务艰巨。这些困难和问题,将成为“十一五”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二、“十一五”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有利条件

  在今后五年发展中,尽管我们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很多,但总体上看,还是有利因素大于不利因素,机遇大于挑战。
  一是国家宏观经济形势和政策机遇。全国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消费结构升级和城市化进程加快等有利因素,为经济快速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在政策上国家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注重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我县将继续获得国家项目资金、政策支持;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东部发达地区富余资本、中低技术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和土地成本较低的西部地区流动,也有利于我县加快结构调整。
  二是省市关注洋县发展带来良好机遇。省政府大力支持陕南绿色产业发展和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与我县确定的绿色洋县、安全洋县的发展目标相一致,特别是省政府将长青—华阳的旅游开发及在我县朱鹮保护区建立全省有机食品产业基地纳入全省经济发展总盘子,为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历史性新机遇。
  三是西汉高速公路的建成和洋太公路打通南北通道,县域经济发展的条件将进一步改善;加之我县矿产资源较为丰富,列入《陕西省矿产储量表》的钒钛磁铁矿、石英矿、膨润土矿尚处在初级开发阶段,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还有很大的潜力;全县水能理论蕴藏量36.64万千瓦,可开发量20.08万千瓦,止目前已建成并网运行和正在建设的水电站16个,装机容量3.3万千瓦,水能开发潜力巨大;我县旅游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县域内有长青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傥骆道、蔡伦墓、藏经楼,考古与旅游价值并举, “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羚牛闻名于世,科学规划,合理开发,优势明显。
  四是县域工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在食品加工、农产品、中药材深加工、矿产开发、水能开发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发展潜力巨大。以秦洋酒业有限公司、长生酒业公司、双亚粮油工贸公司为龙头的食品加工业已初具规模,矿产、水电开发业正在崛起,在全国重化工业大背景下,工业化的潜能释放将带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
五是多年来,我县已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为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广大党员干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发展县域经济的积极性日益提高,信心倍增,全县民心思进,民心思富,求发展的意识不断增强,由此将带来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的新发展。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一五”时期,洋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按照“开放开发,突出特色,调整创新,强县富民”的总体要求,紧抓西部大开发和新一轮经济增长上升期的重大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为动力,着力推进观念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坚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坚持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产业并举,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综合竞争力;积极发展节约型经济、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拓展新的经济增长领域,不断提高经济发展的效益和质量;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统筹兼顾,促进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面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和健康水平,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二)基本思路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总体要求和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洋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为“围绕一个目标,依托两大优势,坚持三个原则、四大战略,着力实施455工程,提升六个水平”。
  ——围绕一个目标。即今后五年要把建成汉中经济强县作为我县一切工作的总目标。
  ——依托两大优势。即实现我县战略目标要依托好我县的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矿产、水力等经济资源优势。
  ——坚持三个原则、四大战略。即今后五年我县在发展中将始终坚持农业稳县,工业强县,开放兴县的总体指导原则和开放开发,突出特色,调整创新,强县富民战略。
  ——着力实施“455”工程。即“十一五”期间,要着力打造秦洋、谢村桥、朱鹮、黑米原产地标记四大品牌,下功夫培育菜、果、药、畜、米五大基地;发展壮大食品、矿产、水电、农产品加工、旅游五大支柱产业。
  ——提升六个水平。即把发展的目标具体定位在提升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新型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科技和教育水平、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社会安全和文明水平上。
  (三)主要目标
  1、总体目标
  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实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7500元,比2000年翻一番;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形成一批区域内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骨干企业和农产品基地;“十一五”时期,洋县经济将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社会保障制度比较健全,就业渠道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物质文化生活有较大改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科技、教育加快发展,国民素质进一步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明显进展。
  2、预期目标
  根据发展基础条件,结合需要和可能,预期“十一五”时期,全县生产总值平均年递增10%,2010年达到33亿元,总人口控制在45万以内。
  ——经济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市场竞争力显著提高。到 2010年,产业结构“二、三、一”的格局更加明显,现代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26%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45%以上。
  ——财政收入同口径达到7800万元,年均递增8%。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2010年,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0万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900元,年均增长5%。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0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30平方米。县城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2km2,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
  ——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全面发展和进步。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逐步健全和完善统一、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初中、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分别达到99%和100%,高中阶段教育普及率达到70%以上。城乡医疗卫生、文化、体育设施进一步改善和增加,服务水平和覆盖面提高。社会风气和社会治安进一步好转,社会诚信显著提高,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有新的发展,整个社会向和谐社会迈进。

