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热门搜索 : 成品油  光伏  项目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量:4,859 发表时间:2008-07-31 15:48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时期,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县的关键时期。为了部署好这一时期的发展,我们在客观总结“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的基础上,认真分析未来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同时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提出了《宁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第一篇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

  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十一五”时期,我县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全县上下要紧紧抓住加快发展这一中心和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历史任务,力争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

第一章 “十五”回顾和发展环境

  一、“十五”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把握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积极财政政策的历史机遇,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全力实施“开放带动、产业带动、城镇带动”三大战略,抢抓机遇,扎实苦干,县域经济实力逐步增强,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十五”计划基本完成,为“十一五”全县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发展速度逐年加快。“十五”期间全县经济年均递增9.8%,比“九五”年均递增高出1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5.11亿元,比“九五”累计完成增长1.3倍;截至2005年末,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612万元,年均递增12.7%(同口径);地方工业总产值达6.54亿元,年均递增6.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10元,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698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42.1%和65.9%,年均递增7.3%和10.7%。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45:31:24调整到2005年的37:24:39。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健康发展,经济效益初步显现,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区域特色经济逐步形成。工业经济稳步增长,企业改制基本完成,以矿产、水能、生物资源为依托的三大工业经济支柱逐步形成。第三产业迅速发展,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西汉高速公路宁勉段和宁棋二级公路相继竣工通车,宁阳、阳青三级公路改建竣工通车。县城、阳平关两个110千伏和宁巴、阳广、阳代、宁强4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已建成投运。胡家坝水电站和大关峡水电站即将建成发电,全县水电装机将达到7万千瓦以上。生态环境建设全面展开,大力实施了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治、以工代赈、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等工程,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城乡面貌焕然一新。通过经营城市、市场运作,积极争取国家项目支持,城镇建设基本形成了开发式投入机制,县城城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县城扩展到4.66平方公里,县城人口已达到3万人以上,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平方米。
  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县委、县政府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投资的软、硬环境逐步改善,招商引资工作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增强。“十五”期间,全县累计引进到位资金2.75亿元。建成了一大批水能、矿产、生物等优势资源开发项目,加速了我县优势资源的开发和绿色产业的发展壮大。
  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两基”攻坚顺利完成,高中、幼儿教育统筹发展。卫生事业不断加强,新建、改建乡镇卫生院1.8万平方米,建成了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县医院传染病房楼。计划生育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计生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广播、电视、体育、通信等各项社会事业也持续发展。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积极推进依法治县和民主法制建设,积极开展各种安全创建活动,不断加强治安防范工作,社会大局稳定。

