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热门搜索 : 成品油  光伏  项目 

南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南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量:5,888 发表时间:2008-07-31 13:07

(2006年3月9日 南郑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十一五”规划,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今后五年至十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为准确把握发展机遇、加快发展、增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早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根据中、省市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县委十二届四次全委会精神,编制《南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一、“十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五”期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力推进“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和项目带动”三大战略,使全县经济走出低谷,步入快速发展的轨道,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主要预期目标顺利实现,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经济增长逐年加快,县域经济实力增强。
  “九五”后期,由于财政体制和市场变化及经济结构的影响,县域经济跌入低谷。“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加强宏观调控,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使全县经济摆脱困境,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预计“十五”期间GDP以年均7.5%的速度增长,其中:2004年、2005年增速分别为10.5%和13.6%,2005年,预计全县GDP达到31.81亿元,比2000年增加9.62亿元;人均GDP 5753元,比2000年增加1636元;工农业总产值达到42.45亿元,年均增长8.1%;财政总收入达到6.8563亿元,比2000年净增5.56亿元,年均增长39.5%,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004年再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1669万元,比2000年净增6586万元,年均增长23.1%,2005年在农业税免征的情况下,地方财政收入达到10387万元。
  2、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主导产业初具规模。
  “十五”期间,强化以“水、电、路”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仅农村电网改造、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饮水解困、县乡道路等五类项目,完成总投资20675万元,其中争取国家投资19930万元。共新建和改造10kv农电线路579.6公里、0.4kv线路1671公里,完成249个行政村的农电改造任务;新建和衬砌渠道352公里;新建和改造乡村道路427.2公里;解决5.18万人的饮水困难;改造中低产田6.4万亩。农村基础设施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十五”末,预计农业总产值达到10.73亿元,比2000年增加22700万元,年均增长4.8%。“两叶一药”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全县茶叶面积4.46万亩,烟叶2.1万亩,中药材8万亩,蔬菜5万亩,肉类总产量达到2.5万吨,农产品的生产和市场需求逐步适应。
  3、工业实力逐步增强,非公经济快速发展。
  “十五”期间,县委、县政府把增强工业实力,加速工业化进程作为工作重点,加大工业技改力度,狠抓生产性项目的建设,努力扩大生产规模。全县工业以汉烟二厂为龙头,基本形成烟草、化工、建材、印刷包装、农产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美妆庭生活用纸、页岩砖生产线、MC—100PVC加工助剂、板状刚玉生产线、南化公司复合肥生产线等一批新建和技改工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全县的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秦元新材料公司、美妆庭纸业公司、梁山建材集团、三星电器、佳雪食品等一批非公有制骨干企业成为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预计2005年,全县工业总产值31.72亿元,比2000年增加11.38亿元,年均增长9.3%;2005年全县非公有制经济共16100多户,实现营业收入35.25亿元,总产值27.68亿元,非公有制经济比重逐渐提高。
  4、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重点项目建设成效显著。
  全县抓住机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狠抓以基础设施为重点的项目建设,使全县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预计“十五”期间,可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8.37亿元,是“九五”期间完成投资的2.7倍,是前10年的1.7倍。五年累计安排重点项目44个,完成投资13.3亿元,其中:汉南公路改建二期工程、红寺坝水库除险加固、城乡电网改造一期工程、邮政大楼搬迁、大河坎迎宾路、建设路、龙岗路、滨江南路、大河坎供水工程等27个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经济适用住房和房地产开发累计竣工面积35.1万平方米,在建15.6万平方米;汉通公路、汉江平川段综合治理、云河水利水电工程、桥南广场二期工程、垃圾处理场、经济适用住房、县水泥厂扩产、畜牧综合养殖等一批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这些项目的建设,有效地改善了我县基础设施条件,为县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5、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显著,南郑山川更加秀美。
  “十五”期间,抓住国家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机遇,加大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力度,全力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2001年至2005年累计争取国家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资金8124.5万元(含粮食补贴折价)。完成宜林荒山造林5.45万亩,退耕还林6.5万亩,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公益林建设人工造林2.76万亩,封山育林3.56万亩,飞播造林13.75万亩,到“十五”末期,森林覆盖率达到62%;整理复垦土地328.9亩,开发未利用土地10340.3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3平方公里,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环境保护和污染源治理取得新的进展,全县“三废”处理率达到95%以上,大气环境质量符合二级标准,创建县级绿色单位7家,市级绿色单位8家,省级绿色单位1家。环境质量逐步提高,南郑山川更加秀美。
  6、投资环境进一步改善,招商引资取得新成效。
  “十五”期间,全县积极实施“对外开放”战略,不断整顿和优化投资环境,致力于营造良好的政务环境,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形成了招商引资的良好氛围;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相继建成,特别是成汉高速公路的通车,使全县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条件乃至投资硬环境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五年共签订招商引资合同项目20个,协议引资额17.7亿元,实际引进资金3.9亿元,已建成美妆庭生活用纸项目、页岩砖生产线、MC—100PVC加工助剂、中园城、望江苑小区等18个招商引资项目,一批招商引资项目正在建设之中,这些项目都发挥了良好的投资效益。目前来县投资的客商络绎不绝,招商引资取得了新成效。
  7、经济结构逐步优化,重大经济比例关系趋向合理。
  “十五”期间,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指导下,县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加大调整力度,使全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在生产总值中,一、二、三产业所占的比重由2000年的22.3:41.1:36.6调整到2005年的17.5:51.8:30.7;第一产业继续下降,第二产业上升10.7%,居主体地位。在农业总产值中,经济作物和林牧渔业产值所占比重由2000年的71.2%上升至73.5%;非公有制的快速发展,为工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使全县工业实力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全县国民经济的重大比例关系逐步趋向合理。
  8、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十五”期间,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取得新的成就。科技兴县“518”工程实施项目83个,社会经济效益明显;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投入资金8450万元,改造危房面积16.9万平方米,现代远程教育使 7万余中小学生受益,职教中心和南郑中学建成省级重点(职中)中学,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卫生事业健全了全县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县疾控中心和县医院传染病区建成投运;广播、电视覆盖率均达到95%以上;全县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2.5‰以内,低于国家和省控目标,“十五”末全县总人口为55.29万人;旅游业以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促销为重点促进了发展,2005年旅游收入达到4836万元,成功申报了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和红寺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提高了知名度;文化、体育、社会保险等各项事业都有新的发展。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县人均GDP 5753元,比2000年增长1636元,年均增长6.9%;农民人均纯收入2042元;比2000年净增526元,年均增长6.1%,职工年均工资11059元,比2000年净增4832元,年均增长12.2%;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97亿元,比2000年净增12.41亿元,年均增长14.7%,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五年期间累计兑付三条保障线资金3088万元。