  四、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

   (一)着力培育农村“五大基地”,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发展农村经济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稳步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别,提升农村文明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依托我县广阔的土地资源、优越的气候条件及朱鹮保护区良好生态条件,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以朱鹮有机食品产业基地为龙头,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加快土地合理流转,走集约化经营的路子,强扩农村 “菜、果、药、畜、米”五大基地,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努力增加农民收入,繁荣农村经济。
  1、菜:在108国道沿线平川地带,大力发展绿色无公害蔬菜, 2010年蔬菜总面积发展到20万亩,产量达到60万吨,其中设施蔬菜达到10万亩,建成2万亩有机蔬菜示范园。
  2、果:在北部丘陵区东起槐树关,西至马畅,大力发展以梨为主,柑桔、桃、杏为辅的水果基地,总面积发展到15.5万亩,产量2010年达到18.5万吨。在北部山区和南部浅山,大力发展板栗、核桃、银杏为主的干果基地,2010年总面积达到17万亩,总产达到5万吨。
  3、药:遵循物种分布规律,走集中连片、专业化发展道路,按GAP标准规范化种植,力争2010年中药材面积达到25万亩,建成1—2个中药产业科技示范园。
  4、畜:以谢村、湑水、马畅等镇为重点,在平川、丘陵区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和标准化生产,新建万头养猪场5个,发展千头以上规模养猪大户50户,力争生猪饲养量2010年发展到100万头,肉类总产5.3万吨。
  5、米:完成黑米原产地的申报工作,在平川粮食主产区着力发展以黑米、“五彩米”为主的特异米和优质米,种植标准逐步由无公害绿色向有机食品标准过渡,种植面积始终稳定在15万亩以上。
  (二)培育工业经济四大支柱,力促工业经济再上新台阶
  “十一五”期间,要借助 “十五”发展的良好态势,继续把发展工业经济放在突出位置,以工业化促进扩大就业,增加财政收入,带动全县经济全面振兴。
  1、全力振兴“三酒”为龙头的食品工业
  充分利用我县酿造工业技术优势,围绕“三酒”做强秦洋牌白酒,做大谢村桥牌黄酒,招商盘活朱鹮牌黑米酒,逐步形成以洋州镇为基地的食品工业园区,力争3—5年,使白黄黑三酒总产量达到1.5万吨,销售收入过亿元。
  2、做大做强矿产业
  在钒钛磁铁矿开发建设的基础上,加大投资力争两年内建成年产60万吨铁精粉生产线、2000吨钒提取生产线、1000吨钛生产线。以戚氏镇为基地,建成以酸洗石英砂、膨润土、石墨深加工、电气石开发等为主的矿产加工工业园区,使矿产开发业“十一五”末对财政贡献超过5000万元。
  3、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
  以农村“五大基地”为依托,以磨子桥镇为重点,以洋州葡萄糖厂、双亚粮油工贸公司等企业为龙头,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大打朱鹮品牌,拉长产业链,积极培育发展一批绿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做好农副产品的深度、精度加工,努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至2010年,发展年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 8—10户,5000万元以上3-5户。
  4、加快发展水电业
  抓住国家电力紧缺,加快电力发展的有利时机,发挥水资源优势,加快卡房电站、八仙园电站建设步伐。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进一步开发建设汉江干流的黄金峡电站及金水河、酉水河流域的梯级电站。2010年,使我县水电开发建设的总装机达到15万千瓦。
  (三)以生态旅游为龙头,积极发展现代商业及其它服务业
  抓住国家、省、市关注支持旅游业发展的大好机遇,按照旅游与文化、休闲度假、观光相结合的总要求,加快全县旅游规划编制。依据总体规划和项目详细规划,精心培育发展长青华阳生态旅游、朱鹮生态旅游和蔡伦纸文化旅游品牌,努力将洋县建成汉中东线旅游中心。
  1、加快长青华阳生态旅游开发步伐
  “十一五”期间,把长青华阳生态旅游作为旅游业发展的重点着力培育,近期要按照旅游规划完成华阳景区道路建设;完善华阳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和保护配套工程;华阳古城要高标准规划,高水平建设,高品位管理,力争打造成省内一流的精品旅游景区。
  2、做大朱鹮生态旅游区和蔡伦纸文化旅游品牌
  按照规划要求,加大招商开发力度,逐步将朱鹮乐园、朱鹮博物馆、朱鹮野外观赏游览区等项目建设好,提高景区档次和知名度,同时扩大蔡伦纸文化旅游区建设规模,抓好龙亭农业生态示范园、农家乐等旅游项目的联合打造,抓好智果寺藏经楼和东韩民俗博物馆维修建设,形成朱鹮和蔡伦纸文化两大品牌,带动洋县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
  3、大力发展现代商业及其它服务业
  利用现代管理方式和科学技术,加快改造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第三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抓住西汉高速公路开通的机遇,将洋县融入到省市物流网络体系中,适应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的需要,促进商品营销和物流配送现代化,推行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积极采取措施控制低档临街小铺,建设相对集中、高品位、具有观赏性和休闲性的商业街;大力发展以农村集镇为中心的现代商业。在科学规划布点基础上,加快洋县蔬菜瓜果批发市场和城区各专业市场的建设;强化市场管理、监督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积极发展金融保险、邮电通信、房地产、社区服务和信息服务等第三产业。