  二、“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今后5至10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总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发展与困难同在。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一是全国上下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而我县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和工业上三大资源开发势头强劲,绿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经济增长的内在活力明显增强。二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力度日益加大,更加重视区域协调发展。国家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教育卫生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这将极大改善我县的基础设施条件。三是随着西汉高速公路的全线贯通,以及通讯事业的蓬勃发展,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必将极大的缩短 我县与省内外大中城市的距离,为我县今后经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和压力。一是缩小差距压力加大。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较低,人均GDP同全国、全省、全市的平均水平差距较大,加快发展的任务非常艰巨。二是产业升级压力加大。我县工业化仍处在初级阶段,产业结构层次低,产品单一且附加值低,产品竞争力较弱,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产业结构升级十分迫切。三是投资压力加大。后续重大项目储备少,特别是缺乏能带动县域经济发展后劲的产业化项目,加之项目资金落实难,融资渠道窄,地方用于发展的财力有限,这给我县今后继续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由于国家宏观调控,国债资金总量逐年压缩,我县的投资压力将加重,资金紧缺问题更为突出。四是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加大。随着县内企业的全面改制,由于财政拮据,在职工安置、资产变现等方面存在大量矛盾,一方面制约着我县企业改革的整体推进,另一方面给社会稳定带来一定隐患。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覆盖面窄,统筹层次低,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十五”期间,我县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十一五”经济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但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一些影响和制约经济发展的因素,突出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经济总量小,发展速度仍较慢,经济实力较弱。人均GDP仅为全国的31%,全省的41.8%,全市的63.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非常艰巨。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经济规模小,档次低,经营粗放,精深加工能力不强,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16.9%,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发展基础仍然薄弱,交通、水利、城镇建设等基础设施仍很落后,交通瓶颈制约仍未解决。四是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效率依然低下,农民收入增长缓慢。五是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缺乏成长稳固型财源,财政自我保障能力差。六是对外开放程度不够,在利用外资、招商引资、对外经济合作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章 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发展、保持稳定为主题,坚持“开放带动、产业带动、城镇带动”三大带动战略不动摇,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升以茶叶、畜牧业、中药材三大主导产业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水平,以资源开发为基础的工业化水平,以县城为中心的城镇化水平,以旅游业为龙头的服务业水平,推进三个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实现“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财政增长”三大目标,把我县建成陕甘川毗邻地区经济强县。 
  二、发展目标
  ──经济快速增长。“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年均增长预期保持在12%左右。到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达到22亿元,人均GDP达到6470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5%,“十一五”期间累计达到21.6亿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30:32:38。农业产业化发展形成一定规模,产业群基本形成,以绿色种植业和以养殖生猪为重点的无公害畜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宁强雀舌”、“天洋制药”、“羌笛压块黑木耳”等一大批绿色产品成为知名品牌;区域特色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工业经济发展较快,“十一五”期间力争保持两位数的发展速度,第二产业占全县经济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以“汉水源”为重点的生态旅游逐步兴起,第三产业持续发展。
  ──基础设施条件和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改善,山水园林城市的格局基本构成。初步建成“两横四纵”的公路网主骨架,县境内等级公路比重提高到38%以上;生态环境得到较大改善,森林覆盖率达到60%以上;城镇功能进一步提升,县城市容市貌发生显著变化,城市化水平逐步提高。
  ──和谐宁强建设初显成效。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普及和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保持低生育水平;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贫困人口持续减少,公民道德建设得到加强,城乡人民收入和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有较大发展,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状况逐步好转,社会大局稳定。
  三、基本原则
  为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我们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坚定不移地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县的中心任务,突出发展和稳定两大主题,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形成宁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合力。
  2、坚持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积极推进解放思想,努力转换机制、创新机制,逐步消除束缚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继续大力实施开放带动和项目带动战略,以优化投资为重点,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对外开放和对内开放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大力推动全县开放型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
  3、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依靠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结构、降低消耗,提高效益,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生产,实现可持续发展。
  4、坚持以人为本,努力构建和谐社会。要更加注重发挥人的因素,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入手,注重维护社会公平,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积极解决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发挥全县人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第二篇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突破交通瓶颈制约,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是“十一五”的重要战略任务,必须紧紧抓住中省继续支持以公路建设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难得机遇,全面加快交通、水利以及电力、通信网络建设,大力改善我县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切实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第三章 交通建设

  构建以GZ40高速公路、国道108过境段及县乡公路为主骨架的“两横四纵”的公路网主骨架,围绕资源开发、产业基地和重点旅游景区,合理布局,完善路网结构,打通省际、县际断头路,改建干线公路,新建支线公路,提升公路等级,基本实现县乡公路等级化、油路化,油路到乡、公路到村。全面建成宁棋高速公路,力争取得烈金坝至青木川二级公路改建的立项审批;大力实施省际间2条断头路三级路改建;完成改建宁强县城至南郑三门子、大安至略阳接官亭三级公路;扎实推进乡道四级公路改建12条290公里。围绕改善到县城重点旅游公路和矿产、生物资源丰富地区的道路,抓好石钟沟至冉家坝、回水河至马家河、赵家田坝至校场坝、铁锁关至周家坝等村道油路铺设项目,实施好79条通达工程的道路建设。到2010年,全县公路总里程将达到2210公里,其中等级公路830公里,实现全县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第四章 水利设施建设