  “十五”的建设成就,为“十一五”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十五”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来之不易,是在克服重重困难的艰苦条件下取得的,是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团结奋斗的结果。“十五”的实践,丰富了我们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把握市场需求,紧抓机遇、加快发展的经验。
  第一,积极探索符合南郑实际的发展路子。面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中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始终保持清醒头脑,紧贴县情实际,适时作出了实施三大战略的重大决策,确定了“五个并重”的指导原则,为全县经济走出低谷、实现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第二,紧抓机遇加速经济社会发展。面对各种社会矛盾,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困难和问题。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投资向西部倾斜的历史机遇,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投资方向,加大国家建设资金的争取力度。2001年—2005年共计争取中、省投资40450.2万元,其中项目建设资金30618.11万元,通过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第三,把结构调整作为经济发展的主线。通过市场机制和国家宏观调控作用,加大经济结构的调整力度,优化资源配置,转换经济增长方式,既促进经济的增长,又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第四,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动力。进行县级机构改革,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形成择优扶强、优胜劣汰的市场经济新体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经济沿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放开产业领域,加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交流,提高整体开放水平;坚持科教兴县,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
  第五,加强项目建设,拉动经济发展。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强重大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大争取项目、争取资金的力度,以项目为载体,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促进经济发展。
  第六,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治理力度,重视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坚持两手抓、两手硬的方针,不断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为集中精力从事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社会环境,并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1、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
  展望未来五年到十五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新一轮战略机遇期的关键时期。在此期间,我县将面临良好的经济发展机遇,是加速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县域经济实力的黄金期。
  首先,党和国家经过一系列的外交努力,给我们创造了一个稳定的周边环境和国际环境,这是发展经济最重要、最基本的条件。从国际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看,世界经济复苏前景趋好,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强,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速度加快,各国注重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这些因素给我国的改革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和有利条件,有利于扩大国际市场资源的选择余地,加快发展。其次,国内环境更有利于经济发展,随着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政策的优化,国家政治稳定,社会安定。2003年全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2005年陕西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按照世界经济发展规律,它标志着已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全国全省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全省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必将带动我县县域经济结构的优化和产业升级,进而促进和拉动县域经济快速增长。第三,国家更加重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国家为了进一步缩小地区间的差距,出台一系列更有利于西部经济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投资将继续向西部大开发倾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既有利于我县在未来几年能争取到更多的国家投资和项目,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以投资拉动经济发展,又有利于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的增收途径,帮助农民向城市和非农产业转移。第四,国家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有利于东部发达地区富余资本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劳动力和土地成本相对较低的西部地区流动。这对于我县进一步扩大开放,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借助外力来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加快发展创造了良好机遇。第五,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方针和政策,为我们深入解决“三农”问题,改变农村面貌,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重要机遇。第六,从人均GDP1000美元至3000美元(全面小康社会),要经历一个比较长的阶段,在这个时期,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不断增长和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必然促进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转换升级,从产业关联度看,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创造了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创造更大的发展空间,消费拉动经济发展的潜力十分雄厚。
  2、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优势。
  未来五年至十五年,我县具有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源、环境和区位优势。
  一是我县具有资源与环境的比较优势:我县地处汉中盆地西南部,北临汉江,南依巴山,与四川省南江、通江、旺苍三县接壤,面积28.49万公顷,其中耕地面积3.28万公顷,占总面积11.5%。地貌为平川、丘陵、山区兼有,分别占总面积的15%、27%、58%。全县总人口55.29万人,其中农村人口47.65万人,劳动力资源相当丰富,劳务输出基础好;全县已探明矿产资源约28种,可适度进行矿产资源开发;我县地处南北交汇地带,生物资源丰富,全县有林地19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2%,有利于种、养业及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有充沛的水能资源,全县可开发水能蕴藏量6.07万千瓦,目前仅开发利用0.5万千瓦,仅占可开发利用量的9.1%,发展小水电前景广阔;旅游资源极其丰富,有旅游景点30余处,目前已开发的有南湖、红寺湖、小南海、黎坪国家森林公园等,这些景点已成为或正在成为汉中乃至全省和周边地区的黄金旅游区,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全县公路里程达到1774公里,县境内有通往四川的汉南公路和即将建成的南通公路,与市内邻县汉台、城固、勉县均有县级公路相连。电信、通讯事业发展迅速,至2004年全县固定电话用户达到55302户,移动电话用户78245户(含小灵通用户7245户),互联网用户达到1547户,电话普及率24.41部/百人,有383个行政村通上了电话,良好的交通、通讯条件,为经济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二是县域经济在全省和全市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我县生产总值列全市第二,财政总收入为全市第一,其中地方财政收入位列全市第二位。属全省经济大县,是全省的粮食生产大县、生猪基地县、中药材规范化种植试点县,备受省市领导的关注,对全市经济贡献较大。省、市一直重视和关注南郑的经济社会发展。三是优越的区位环境,良好的基础设施增强了未来经济发展的潜力。从区位环境来看,随着西(安)汉(中)、成(都)汉(中)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以及规划中的宝鸡—汉中—巴中—南充铁路、襄樊—天水国家级高速公路、宝鸡—汉中—巴中高速公路、汉中机场等重大交通项目的建设,交通制约因素缓解,使得我县与西安、成都、重庆、兰州、武汉等大城市的交通改善,距离缩短,向南可融于成渝经济圈,向东可融于大武汉经济圈,向北可融于西安经济圈,为加速信息沟通和经济往来,扩大招商引资创造更加便利的条件,有利于借助外力加快发展。在区域环境中,我县与陕南中心城市汉中市区一江之隔,按照汉中“一江两岸”建设和城市总体规划,我县大河坎、周家坪、圣水、梁山已纳入汉中市城市建设规划组团,大河坎将成为汉中市一江两岸建设的重点地段,并将与汉中市区融为一体。