  五、加强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1、农业水利设施建设
  重点实施十大类农业水利基础设施工程,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一是建成卡房水库、铜车坝水库,新增库容2840万m3, 保灌农田8.1万亩。二是抓好汉江及其支流堤防工程,沙河、龙王滩、大井沟、两河口等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三是完成安沟、白石河、孙家沟、洪溪河、沙溪河、长溪河、王家河7条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6平方公里;四是抓好党河、沙河、引酉、峡口堰干、斗、支渠防渗衬砌工程,节水灌溉 6.2万亩;五是抓好农业综合开发,按照“田成方,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农业格局要求,改造基本农田3万亩,在平川实施土地治理6万亩;六是抓好乡村供水工程,解决6.8万农村人畜饮水困难;七是新建、改建万方大塘10座,抽水机站15座,集雨水窖1500口;八是抓好渔业生产,年新增水产品产量170吨,完成良种场改造、汉江鱼类保护、水产品安全监测、稻田养鱼等四个项目建设,力争“十一五”末水产品产量达到3000吨;九是年均抬田修地5000亩;十是建设“一池三改”沼气示范户1360户。
  2、交通建设
  县乡公路主骨架建设以建成洋县—华阳—太白三级公路、金水—桑溪四级公路、洋县—西乡二级公路为重点,完成汉黄公路沙河桥—黄金峡三级公路建设,完成范坝—窑坪、槐树关—阳河、磨子桥—沙溪、磨子桥—五堵、磨子桥—秦家坝、白石—八里关大路叉旧路改造和路面铺设,建成草庙—石关、四郎—白石—长溪四级公路迂回路线,力争打通桑溪—子午、黄金峡、碾子沟县际断头路,新修和改建村级道路110公里,通行政村25个。到 2010年末,全县县乡公路新增里程91.5公里,总规模达到711公里,路网密度达到22公里/100平方公里。 
  3、城镇建设
  按照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相结合的原则,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综合服务能力。完成县委、县政府机关整体迁建工程,新建和改造党滨路、东环二路、望江路等 14条道路,完成县城街道园林绿化建设,建设党滨公园,完成县城天然气接入工程主干管网的铺设;完成新体育场馆的规划建设;抓好城区日供水2万吨工程;在规划的主要居住区内建设一批高质量、高标准的示范小区;完成东方商城、东方商务大酒店等一批重点项目建设。完成住宅建筑面积50万平方米,县城人口达到10万人,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0平方米,县城建成区面积扩大到9km2,县城绿化总面积达到2.2km2。完成所有乡镇和重点村总体规划编制,着力抓好龙亭等108沿线8个建制镇和磨子桥、黄安、黄家营、茅坪、华阳5个镇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小城镇的积聚、辐射、带动作用,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4、电力、通讯、广电网络设施建设
  巩固农网改造成果,完成城网改造工程,利用电力先进技术和自动化设备,加快我县配电自动化网络建设,消灭无电村;进一步加快通讯基础建设,以“优化网络、优化管理、优化服务”为目标,加快信息化进程,消灭移动通信盲点;加快电话入户工程建设,2010年的电话入户率达到45%;加快广电网络工程建设,2010年让22个乡镇、320个行政村、20万人口看上有线电视,数字电视用户达到5000户,互联网用户达到 2000户。
  (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
  1、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和保护生态。认真执行《环保法》和环评“三同时”制度,继续抓好污水处理厂和城市垃圾处理厂筹建工作;实施城市烟尘综合整治工程和城市气化工程,继续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业企业烟尘、粉尘达标排放率达到100%;钒钛磁铁矿等重点矿山建立规范的堆渣场和拦渣坝,小型矿山尾矿渣回填处理、清场复垦率达到90%以上;城市噪声达到功能区排放标准。
  2、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继续抓好山川秀美工程,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治理等生态工程,大力营造生态防护林,有计划地发展速生丰产林和工业原料林,完成退耕还林5万亩,继续抓好269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力争“十一五”末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65%,实现生态示范县的目标。
  3、推进节能降耗,发展循环经济
  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引导企业改造和淘汰高耗能设备,开发利用低能耗设备和再生能源;积极推广新型节能建筑材料,新建住宅节能率要逐步达到50%的目标,强化城市生活节水管理,继续推行居民用水总表分装到户,完成1万套9升以上老式便器水箱的节水改造;积极推进人民群众使用太阳能、沼气等清洁经济能源;搞好生活废弃物收集利用,2010年底,生活垃圾资源化回收利用率达到30%以上;综合利用畜禽粪便和农作物秸秆,确保20万亩基本农田推广使用商品有机肥,2010年底,农作物秸秆还田面积达到60%以上。