  坚持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统筹全县各类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水资源管理,保证全县防汛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和水保生态环境安全,努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一、加快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以保证农业用水安全和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为目标,继续推进以“塘井窖”工程为中心的水源工程建设,加强河谷川道地区灌溉渠系建设,开工建设2座百万方以上水库,建成一个万亩灌区,两个5000亩灌区。抓好水保生态建设,加强对重点水土流失地区和生态脆弱河流的综合治理,完成汉江、嘉陵江流域水保生态和“长治”七期工程,力争五年内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0平方公里;新修基本农田和改造低产田2.17万亩,使全县农村人均基本农田达到1.2亩。
  二、加强防洪抗旱减灾设施建设
按照人水和谐的理念,建立洪水管理制度,不断完善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建设。完成县城堤防(二期)和河道综合治理(二、三期)工程,完成玉带河、嘉陵江、汉江等流域5处重点集镇河道综合治理和九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实施以“百塘千井万窖”工程为主的抗旱水源建设。加强气象、水文测报网络建设,建成覆盖全县26个乡镇的现代化防洪预警雨量测报网络。
  三、加快建立城乡供水体系
建成现代化程度较高,符合清洁饮水卫生标准的县城供水管网,建成县城和25个乡镇供水及污水处理厂工程。尽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解决7万人饮水安全。

第五章 加快电力、通信网络建设

  一、电力建设
  以增加供电容量、提高供电安全和可靠性为目的,开工建设35千伏铁锁关、庙坝、燕子砭、太阳岭4个输变电工程和35千伏代家坝变增容工程,新架线路63公里,安装主变5台。新建、改造10千伏线路213公里,更换和安装配变122台7530千伏安;对17个乡镇106个行政村的0.4千伏线路进行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供电质量。
  二、通信网络建设
  加快电信“3G”移动网和光纤到户工程,新建移动基站30座,新建8000户光纤到户工程,积极进行“天汉通”工程建设,新建10座“天汉通”基站及光纤建设。结合电子政务和信息化建设,进一步完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开放政府信息化建设,提高信息服务效率。

第三篇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继续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积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六章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一、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加大农业结构调整步伐。稳定粮油生产,全县粮食总产稳定在10万吨左右,油料总产达1万吨,确保粮油总产量的动态平衡。持之以恒地抓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抓好主导产业示范村建设。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重点建设“八大”绿色种养业基地:(1)建成年出栏13万头无公害生猪示范基地;(2)建成年出栏10万只绿色肉羊养殖基地;(3)建成年出栏60万只绿色土鸡养殖基地;(4)建成生态茶园基地10万亩,其中有机茶基地认证面积达6万亩,名优茶产量达1200吨以上;(5)加大中药材GAP认证力度,到2010年发展草本药材10万亩,其中建成以天麻、杜仲、党参、黄连、华细辛等地道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药源基地2万亩;(6)建双低油菜基地7万亩;(7)建优质水稻基地5万亩;(8)建干果丰产示范园5个(连片百亩以上)。
  二、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扶持和发展壮大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支持县内外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 深加工产业,培植出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面向国内外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知名企业。加强与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合作,积极开拓市场,努力开辟稳定的农产品市场。充分发挥政府引导、市场调节的作用,以基地建设为基础,以龙头为依托,大力推进龙头带基地,公司加农户和产加销、贸科农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努力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机制。
  三、加强农业产业发展配套服务体系建设
  尽快建成陕、甘、川边贸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提升宁强农副产品的宣传、论证、交易、信息等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质量认证和病虫害防治等服务体系。大力发展产前、产中、产后等中介服务机构,着重培育服务于我县主导产业的农村专业合作经济,发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政府推动作用,努力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广泛开展农民增收新渠道,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加大财政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力度,县财政每年筹集300万元作为“茶、猪、药”三大主导产业发展的扶持资金。
  扎实做好扶贫综合开发工作,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112个扶贫重点村建设,结合主导产业培育,捆绑资金,整村推进,加强水、电、路、讯、广播电视等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实施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到2010年,解决8.7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达到村村通公路、通电、通电视、通电话,农电入户率达99%以上,广电入户率达90%,70%以上的群众用上安全饮用水。