随着西汉高速公路过境段的建成通车和汉江桥闸工程、南郑大道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建设,南郑成为投资理想地的优势逐步显现,必将吸引大量资本和人才、技术的流入,为县域经济的发展注入活力。四是省政府关于建立陕南现代中药业基地的决定和汉中市关于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规划,为我县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发展特色农业、绿色产业,特别是为发展优质粮油、茶叶、蔬菜和以生猪为重点的养殖业,以玫瑰、金银花、附子、厚朴为骨干品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将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市场机制对农业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的日益增强和省、市的政策支持,在未来几年,我县的农业主导产业基地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产品加工企业将进一步发展,绿色生态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优势明显。五是全县人民经历了由辉煌步入低谷各种矛盾交织带来的阵疼,深刻认识到,只有加快发展才能解决经济生活中的矛盾,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我县已步入经济快速发展的轨道,综合实力不断增强,政治安定团结,社会稳定和谐。全县上下进一步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共识、团结奋进的共识、顾全大局的共识,尤其是积累了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新经验,走出了符合南郑实际的发展路子,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比较成熟,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坚强保证。
  3、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
  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矛盾和问题可能更复杂、更突出,我们将面临严峻的挑战。
  一是经济发展滞后,差距没有有效缩小。从发展速度上来说,我县“十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和全省的增长速度。1989年,我县GDP总量在全省排名第一,人均GDP排名第四。2004年,我县人均GDP 5139.6元,在全省排第34位,仅为全国10502元的48.9%,为全省7757元的66%,差距为七年和五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902元,是全国2936元的64.7%,是上海市的25.9%;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5748元(汉中水平,南郑低于汉中)是全国9422元的61%,是全省7492.5元的76.7%,是经济发达的广东省的42.2%(13627.65元)。全县还有74个重点贫困村,5.98万贫困人口,缩小经济社会发展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二是农业基础设施比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中药材、茶叶、蔬菜、烟叶等农业主导产业基地规模小,优势资源远未发挥出来;工业规模和效益不高,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少,规模以上企业少,缺乏市场竞争力,仍没摆脱依靠烟厂支撑局面的状况;现代服务业和旅游业发展相对滞后,受特殊地理位置的影响,大量居民消费外流,市场交易相对萎缩,商贸流通发展缓慢;城镇化水平低,县城规模小、人口少、集镇基础设施不配套,城镇对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差。三是从2005年起,国家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严格的土地政策,适度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减少国债资金的发行量。随着国家投资政策的调控和国债投资的逐步弱化、淡出,为今后一个时期争取国家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加了难度。而今后五年地方财政仍将面临入不敷出的严峻形势,保工资,保运转、保改革的压力大,建设资金匮乏,对投入拉动型的县域经济发展制约很大,这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
  综上所述,“十一五”时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期,也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既面临良好的国际、国内发展机遇,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和发展潜力,同时也面临严峻的挑战和压力,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困难,机遇与挑战共存,优势与困难同在,潜力与压力相伴。为此,必须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发挥优势与潜力,扬长避短,坚持在发展中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大力促进社会和谐,努力提高县域经济竞争力,促进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

三、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1、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
  “十一五”期间是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之后的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财政增长、社会和谐目标,突出团结稳定、加快发展两大主题,加速推进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和项目带动战略,大力发展工业经济、旅游经济、民营经济,着力在经济结构调整、对外开放、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运用市场经济办法破解发展难题上实现新突破。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努力在团结稳定上取得新成绩。求真务实,抢抓机遇,开拓创新,锐意进取,奋力开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2、指导思想和基本方针
  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我县欠发达的县情出发,“十一五”期间,我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把发展做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加快工业化步伐为重点,以结构升级为主线,以项目带动为支撑,以对外开放为动力,以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以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为目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县域经济实力,缩小经济发展差距,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要坚持以下基本方针。
  (1)加快经济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
  (2)继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3)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4)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努力提高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
  (5)坚持以人为本,加强和谐社会建设。
  (6)大力促进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3、预期发展目标
  ——生产总值年均递增11%,2010年达到53.60亿元(现价、下同);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504元,实现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和在2000年的基础上翻一番的目标。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递增15%,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年均递增15%,2010年达到2.089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递增8%,2010年达到3000元。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十五”末降低20%左右。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2010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6.4万人以内。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到“十一五”末,全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水平有很大提高,城乡基础设施条件进一步改善;城乡协调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有新的突破,非公有经济快速发展;县域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与全国、全省差距逐步缩小;建立比较完善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职高)教育,社会事业服务体系比较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进一步好转;公民道德水平明显提高,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成就。

四、经济结构和布局

  1、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
  “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进一步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产业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根据我县的经济结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结构调整总体思路是:加强优化第一产业,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加快绿色种养业发展,坚持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突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以旅游业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全面提升第三产业。其重大经济比例关系调整的方向为一产降、二产升,以第二产业居主体地位的“二三一”结构。