  六、发展科教文卫计生事业,推动扶贫攻坚和依法治县进程,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1、科技
  实施50项重点科技开发项目,开发50个高附加值的新产品,培养50名具有较高水平的高级技术人才,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园(点)5个,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贡献率达到45%以上。
  2、教育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在全社会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良好环境。重点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和“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普及实验室工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切实提高师资水平,抓好教师队伍建设。2010年前彻底消除中小学D级危房,使农村完全小学以上学校逐步实行寄宿制。加强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管理和应用,提高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程度。抓好洋县中学、城关中学、智果中学的扩建工程。城关中学不断完善教学设施,力争跨入全市名校行列。争取在县城东区新建幼儿园、小学和容纳1000人的初级中学各一所。继续支持民办教育发展。加快县职教中心建设,以培养高素质职业技术工人为目标,创建劳务输出基地,打造劳务品牌,努力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大县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建立有效的教育资助体系,促进教育协调发展,建设学习型社会。
  3、文化体育
  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加大政府对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新建城区文化活动中心,重点建设多功能文化娱乐活动室,开发建设洋县文化艺术培训中心,做好体育场内部设施建设,安装体育、健身器材,修建青少年业余体育学校教学楼及附属设施,抓好艺术、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输送工作。完成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及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抢救维修工作,并搞好文物景点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争创省级文化先进县。
  4、卫生
  加大政府对卫生事业的投入力度,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支持中医药事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建成洋县120急救站、县中医院综合业务大楼、县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及洋县精神病院业务楼等工程,建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民营医院一所。对全县26个乡镇的中心、乡镇卫生院进行改、扩建。全县医院病床总数控制在l100张以内,每千人占有医院床位2.4张,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4人左右,医生1.8人左右,护士1.6人左右。继续推进第二轮农村初保规划,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乡村卫生机构覆盖率达到100%。完善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能力,努力提高服务质量,切实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低廉、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5、人口与计划生育
  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人口低生育水平,积极推行优生优育,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有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的问题。继续坚持“三个一” 管理机制,不断加大计划生育投入,认真落实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积极开展生殖健康服务。
  6、扶贫开发
  全面完成145个扶贫重点村的建设任务,力争从2006年开始每年启动20个重点村建设;搬迁居住在生活条件差、高寒山区贫困人口600户、2500人,每年搬迁130户、550人左右;基本解决5.3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实现4.83万贫困人口脱贫。
  7、法制建设
  全面实施“五五普法”规划,提高全民学法、守法,依法办事的自觉性,积极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加强基层司法所、派出所、法庭和人民调解组织建设,群防群治,打防结合,建立起安全洋县的第一道防线。