第七章 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一、积极做好新农村规划
  加快新农村建设,必须超前做好以村为单位的建设规划。按照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便于农民生产生活、改善村容村貌、体现当地特色的原则,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垃圾处理等为主要内容,高起点做好村庄建设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村庄公共设施建设。乡镇规划要充分考虑产业、工业和城镇建设发展的有机统一,要因地制宜,尊重农民意愿,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为目的。
  二、积极发展农村公共事业
  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要求,重点抓好新农村建设“十大”工程,促进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面貌明显改善。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完成改建16个村道160公里的四级油路建设,新建79条通村公路669公里。消除中小学危房,全面实行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杂费,并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免费教科书,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加强乡村医疗工作,健全县、乡、村三级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基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体系。强化农村文化站建设,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解决和改善7万群众饮水困难和饮用水质不达标问题。全面加快以沼气池、改圈、改厕、改厨为基本内容的农村沼气建设,“十一五”期间计划新建沼气池8000口以上。加快农村电网建设步伐,彻底解决自然村通电问题和改善供电不良村通电状况。加快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养老保险制度。坚持开发式扶贫和自力更生的方针,全面完成118个重点村建设任务,搬迁贫困人口9000人,基本解决8.75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加快建设村镇道路,供排水工程,实施农村改厕和垃圾处理工程,努力改善广大农村人居环境。
  三、加强乡风建设和民主管理
  全面加强农村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大力倡导“尊老爱幼、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和“五好”家庭活动,严厉打击赌博、盗窃、斗殴等不法行为。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制度。继续抓好村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努力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四、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
  继续稳定并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合理流转。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失地农民就业和生活保障机制。逐步深化小型水利设施管理体制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户籍制度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

第四篇 积极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八章 加快工业化进程

  围绕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这一主线,抓住市场导向和自主创新两个关键,围绕三大资源和农业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工业结构调整,狠抓企业培育、园区建设、市场开拓、项目带动等关键环节,着力培育矿产采选、冶炼、农副产品加工和水能开发三大工业经济支柱,力争实现我县工业企业规模化、现代化和市场化,促进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加快我县工业化进程。力争到“十一五”末,全县工业增加值达到6.3亿元以上,规模企业中产值达40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0个 。
  一、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依托矿产资源优势,巩固提升矿业经济的支柱地位。在巩固提升代家坝、广坪两个工业小区的基础上,加快建设巩家河、庙坝、东皇沟片区的矿产品加工企业。并结合小城镇建设,对小区进行统一规划,提供各种优惠的政策支持,吸引有实力的投资商进入小区投资办厂。依托科技进步,鼓励现有工矿企业进行技术创新,提高资源利用率,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大对境内矿产资源的勘探和开发力度,为矿业经济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抓好代家坝工业园区建设,实现三户冶炼企业恢复性生产的同时,重点抓好代家坝万吨电解锌和天洋制药两个企业的招商工作,使其在“十一五”期间成为我县地方工业的龙头企业。
  进一步整合资源,把乡镇企业发展与推进农业产业化、资源开发、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抓好巴山引资开发的松籽仁加工,并使其成为我县农特产品开发的示范点。培植工农贸一体化的龙头企业。积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换代,大幅度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巩固企业壮大发展。
  二、做大做强水电工业
  加快水电工业建设力度。以玉带河、康宁河、八海河、广坪河、嘉陵江水电开发为重点,积极进行招商引资,开发建设康宁河、安乐河、八海河和玉泉坝水电站,新增水电装机3万千瓦,全县水电装机超过10万千瓦。充分发挥丰富水面的优势,逐步建立健全水面的使用权流转机制,完善渔业管理体制,积极引进名优水产品和先进技术,大力发展我县水产养殖业。
  三、精心打造绿色食品工业
精心打造宁强绿色食品工业品牌。发挥我县绿色资源优势,应用现代加工技术,积极开发绿色工业产品,逐步形成规模,成为我县一大支柱行业。推进特色优势食品的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大力发展有机茶、压缩木耳、柿饼等食品。集中全县人力、物力、财力,精心打造我县茶叶产业。加快绿色产品的认证工作步伐,提高农副产品深加工规模和水平。强化市场营销,不断增强绿色食品的市场竞争力。
  四、大力发展中药产业
  积极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做大做强我县的中药材产业。抢抓陕南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建设机遇,加强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大中型中药制药企业联系,加快推进我县地道中药材品种的认证和药源基地建设步伐,积极吸引他们参与我县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带动我县天洋制药业的发展,尽快培植天洋制药公司使其成为我县中药产业的龙头企业。