  2、调整农业结构,优化区域布局。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发挥比较优势和以质取胜的原则,突出培植特色产业,形成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产品和产区,使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得以优化,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综合资源条件、生产基础、市场环境、技术等方面的因素,重点发展生猪、烤烟、茶叶、中药材、蔬菜五大主导产业。生猪以瘦肉型生猪基地乡镇为基础,以规范化养猪场为核心;烤烟主要以浅山丘陵的小南海、塘口、两河、魏家桥等16个适应种烟的乡镇发展;茶叶集中在巴山低浅山的红庙、南海、碑坝三大片区的12个乡镇发展;中药材以法镇、大河坎、青树等乡镇为重点;蔬菜以沿江(河)的大河坎、圣水、城关、新集等9个乡镇为重点。形成集中连片、规模发展和集约化经营的五大优势产业带,达到县有主导、乡有产业、村有特色、户有项目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产业格局。
  3、推进新型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升级。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靠科技,面向市场,大力发展优势产业,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有重点地改造传统产业,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进我县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一是以科技含量为着力点,依托资源,加快初级产品向最终产品延伸,原材料产品向加工制成品延伸,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将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实现效益的最大化。在通过改制和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盘活做强现有工业存量的同时,着力培育发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比较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和发展生物制品加工业、建材业、金属结构制造业、扩大卷烟(食品)、造纸印刷业,形成五大支柱产业和一批拳头产品,带动全县工业的发展;二是突出重点区域,加快形成工业发展新格局。按照区位、市场和产业分工的要求,依托城镇工业区,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发展中小型农产品加工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壮大工业实力,形成新的产业布局;三是有选择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生产力跨越式发展。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以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重点,提高传统产业的生产过程自动化、控制智能化和管理信息化。以大河坎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为载体,发挥其集聚、辐射、创新功能,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现代中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四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按照“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的原则,重点加强对矿产资源开发的综合利用,加强对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等资源消耗管理。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升第三产业。
  加快服务业改革和创新步伐,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新的服务理念和服务产品,促进服务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一是要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加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劳动密集型服务业,积极开拓旅游、房地产、交通运输、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较大的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二是优先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等支持国民经济高效运行的服务业。大力发展咨询、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社区服务等中介服务业,提高服务水平和技术含量。三是要积极发展为生产服务的服务业,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供坚强保证。积极发展为工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各种生产性服务,包括信息、技术、融资、销售等项服务。以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五、发展的重点和主要任务

  1、推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根据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两大目标,一是要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建立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合理配置的市场体系,城乡社会事业和基础设施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努力消除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搞好村镇体系规划,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引导农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二是要继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条件。加大农业综合开发、乡村道路、节水灌溉、饮水安全、以工代赈等项目和资金的争取力度,搞好项目建设,实现乡镇通油路(砼路),村村通公路,95%的行政村通客运班车,60%的行政村设招呼站的目标。逐步实施村级道路的硬化工程,每年完成60—100公里。五年内改造中低产田5万亩,改造衬砌渠系215公里,营造农田防护林7千亩,解决75000万人的饮水安全;三是加强优势整合,依托资源,加快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围绕生猪、烤烟、茶叶、中药材、蔬菜等优势农产品的发展,力争五年内建成5—8个专业基地,使全县茶园面积达到8万亩,烤烟5万亩,中药材15万亩,蔬菜6万亩(其中设施蔬菜面积1万亩),无公害水稻26万亩,油菜22万亩,生猪出栏50万头的基地规模;加快优质无公害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和绿色食品认证步伐,五年内建成无公害茶叶、蔬菜、中药材(玫瑰、厚朴、附子、金银花、红豆杉)、稻米、油菜籽等生产基地60万亩,争取3—5个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取得国家认证,创立品牌。四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科技向生产力转化,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要整合农业科技资源,加大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多形式、多途径为农民提供先进适用技术。鼓励农业科技人员领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把新品种、新技术和新的经营方式在示范基地率先推广。五是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实行“两免一补”,落实农村计划生育户奖励扶持政策;加强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逐步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保险制度;加强农村商品流通和文化设施建设,实现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引导连锁店和超市向农村延伸发展。六是加大农民工垮地区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有序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扩大劳务输出。全县劳务输出人数每年稳定在12万人次左右,其中每年有组织输出5—8万经专业技术培训的农民外出务工,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七是做好全县扶贫开发工作。全面完成74个重点贫困村的建设任务,搬迁贫困人口5365人,基本解决2.21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实现3.77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司其责的原则,把农电改造、交通、水利、退耕还林、以工代赈等涉农资金向重点贫困村倾斜,提高扶贫开发成效。
  2、培育壮大支柱产业,增强工业竞争力。
  工业是我县经济的重要支柱,是强县之本。工业的发展对GDP增长、财政增收、扩大就业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必须实现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调整和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一是坚持优化资源配置,扶优扶强的原则,支持规模效益好、有发展前景的企业加快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知名品牌。全力支持以汉烟二厂为代表的烟草食品加工业;以胶东水泥厂、宏康页岩砖、梁山灰沙砖等为代表的建材行业;以美妆庭纸业公司和多丽印务公司等为代表的造纸印刷业;以汉王药源、衮雪公司、红安药业、阳春药业等为代表的现代生物制品业;以驻县军工企业为代表的金属结构制造业。做到以一个好的产品做大一个企业,以一个好的企业带动整个行业,形成若干产业群。二是加快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加快企业的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加快年产3400吨中药饮片、年产3000吨金属钙、年产5000吨MC—100PVC塑料加工助剂、年产1万吨板状刚玉、年产200万平方米铝塑复合板等项目的建设,使之尽早发挥效益。三是大力发展非公有制工业。围绕我县优势产业,积极发展一批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形成大、中小企业优势互补、分工协作的格局。针对我县农业优势资源丰富的特点,力争五年内有5—8个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成,促使我县农业产业化再上新台阶。四是抓好工业园区建设,实现强强联合。要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公司经营”的思路,加快推进园区建设,引导生产要素向园区集中,充分发挥园区聚集产业的优势。通过项目嫁接、技术改造、优化组合,组建起3—5个企业集团,形成具有超强带动和辐射能力强的龙头工业企业,充分发挥出我县的工业优势和品牌优势。