  七、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努力改善投资环境

  1、继续深化企业改革。按照“投资主体多元化、产权归属非公化、职工身份社会化、治理结构规范化”的要求,加快企业改革,引导已改制企业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督方式,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推动多种形式的经济发展,全面完成企业改革任务。
  2、着力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上来,加强对行业组织和中介机构的引导规范,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制定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服务、强化市场统一、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等作为政府职责的重要内容,把工作的重点放到制度建设、规划编制、政策制定,以及统筹协调、维护竞争秩序上来。
  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和行政监督机制。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基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3、着力营造和改善投资环境,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认真落实《洋县行政机关工作人员行政过错责任追究办法》,着力查处破坏投资环境的典型案件,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坚持实施“开放兴县”战略,“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走出去”宣传县情特色,推介招商项目,拓宽融资渠道;“请进来”实施招商项目,发挥效益,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一方面下大气力整治投资环境,另一方面依托我县资源优势,强化企业的招商主体作用,加大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包装策划、市场推介工作力度。招商工作既要注重引进资金,又要注重引进管理、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不断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依法保护私有财产和非公有制企业权益,使非公经济逐步成为县域经济中的发展主体。

  八、坚持以人为本,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把就业放在突出位置,继续下大力气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通过发展服务业、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外向型经济和公益性事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通过广泛开展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和自主创业能力,使更多的失业和待业人员实现就业。积极创造条件,帮助弱势群体和特殊困难群体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以共同富裕为目标,使城乡居民充分享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继续加快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层次,增强统筹调剂能力。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认真贯彻省市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纲要,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继续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密切关注和扶持各类社会弱势群体的生产和生活。加强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管理,积极解决群体性和突发性公共事件,全力维护社会稳定,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广泛开展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升社会思想道德水平,营造昂扬奋进的社会局面,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建立健全治安防控体系,强化信访工作,千方百计化解社会矛盾,控制和减少发案,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加强制度建设,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和制度保障。

  九、加强党的领导,注重实施,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创新

  1、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和基层党组织建设,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加强和改进对经济社会重大事务的综合协调,进一步增强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为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2、加强引导和服务
  “十一五”规划确定了今后5年的各项目标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发挥宏观指导和微观服务的职责作用,积极做好引导、示范和服务,自觉成为发展规划的制定者,市场秩序的维护者,龙头企业的扶持者,基地建设的服务者,督查、奖惩措施的落实者。积极建立分工协作、密切配合、人人出力、个个负责的责任体系,在规划实施中,做到既尊重市场规律,又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减少自发性、盲目性,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3、以重大项目为支撑
  项目是规划的灵魂,实施项目是实施规划的关键。凡被确定的所有重大项目,各级各部门都要定领导、定人员,按照职责落实好任务,抓好具体落实。同时还要积极捕捉项目信息,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我县资源优势,围绕农业产业化、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精心筛选确定新项目,不断丰富规划。要密切关注国家和省市项目动态,不断加大争跑项目的力度,各职能部门要积极加强同上级业务部门的联系,主动汇报,沟通情况,掌握信息,特别对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要千方百计挤进省市项目建设计划盘子,狠抓资金到位。要严把项目建设质量关,全面落实项目建设质量责任制、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重大项目稽查制,确保项目建设成为规划实施的支撑。
  4、实施中不断完善和创新
  规划的实施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涉及许多方面和诸多复杂的环节。加之随着发展环境的变化,往往可能出现实施结果与规划目标不相一致的地方。这就要求在具体实践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断完善、创新和丰富规划的内容和内涵,使之成为指导和推动我县经济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