第九章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十一五”期间,利用我县地处陕、甘、川边区的区位条件,走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经营的发展思路,推动旅游、 信息咨询、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商贸流通等重点领域快速发展,并带动相关领域蓬勃兴起,构筑起服务功能健全的服务体系,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提高到38%以上,服务业从业人员年均递增5%以上。
  一、培育壮大旅游业
  依托汉水源头,切实做好景区及旅游线路绿化和环境保护工作,逐步把我县发展成为生态环境优美,南北美食荟萃,秦巴风情交融,地域文化特色鲜明的汉水源头第一城。围绕“一个中心、两条线路、三大景区”的发展思路,形成以生态观光、人文和民俗为主的旅游廊道。全力打造推介“汉水源”旅游品牌,重点开发好汉水源景区、牢固关森林公园、青木川古镇景区、大安溶洞群、天湖公园、青木川自然保护区等重点旅游景点的开发和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集吃、住、游、购、娱于一体的精品旅游景点,并在重要景区沿线建仿古式的明清样式的农家乐,力争发展到100户。同时与周边县市旅游合作,构建区域性旅游环线,有效连接陕、甘、川旅游热线,使我县的旅游融入全省、全国的大旅游之中。到2010年,力争使我县的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全县旅游开发的主体骨架初步形成,建成两个国家AA级景区,年接待游客人数达30万人次,旅游收入达8000万元,逐步将旅游业发展为我县一个主导产业。
  二、稳步发展传统服务业
  商贸流通。按照“大市场、大商贸、大流通”的思路,扶持建成面向陕、甘、川毗邻地区,具有较强集散能力,功能较为完备的大型农副土特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引进和发展连锁经营超市网络、自选商场、物流配送、网上交易等现代流通业,逐步建立多层商业网点,使我县成为辐射陕、甘、川毗邻地区的区域性商贸中心。
  交通运输业。从我县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加强公路客、货运站所建设,建成宁强二级客运站和货运中心。充分发挥我县高速公路开通的便利交通优势,积极发展各类运输业,构筑安全、快捷、高效的交通运输体系。
  三、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信息咨询。大力发展现代信息业,尽快建立全县公用信息平台和决策信息平台,整合现有信息网络资源,组建信息企业。通过“政府上网工程”尽快建立起为政府决策、企业经营、市场销售服务的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发展完善市场信息服务网络,进行信息深加工,面向全县,特别是广大农村,开展工程、科技、商贸、就业等信息咨询服务。
现代物流业。鼓励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配送等现代物流业,大力推进商业物流发展的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进程。
  社区服务业。积极推进社区公益性服务的市场化,扩大服务范围,增强服务功能。
  中介服务业。大力发展会计、法律、职介、咨询、评估等中介机构,规范中介市场管理,提高执业人员素质,努力提高中介服务水平。