  3、以旅游业为重点,大力发展服务业。
  旅游业是我县具有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旅游经济是一种高度开放、高关联度的经济。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加速流动,不仅对旅游产业产生强大推动力,而且随之其发展壮大又将对各类经济要素产生强大的吸附力和牵引力。我县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今后要按照生态旅游的发展方向,着力打造“陕西姊妹湖”(南湖—红寺湖旅游风景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小南海旅游风景区三大精品旅游区,创建旅游特色品牌。加大对圣水寺、龙岗寺等人文景观的挖掘开发,围绕一江两岸中心游憩区,加快休闲景点项目的开发,完善圣水桃园、楠竹园、猴子岭等景点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项目,在汉江南岸建设高标准的酒店,丰富游览休闲内容,满足消费需求,提高旅游产业化水平和效益。“十一五”期间,要重点做好红寺湖风景区、黎坪国家森林公园和川陕革命根据地“红色旅游”景区建设,力争把南郑建设成为全省自然生态旅游大县和陕南红色旅游中心,以旅游业的发展带动服务业的发展。
  积极扩大消费需求,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发展信息通讯、银行、保险、房地开发、会计、咨询、文化、健身、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现代服务业,大力提高计算机网络的应用程度和信息化水平,鼓励计算机批量进入城镇家庭,引导居民消费结构的升级。要着力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扩大服务性消费,鼓励信贷消费,引导预期消费,增强消费信心,增加即期消费。要抓住高速公路汉中出口在南郑、“一江两岸”建设、汉中中心城市向南发展的机遇和优势,加快用现代服务理念改造传统服务业,走新型的商品经营路子。要合理布局、增设网点,积极发展有市场潜力的服务业,加大名优特新商品经营。设立专卖店、连锁店,实行总代理、总经销,开发新型超市,采取各种营销策略,使经营上规模,商品上档次。加快建立现代市场体系,加强农村商品流通设施和商业网点建设,改善农村消费环境和消费条件,更好地激活和满足农民的消费需求,开拓农村消费市场。力争“十一五”期间有五个专业市场规划建成,使我县优势产品走出南郑,走向全国。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
  “十一五”期间要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以增强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重点,抓好云河水利水电工程、建丰电站、碑坝前、后河电站,红寺坝灌区改造、钟宝寨水库除险加固等项目的建设,围绕一江两岸建设,加强汉江堤防防洪工程的建设。公路交通以提高通往景区道路的等级和通县公路建设,完善路网结构为重点,积极配合抓好十堰至天水过境段、宝鸡—汉中—巴中过境段高速公路的前期工作和宝鸡经汉中到巴中铁路的前期工作;抓好大河坎至龙岗寺旅游专线公路、大河坎—阳春桥公路、黄官—三门子—元坝公路的建设,发挥我县的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干线公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抓好红庙—法镇—城固界、高南路(南心桥—湘水—城固界)、新勉路(新集—勉县界)、汉黄路(大河坎—圣水—城固界)等道路建设,努力改善县乡道路,形成以西汉高速公路为主动脉,国省道为骨架,县乡道路为网络的四通八达的路网体系。电力基础设施主要是农网改造工程,县城、大河坎城网改造工程,变电站出线工程和相关配套工程。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以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镇品位和增强城镇对经济发展的带动力为重点,县城建设重点抓好县城供水改扩建工程、东西南北大街改造工程、民乐园建设项目、石堰河改造治理及褒国路、北一路、二南路县城段、南郑大道(高速公路出口至县城)、天然气工程、邹家湾垃圾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厂等工程项目;大河坎按照市上规划进行建设,主要是东昌街、梁山路改造和城市燃气工程、排污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全县在县城、大河坎、新集、圣水等镇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和商品房50万平方米。
  5、扩大招商引资,发展开放型经济。
  借助外界动力,谋求经济发展,是我县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重点。要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办法,扩大招商引资的渠道和范围。一是结合我县生物资源优势、水能优势、矿产资源优势、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精心筛选、论证、包装一批在水电资源开发、矿产资源开发、旅游资源开发、闲置资产利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及茶叶、中药材生产加工等方面的项目,积极推介,吸引外来资本,合资或独资兴办一批生产型、科技型企业;二是充分利用我县的区位优势和驻县军工企业的技术优势,制定更加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着力引进有较强实力,带动能力强、有市场前景的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南郑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大企业、好项目进驻。三是拓宽招商引资渠道,切实提高招商引资的“辐射率”和“命中率”。采取代理招商、网络招商、以商招商、以会招商、设立外驻“窗口”等灵活多样的形式,扩大招商成果;同时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民间资金参与企业的改组、改造、生产经营等活动,实现民间资金向民间资本的转变。四是抓好招商引资的环节,做到重点项目抓招商、招商项目抓储备、储备项目抓签约、签约项目抓建设,增强招商引资的成效,在招商内容上既要注重引进资金,又要注重引进管理、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五是坚持把改善投资环境作为“生命线”工程,着力创造公平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优化政策环境,做到公开、透明、规范;优化法律环境,积极主动为外来投资者提供法律服务;优化服务环境,最大限度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优化诚信、文明的人文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氛围,激发各类投资主体的投资热情,确保“十一五”期间招商引资有一个大的突破,协议引资达到20亿元以上,实际引资超过10亿元。
  6、加快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积极推进城镇化,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消费和产业升级的战略之举。要坚持市场推进和政策引导并重,以规划为依据,以功能培育为基础,以工业化为动力,按照循序渐进、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一是编制好建制镇发展规划。“十一五”期间,所有建制镇都要完成城镇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充分发挥规划对城镇建设的指导功能,为城镇的综合开发建设奠定基础。二是要提高城镇管理水平。加强城镇规划的实施,维护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确保城镇科学发展。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制度,提高城镇文明程度。三是要按照“强点、连线、结网、活边”的发展思路,首先抓好县城、大河坎、新集、黄官、牟家坝、圣水、法镇等重点城镇建设,带动全县城镇的发展。积极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向城镇集中,发挥小城镇吸纳农村人口,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在强化县城中心城镇功能的同时,要重视发展各次级重点集镇的发展,加快沿交通干线上城镇的发展。城镇的开发建设,坚持基础先行,加大道路、供水、供电、地下管网、市场、绿地等配套设施建设力度,完善城镇功能。城镇开发项目要实行市场运作,为市民谋利益,为建设筹集资金,“十一五”期间,各重点镇完成500万元,一般镇完成100万元的镇区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四是把城镇建设与工业小区建设、旅游业的发展、民营经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市场体系建设相结合起来,强化生产要素和人口的聚集功能,使之逐步成为绿色产品加工营销区、新型工业小区、新型商贸区、新型旅游度假区,逐步形成绿色农业主导型、工业主导型、商业带动型、旅游带动型等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城镇发展格局,为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带动、支撑和载体作用,到“十一五”末,全县城市化水平要提高到36%。
  7、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并重的原则,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实现生态良性循环,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一要加大法制宣传和执法力度。对乱开滥采矿产资源、乱砍滥伐森林、肆意捕杀珍稀野生保护动物等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打击。大张旗鼓地宣传自然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全社会营造正确的生态观。二是治理与保护相结合,处理好生态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围绕生态县建设目标。“十一五”期间在保护好现有森林资源的基础上,完成造林14.8万亩,使全县有林地面积增加到2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62.3%;完成天然林保护、长防林二期工程、退耕还林、野生动植物保护等重大生态建设任务;加强梁山山系及西汉高速公路沿线生态保护,努力推动矿区复垦及植被恢复工作;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及小水电、公路、水利等建设工程的生态恢复治理工作;加快邹家湾垃圾处理场的建设,开工建设县城污水处理厂,确保到2010年,县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加强耕地保护,到2010年,全县耕地保有量不少于70.6万亩,力争耕地减少控制在1.5万亩以内。三要严格管理,在区域开发和项目建设时,必须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推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坚决控制新污染和破坏的产生,对国家明令禁止的行业要坚决予以关停。大力推广秸杆综合利用技术,使重点禁烧区秸杆禁烧率达到90%以上,综合利用率达到80%。四是努力建设节约型社会,以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可持续发展。要认清我国人口众多、资源匮乏、环境承载力有限的基本国情,全社会都要树立节约意识,每个公民都要从身边做起,形成节约为荣的社会风尚;农业、工业、建筑业、服务业都要大力采用节能技术、节能设备、节能产品,落实节能降耗措施,提高经济效益;适度进行资源开发,使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要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再生资源的开发利用率,促进可持续发展。