第五篇 加快城镇化进程

第十章 强化城市功能,推进城镇化建设

  “十一五”期间,要牢固树立抓城镇建设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理念,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以县城建设为重点,科学确定各乡镇的功能定位和空间布局,以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城市为目的,着力抓好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提高城市管理水平。
  加快推进县城建设。除有保留价值、有明确保护标识的建筑外,全面完成旧城改造;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在县城中心地方建成1—2个星级宾馆;力争修建云书河和玉带河2座翻板闸,并完成两河岸防洪堤建设,完成东门河坝开发建设。加大县城道路硬化、管网、绿化、路灯、公厕等城市配套设施建设力度, 完善县城服务功能;加强市容市貌管理工作,美化环境,扩大规模,充分发挥县城作为经济、信息、政治文化中心的作用,努力增强聚集和辐射功能。力争到“十一五”末,县城规划建设区范围达到12平方公里,县城建成区范围达6平方公里,县城居住人口达到5万人以上。
  积极推进乡镇建设,构建合理的城镇体系。乡镇建设要以集镇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以发展产业优势为突破口,以建设优势产业和生态型集镇为目标,积极创建以人为本的人居环境。科学确定城镇功能定位,优化城镇结构布局。
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增强“以城建城、以城养城、以城兴城”的理念。要本着用活政策、广开门路、借助外力的原则,盘活资本,拓宽投资渠道,形成多层次融资、多层次开发的格局。
  强化城镇管理。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管理,严格执行没有规划不准上项目、规划不通过不准实施、项目不经审批不准动工的规定。深入开展城镇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绿化、美化、亮化、净化工程,努力提高宁强对外形象。

第六篇 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第十一章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一、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认真实施《陕西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尽快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水平。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普及科学知识,集中抓好品种改良、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标准化,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尽快建立科技中介服务平台,初步建成以提供技术创新、科技信息、技术交易、市场开拓等服务为主体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同科研开发机构联合,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二、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体系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坚持依靠科技创新提高竞争力。尽快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充分利用市场机制,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调整投资结构,建立财政拨款、金融支持、企业积累和社会融资等多渠道的科技投入体系。
  三、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围绕自立创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实施专利扶持计划,鼓励科技人员发明创造,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设立“宁强县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科技兴宁奖”,奖励为宁强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各级各类科技人员。

第十二章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一、积极培育人才队伍
  公务员队伍建设。围绕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以党政领导人才建设为重点,强化理论武装、学习培训、实践锻炼和监督管理,切实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优化领导班子结构,注重女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选拔培训工作。抓紧培养和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依法加强公务员队伍管理。
  培养造就企业管理人才。着力培养一批职业素质好、市场意识强、善于经营管理、熟悉国内国际经济运行规则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加强与发达地区的联系合作,积极选送一批有发展潜质的经营管理人才到发达地区接受高层次的专业培训。
  培养技术工人队伍。围绕市场需求,引导县职业中学积极调整专业结构设置,大力培养一批有较高素质的技术工人,形成一支操作能力较强、精加工水平较高的技术工人队伍。
  乡土人才队伍建设。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开发,培养一批具有较高素质、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农村乡土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农村工作或服务,不断提升农村基层人才素质。
  二、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
  围绕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建立以工作业绩为主导,与能力、知识、品德相适应的人才评价机制;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拔任用机制。大力推行以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为主的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积极创新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育才机制,为实施人才强县奠定基础。加快发展人才市场和中介机构,尽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人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市场服务功能,不断加强对农村乡土人才的开发与管理,尽快建立和完善乡土人才选拔标准和管理办法。

第七篇 全面发展社会事业

  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的发展观,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把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加大政府投入,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以机制创新激发活力,全面提升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

第十三章 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进一步深化教育体制改革,逐步理顺中小学人事管理体制,全面推行教师聘任制,积极推行校长聘任制,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对教师职业道德的评估和业务培训力度,积极推进中小学课程改革和创新实践,努力提高教育水平。力争到“十一五 ”末,全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普遍得到资助。在巩固 “两基”的基础上,继续大力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着力发展高中教育,完成宁一中、宁二中扩建;积极发展幼儿教育,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8所乡镇中心幼儿园。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完成县职业中学扩建工程;广泛开展成人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技文化素质 。     