  8、推进科技进步,加快教育发展。
  坚持科教兴县不动摇,加快科技经济的一体化进程。加强生物资源开发、传统产业改造,绿色产业发展、龙头企业发展及重点项目的科技攻关,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提高经济增长中的科技含量。“十一五”期间,以实施科技兴县“366”工程为重点,突出重点发展领域,力求在抓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与推广、项目带动战略、民营企业发展、科技合作与交流、科技服务建设等方面实现突破。一是在中药现代化建设方面,突出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和中药产品开发,重点抓好玫瑰、附子、金银花、厚朴等地道品种的GAP基地建设和GMP生产线建设;二是加强科技示范与推广。农业上围绕“两叶一药”、畜牧业、蔬菜、优质粮油等优势产业,加大产品标准化建设和生态农业、设施农业的示范研究推广力度,力争做到应用一代、储备一代、研究引进一代;工业上通过技术创新,最大限度地提升烟草、造纸印刷、建材、现代生物制品加工和金属结构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抓好各类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园建设力度,建设一批科技示范龙头企业、科技示范村、户,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三是着力培育民营科技企业,力争在“十一五”期间建成3—5户民营科技企业。四是以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加强科技信息网络、科技成果推广体系、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科技基础条件等方面的建设,争取到2010年全县80%的乡镇与县联网,提高科技管理信息化水平、科学管理水平和科技服务水平。
  教育事业围绕“两基”复验和建设教育强县的总目标,进一步加大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寄宿制学校建设、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力度,加快优质示范校建设,着力构建现代教育体系,全面提高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一是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稳妥地推进学校布局调整,五年内有计划撤并初级中学6所,完全小学20所,使校均学生由242人提高到260人;学生寄宿生由30%增加到40%;到2010年全县实现普及学前教育和高中(职高)教育的目标。二是加强省、市级示范学校建设,每年创建市级示范化学校1所,到2010年创建省级示范化学校1所;三是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实行教师资格制度,鼓励教师学历进修,大力培养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全力推进课程改革,加强课本教研,开展教育科研。四是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支持民办教育的发展。加强职教中心和乡镇成技校建设,将新集、牟家坝成技校建成省级示范成技校,建成县级合格成技校4所。支持陕南航空职业技术学院、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建设,扶持龙岗中学等民办教育发展。
  9、加强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发展先进文化关系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和谐社会。“十一五”时期,加强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要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做好青少年活动中心的规划和建设,为青少年文化娱乐活动提供必要的文化设施和健康向上的精神食粮。巩固和拓展文化阵地,加强文化队伍建设,加快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整理,鼓励文艺创作多出精品。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快文化产业资源整合,积极培育和发展文化产业,使文化产业成为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提高全民健康素质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内容。要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努力提高城乡居民医疗服务水平。加强以基层卫生院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深化医疗服务体系改革,健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建立完善的满足城乡群众健康要求的医疗服务体系,使群众享有质量比较优良、费用比较低廉的基本医疗服务。
  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加强计划生育服务体系建设。继续实行人口低生育政策,提高出生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结构。加强县、乡计划生育服务机构建设,提高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水平。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持政策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加强城乡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县总人口控制在56.4万人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下,力争达到国家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县的标准。
  以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为重点,积极发展体育事业。继续推进全民健身计划,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经常性有组织的举办一些喜闻乐见的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体育竞技项目,让全民共同重视和参与,提高全民的身体健康水平。
  加快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实施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促进边远山区农村增加收视频道,提高收视质量和覆盖率。
  重视人口老龄化问题,做好为老年人服务的各项工作,建立老年人优待制度。加快建设农村敬老院,完善“五保”老人供养政策。
  进一步强化档案工作,搞好档案的保管、开发和利用,加强信息化建设,实施档案信息化建设项目,提高档案服务水平,更好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做好妇女儿童工作。维护和保障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消除性别歧视,保护女婴,关爱女孩,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等违法犯罪活动。
  10、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要把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做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着力点,积极扶持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和社区服务业,拓展就业空间,促进城乡劳动力充分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和创业能力。完善就业困难群体的救助制度,解决好大中专毕业生和困难群体的就业难问题。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政府促进就业的公共服务职能,切实在市场信息、能力培训、就业渠道、服务手段以及劳动者权益保护等各方面,采取实质性措施指导就业。充分发挥市场引导就业的作用,积极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引导和促进多种形式就业。要完善企业裁员机制,国有企业改革要尽可能通过多种途径安置好富余人员,避免把富余人员集中推向社会。要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加快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起有利于低收入人群参加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制度。城镇、集体、外商投资、私营等各类企业及其职工全部纳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范围;用三年左右时间有步骤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努力提高医疗保险的覆盖面。逐步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农村新型医疗合作制度,突出大病统筹的指导思想,帮助农民抵御因患大病而致贫的风险。建立规范的企业职工工伤保险制度,建立工伤保险与事故预防、职业康复相结合的机制。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扶持力度。
  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预期目标,逐步向全面小康社会迈进,是今后五年的重要任务。要建立健全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工资支付制度、最低工资制度和最低工资标准调整机制,逐步提高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待遇;完善企业收入分配制度,建立激励机制,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采取有效措施,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改善城乡居民住行条件、生活环境,提高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创造条件。