第十四章 大力发展文化卫生事业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抓好农村文化站建设;强化县宣教中心的服务功能,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高标准建成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加强文物的保护、开发和利用,加快汉水文化资源的整合,大力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重视档案事业的发展,按高标准新建数字化档案馆,建立馆藏档案目录数据库,全面完成民国档案的抢救任务,逐步完善档案馆的“四位一体”功能。
  加强卫生事业建设,努力提高卫生和医疗服务水平。以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三大体系建设为重点,加强公共卫生能力建设,提高公共卫生安全防范能力和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快农村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集中力量建好县医院急救中心、污水处理系统、县中医院综合病房楼、妇幼保健院门诊楼和 乡镇卫生院,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对公共卫生和医疗保障的需求。积极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工作,全面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
切实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努力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稳定低生育水平,到2010年,全县人口总量控制在34万人以内,年均人口自然增长率不超过2.5‰,年均人口出生率不超过10 ‰。加强基层计生服务站建设,“十一五”期间逐步整合卫生资源,完成7个乡镇的计生服务站的改(扩)建工程。建立健全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全面实行计划生育执法规范化管理。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进一步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
  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步伐,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促进边远山区农村增加收视频道,提高收视质量和覆盖率。大力实施广播电视信息网络光缆延伸覆盖工程,积极发展以互联网络为主的现代信息传媒事业,以开通数字电视为契机,使广播电视与网络的多功能开发利用形成整体优势,努力实现“信息数字化、节目群体化、传输网络化、管理系统化”。
  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积极维护和保障妇女的劳动权益,消除性别歧视,促进妇女就业。切实保障儿童权益,重点解决儿童失学、辍学问题。保护女婴,关爱女孩,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行为。倡导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救助贫困妇女及女童活动。健全农村妇幼保健卫生机构,全面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逐步建立农村孕产妇免费住院分娩制度,住院分娩率达到85%以上。

第八篇 构建和谐社会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积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要更加关注社会发展、社会公平以及民主法制建设,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第十五章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一、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大力推进资源节约。紧紧围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尽快建立起节约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推广使用新技术、新工艺,努力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各级各部门要从自身做起,带头厉行节约,积极制定各项节能工作目标和实施方案,建立健全节约工作责任制。大力倡导节约意识,努力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社会风尚。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转变资源、能源利用方式,推广清洁生产,禁止、限制重污染产业发展。积极推广建筑节能性材料,限制使用实心砖。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农村新能源建设,大力推广沼气池和节柴灶建设。
  二、加快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生态工程建设。集中资金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以退耕还林为主,结合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天然林保护等工程,完成造林面积35万亩;继续将全县320万亩林地全部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范围。配合“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抓好汉江源头玉带河流域及嘉陵江两岸生态环境的治理,加强青木川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牢固关森林公园的保护和开发,鼓励社会闲散资金参与生态工程建设。
  切实加强环境治理工作。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开发建设并举、预防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加快县城和重点乡镇垃圾、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废水、废气和垃圾等污染治理工作,严格控制新污染源,严格执行“环评”和“三同时”制度;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宣传,加强生态环境治理和监管,尽快完善生态环境质量监测体系。大力倡导绿色生产、绿色消费, 建设绿色家园,积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强土地和矿产资源保护工作。强化土地利用管理,对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制度,严把土地利用审批关和建设用地项目预审关,做好土地开发和复垦工作,确保耕地总量动态平衡。贯彻“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资源”的方针,限制小型矿山和露天采矿,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强化对地质灾害的监测、防范工作,逐步建立健全比较完善的全县地质灾害防治体系。