六、政策和保障措施

  1、深化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要促进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深化改革,着力解决影响新体制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难题,以改革促发展,为经济社会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和强大动力,在一些重点领域和环节务求取得实质性进展和突破。
  一是要加快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政府职能转变是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也是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点。要科学地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职能范围,加快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以及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使政府职能真正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把财力物力等公共资源更多地向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倾斜,把制定公共政策,完善公共服务,强化市场规则,维护社会公平,保障公共安全作为政府职责的主要内容。基本确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要健全科学民主的决策机制,完善重大决策的规则和程序,使决策真正建立在科学、民主的基础上。
  二是继续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以产权置换为核心,以资金为纽带、以民营化为目标、以职工安置为重点,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国有企业改革任务。要进一步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决策、规范运行、有效制衡的企业新机制,基本完成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经营形式,建立有效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科学的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做好困难企业关闭、资产处置和职工安置工作。
  三是稳步推进财税、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改革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逐步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完整性和约束力。按照国家税制政策和赋予地方的税政管理权限,稳步推进税收制度改革。改革投资体制,提高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真正使非公有制经济进入传统垄断领域,推进公平竞争。减少政府项目审批权,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范围和行为,健全政府投资监管制度。建立政府投资责任追究制,从根本上改变投资决策失误无人负责的状况。逐步建立起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
  四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探索促进土地流转,保障农民权益,严格保护耕地的土地制度改革,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要使农民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中享受平等的待遇,包括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户籍管理制度,就业与转移流动制度,社会保障制度,科技、教育、文化、卫生服务制度等。
  五是大力发展各类要素市场,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发展和完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促进商品和各种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充分竞争,发展独立公正、规范运作的专业化市场中介服务机构,按市场化原则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自律性组织,大力发展要素市场,重点培育劳动力、资本、人才、物流、信息、技术、土地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大力创新流通方式,规范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完善产权交易规则。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按照完善法规、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体系。
  六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统筹经济发展,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问题的高度,继续深化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社保覆盖面。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帮扶力度,帮助特困家庭解决子女上学、就业、住房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2、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建设进程。
  县域经济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化过程,是从城乡二元结构向现代经济结构转换的过程。推动农村工业化是我县强县之本,“十一五”期间,首先要立足现已形成的工业体系,通过高技术平台的带动作用,加快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推动产业、产品结构升级。其次要结合企业改制,通过兼并、重组、联营、转产、出租等形式盘活现有工业存量,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作用强,优势明显,市场前景广阔的优势产业,壮大县域工业实力。第三要依托资源优势,结合农业结构调整,扶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快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向最终产品的延伸,拉长产业链,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第四要优化资源配置,择优扶强,对重点支柱企业要加大政策、资金、资源、人才等方面的支持和帮扶力度,鼓励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扩大生产规模,拓展市场,不断增强竞争能力;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内国际分工,实现区域优势互补,进一步做大做强。第五,对新建的工业企业,要在土地征用、信贷、水、电、通讯保障等关键环节给予政策倾斜,促使其尽快投产运营,形成新的产能。第六,对中省驻县企业要继续予以关心和扶持,协助它们解决生产和生活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促进其发展,以带动县域经济的发展。
  城市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是经济要素的集散地和投资与消费的重要发生地,也是聚集二三产业,吸纳劳动力,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在城镇化战略的实施中,要把小城镇建设放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地位来认识,要解放思想、摆脱以行政区划布局城镇的思维倾向,以市场为导向,统筹规划、科学布局,依托资源优势、拢合资金,加快一批重点集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健全社会事业服务体系。要消除城乡分治的政策性、体制性障碍,特别是在户籍制度、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子女上学、就业等方面造就一个与市民等同的公平环境,逐步实行城乡户籍一元化管理,形成农村人口自愿、平稳、有序进入城镇的有效机制,增加城镇的常住人口规模,带动消费,促进城镇规模的扩大。鼓励有资金、有技能的外来人员及农民进城镇投资创业,参与城镇化建设。要积极化解城镇建设资金严重不足而投资单一的矛盾,加大城镇建设和产业化项目的争取力度,力争有更多的城镇建设项目挤进中、省、市规划盘子,得到国家资金的支持。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利用招投标、公开拍卖、资产置换等多种形式,探索和建立市场化的小城镇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经营管理机制,广泛吸引民间和外商投资,增强投资力度。抓住国家统筹城乡发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的良机,搞好银企合作,充分发挥金融信贷在推进城镇建设中的作用。逐步建立多渠道的小城镇投资体系,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项目运营企业化、设施利用商品化的格局,推动城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
  3、加大融资力度,促进重大项目建设。
  重点项目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着力点,也是我县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对接点。经济欠发达的现状与不合理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我县目前乃至未来一段时期的经济增长,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依赖于投资拉动,重点项目建设对经济的支撑和拉动至关重要。“十一五”期间,要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亿元,其中重大建设项目建设要完成投资14亿元以上。为了保证重点项目建设顺利进行,破解资金瓶颈制约的头等大事,第一要抓住国家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投资向西部地区倾斜,陕西省建立陕南现代中药业基地和汉中市一江两岸建设的战略机遇,开拓性地开展工作,克难攻坚、百折不挠。广泛动用一切人缘、地缘关系,积极跑市、跑省、跑部,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的最大支持。第二狠抓招商引资,依托区位和资源优势,加大对项目的包装、推介和宣传力度,突出项目的投资效益评估、收益期限分析预测和配套政策、保障措施等最为引人关注的问题。充分发挥“利益驱动”在招商引资中的特效作用,提高外商对项目的认知度和参与度;继续加大投资环境的治理力度,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提供便捷的交通、通讯、供水、供电等硬件保障和高效、优质、简捷的全程服务;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县上下引资的积极性;建立“一事一议、限期办结”的招商引资议事决策和检查督办机构,加强对招商引资工作的直接领导。努力营造招商引资的“洼地效应”,吸引外资入境。第三,广泛开展银企项目合作,政府要积极帮助金融信贷机构,加深对企业和项目的了解,采取多种形式搭建银企合作平台,寻找互惠互利的方式,促成银企合作。将定期举办银企合作会作为转变政府职能的重要标志,列入议事日程。鼓励金融机构采取产权、经营权、收益权质押、抵押和保证、担保等灵活多样的信贷形式,积极支持重大项目建设;从加强法制的角度出发,进一步完善信贷诚信体系建设,帮助金融机构防范和化解信贷风险。第四,积极探索利率市场化的新途径,研究制定优惠的投资、融资政策,吸引各种社会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
  在项目管理上,继续强化重点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县级领导包抓责任制、项目法人制、招投标制和工程监理制。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工程质量。加大项目前期工作的力度和投入,搞好项目论证、筛选、储备、立项、可研和评估工作,为争取资金奠定坚实的基础。
  4、启动消费市场,促进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要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作为扩大就业、优化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效益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创造有利于服务业加快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使服务业的比重不断上升,服务质量明显改善。要调整、优化服务业结构,提高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十一五”期间,要努力创造扩大消费的条件:扩大就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消费总需求;缩小收入差距,扩大中、低收入者的消费需求;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善居民的消费预期,增加即期消费;加快市场建设步伐,积极引导消费预期和结构升级,鼓励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增加消费,活跃市场;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不断培育新的消费市场,拓展新的消费空间。加快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仓储式卖场、代理配送、电子商务、多式联运等现代物流业,推进商业物流发展的市场化、专业化、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旅游、房地产、文化、教育、体育、医疗、保险、金融、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行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网络结构,拓展多媒体信息服务,促进现代信息服务业的发展;加快发展咨询、法律、资产评估、产权交易、家政服务、劳务输出等各类中介服务市场。不断优化三产结构,扩张总量。
  5、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完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法治环境,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指导和协调,增强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确立非公有制经济平等的市场主体地位,根治和消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无形障碍和隐患,坚决查处吃、拿、卡、要等不法行为,维护非公有制企业和职工的合法权益、保护合法私有财产。拓宽非公有制经济的融资渠道,大力支持非公企业规范改制上市,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发展。支持非公经济设立商业性或互助性信用担保机构,加快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加大对非公经济的财税、金融支持,着力解决好登记注册、经营范围核定、信贷、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为非公有制企业营造一个平等竞争的政策、金融、服务和舆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鼓励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未禁止的所有竞争和对外开放领域。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公用事业和垄断行业等领域。培育一批有规模、上档次、效益好的优秀民营企业,构建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体系。
  6、加强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确保国民经济健康发展。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干部群众,弘扬正气,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积极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不断提高全民思想道德觉悟,为推进改革和经济建设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做好民族、宗教、侨务工作,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在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全面推进法制建设,坚持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原则。深化司法改革,强化司法监督,维护司法公正。认真实施“五五”普法,继续开展普法教育,增强全体公民学法、知法、守法、用法的自觉性,把法治观念贯穿于整个经济社会活动的始终,提高公民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正当合法权益的意识。加快基层司法所、派出所和法庭建设,创造良好的办公环境;加强司法队伍建设,维护司法公证和法律尊严。规范政府行为,强化依法行政。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安定的社会环境。
  搞好政治文明建设,加大反腐败力度,从体制上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增强服务意识、公仆意识,加强执政能力建设,建立必要的权力约束和重大决策失误责任追究机制。搞好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健全公开推举、任人唯贤、能上能下的干部任用选拔机制。努力推行阳光政务,加快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程。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树立廉洁、高效、勤政、务实的行政形象。
  7、创新机制,保障规划实施。
  实施规划,是政府运用宏观调控手段,通过安排重大建设项目来调整产业布局,不断加强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有效配置资源、履行公共职责的过程。预期目标能否实现,不仅要求“规划”本身具有较高的前瞻性、较强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更重要的在于有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运行保障程序来推动“规划”的实施。因此,在实施规划的过程中,一是政府要加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的力度。通过扩大市场准入、深化垄断行业及投资体制的改革、发展循环经济、建立节约型社会来加速产业升级;加强宏观经济形势、经济运行态势研究,及时解决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促进经济发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完善经济体制,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使政府真正成为促进市场发育的推动者,良好经济环境的创造者,人民利益的维护者。二是要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修编城镇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实行严格的土地政策,把握好城镇发展和土地的合理利用,要建立和完善城镇土地储备制度,政府要规范土地市场,垄断土地一级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制度,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和改善土地市场的宏观管理。三是要打破常规、转变工作方式、开阔思路,创新实施机制。在落实完成产业规划,重大项目建设,财政收入,经济总量和社会事业管理等具体目标时,要进一步完善和强化目标责任管理制度,做到政府、部门(行业)、企业职责明析,定位准确,不越位、缺位、错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四是要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规划经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后任何单位和个人无权随意改动,确需修订的,必须按程序报县人民代表大会批准,然后对外发布执行。建立和健全必要的量化考评机制、监督约束机制和激励奖惩机制,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经济几起几落,历经坎坷。广大干部群众感受过经济跃上巅峰时的荣耀,也饱尝了经济落入低谷时的艰辛。反思五十年以来的成败得失,不难从中悟出:“兴于实干,衰于空谈”的道理。我们感慨时光匆匆,岁月蹉跎,应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大好时机,不断增强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以加快发展和振兴经济为第一要务。
创业百战艰辛多,而今迈步从头越。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认真践行“三个代表”;以科学的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紧抓西部大开发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机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同舟共济,真抓实干,搏击进取,锐意创新。努力构建和谐社会,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协调发展,为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附:1、南郑县“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规划
    2、南郑县“十一五”重大建设项目规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