第十六章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扩大就业。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拓宽就业门路。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力争实现在“十一五”期间,我县新增城镇就业500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加快打造劳务输出品牌;政府每年免费培训农村贫困家庭子女1000人左右,逐步使外出务工人员由体能型向技能型转变,进一步拓展劳务输出的领域和空间。建立健全劳务输出管理机构,完善地区劳务交流协作机制,建立包括信息提供、技能培训、跟踪服务等一系列服务体系,力争在“十一五”期间转移农村劳动力6.5万人以上,并向外宣传、推介我县“汉源家政”品牌。
  建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快建设与经济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保险的覆盖面,稳步推进工伤、生育保险范围;逐步完善社会救济、社会互助、优抚安置和社会福利政策,切实维护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积极开展法律援助,确保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落实。稳步推进农村基本保障体系建设,积极探索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社会保障形式,逐步建立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长效机制,基本满足广大农民的基本保障需求。
  积极维护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完善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强化信访工作,建立和完善群体性事件预警机制、综合协调机制,妥善处置群众性事件。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逐步完善自然灾害应急救助体系建设;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交通安全意识,减少交通事故。积极开展创建“平安宁强”活动,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增强社会治安防控能力,巩固和发展我县政治安定、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第十七章 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

  一、民主法制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发挥好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积极推进依法治县进程。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健全各种机制,落实各项工作措施,深化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切实维护司法公正。认真实施“五五”普法,努力提高全民的法律意识;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大力提高广大干部的依法行政、依法管理的水平和能力。
  加强政权、政法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执法条件。完成公安看守所、拘留所、戒毒所三所建设,新建基层派出所12个,建立110、122、119三台合一的报警服务台和公安信息网络安全体系;新建基层法庭1个、基层司法所6个;完成县法院审判庭建设。
  二、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入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积极开展创建文明县城、文明机关、文明村镇、文明家庭、文明校园等多种形式的精神文明活动。高度重视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继续关心和支持驻宁部队建设,确保我县国防后备力量建设与全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第九篇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突破体制性障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强县域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要建立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体制保障,解决思想,坚定信心,用更大的魄力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第十八章 推进改革 扩大开放

  一、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
  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不断适应新形势,大力推进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着力根除制约宁强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切实营造有利于发展县域经济的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放宽市场准入,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参与企业改革,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公共事业、基础设施、现代服务业等领域,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进一步深化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积极推动土地资源流转,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籍管理制度;继续推进劳动就业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快社会事业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大力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综合协调职能,全面贯彻国家的各项政策措施,加强产业政策研究,及时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产业布局、人口流动、财政税收等配套的政策体系,逐步完善政府在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的职能,着力解决政府管理中越位、缺位和错位问题。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提高政府依法行政能力,进一步减少行政审批程序,提高行政效能。继续推进财税体制改革,加快财源建设,完善部门预算管理,加快县乡财政体制改革,全面实行乡财县管。
  二、扩大改革开放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切实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建立公平、统一、有序规范的市场。依托我县资源优势,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有效激发和聚集民间资本。采取多种方式,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工作,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全面贯彻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的范围和责任,进一步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逐步健全政府投资监管制度。积极探索加快发展的投融资机制,进一步盘活现有存量资产,通过重大项目吸引和利用国内外贷款、贴息贷款和民间资本。加强政府、银行、企业之间的协作,努力提高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第十九章 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

  “十一五”规划《纲要》是对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政府各部门必须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建立规划实施保障机制,从实际出发,编制完善各专项规划,并把规划任务落到实处。积极建立规划实施机制,确保规划目标任务实现。一是扩大宣传,形成合力。要面向全社会大力宣传《纲要》,在全县上下形成发展共识,明确发展方向,努力形成齐心协力抓经济、万众一心谋发展的强大合力。二是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工作,及时修订完善《纲要》,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检查。三是确保重点建设项目顺利实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项目建设是关键,“十一五”规划重点建设项目165个,总投资55.24亿元,“十一五”期间完成投资35.1亿元。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切实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积极筹措和落实项目建设资金,认真做好争取中省投资、吸引内资等各项工作。加强以工程质量为重点的项目管理工作,严格贯彻执行基本建设管理“四制”,确保项目按时建成,充分发挥项目的投资效益。
  全县人民要紧紧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同心同德,埋头苦干,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各项任务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