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热门搜索 : 成品油  光伏  项目 

略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略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量:5,114 发表时间:2008-07-31 13:04

序  言

  新世纪的头五年,是我县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克难奋进、加快发展、取得辉煌成就的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群众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改善的五年。全县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大力实施“二五四三”方略,开拓创新,真抓实干,提前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主要预期目标,开创了我县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新局面。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17.97亿元,是“九五”末的2.05倍,年均增长9.7%,高出“十五”计划1.7个百分点,比“九五”期间平均增速提高0.8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收入5959万元,比2000年增长41%,年均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98亿元,是“九五”末的4.28倍,年均增长3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3亿元,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668元和6322元,分别比“九五”末增长39.2%和46.1%,年均分别增长6.8%和7.9%。农村经济稳步发展,结构调整持续推进,天麻种植首家通过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材GAP检查认证,新阶段扶贫开发成效显著,累计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62个,实施扶贫移民1060户、4650人,解决了1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6000人实现脱贫。工业总量持续扩张,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企业改革攻坚取得重大突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2.12亿元,是“九五”末的2.2倍。投资规模逐年加大,项目建设成绩斐然,五年累计实施重点项目78个,完成投资16.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1倍。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了勉略二级公路和一批县乡道路及大中桥梁,“兴”字型公路网络骨架基本形成,略钢、略电技改等产业化项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开放开发不断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明显,累计引进项目63个,引进到位资金3.94亿元。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广播电视、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成效,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
  在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素质性、结构性的矛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增长速度、质量和效益不够协调,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城乡反差仍然较大,二元结构特征明显,“三农”问题破解困难;基础设施欠帐较大,“瓶颈”制约尚未消除,发展基础相对薄弱;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科教文卫投入不足,各类人才仍然缺乏;环境压力日益沉重,资源和市场约束逐步加剧,城镇化水平仍然偏低等。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加快建设陕南经济强县、构建略阳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企业改革攻坚以及缩小城乡差别等方面的困难压力,也面临着诸多好的发展机遇,只要我们趋利避害,乘势而上,就一定能够夺取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胜利。一是全国经济正处于新一轮增长的上升期,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纵深推进,我县地处三省交界、连接东西的区位优势和较强的自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将吸引更多的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注入,有利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二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为我县破解“三农”问题、繁荣农村经济、缩小城乡差别、实现协调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和投资保障;三是省委、省政府提出了“十一五”期间促进陕南突破发展的总体思路,并将制定开发规划,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突破发展,我县将继续得到中省项目资金支持,有利于推进项目带动战略实施步伐;四是我县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期间形成的综合实力和机制创新成果,为“十一五”继续加快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五是县域内丰富的矿产、生物、水能资源以及由此形成的特色产业,通过加快潜力挖掘和深度开发,我县有望成为全市乃至全省经济增长的热点地区;六是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民心思进、团结稳定,为“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建设陕南经济强县和略阳小康社会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编制和实施好“十一五”规划,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根据县情实际和发展环境分析,特编制本规划。

第一篇 发展目标

第一章 指导思想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建设陕南经济强县、构建和谐略阳为目标,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二五四三”方略,创新发展理念,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工业经济发展、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改善、环境保障和执政能力建设五大突破,确保又快又好发展。

第二章 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社会事业进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力度,促进城市与农村、工业与农业、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
  切实加快发展,增强经济社会综合实力。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观念,把加快发展做为解决收入低、就业难、财力紧张等问题和消除贫困、缩小差距的重要手段,紧紧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发展好、保护好、引导好,千方百计加快发展步伐。
  加快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减少污染放在突出位置,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加快矿产、生物、旅游资源深度开发,延长产业链条,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施重点突破,大力培育特色支柱产业。加快略钢、略电等重大技改项目实施步伐,壮大钢铁、电力工业规模,围绕骨干企业,做活配套产业,形成突出支柱、主辅互补的工业格局。加快发展中药材和生态旅游等优势产业,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开拓市场,促进增产增收和经济发展。
  坚持改革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创新机制,努力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和竞争环境。继续实施开放开发和项目带动战略,加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招商引资,拉动经济增长。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认真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积极培养和造就一批经济、科技和企业管理人才,优化人才结构,完善用人机制,壮大人才队伍,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以满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

第三章 发展目标

  “十一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分为两个阶段,前两年加快调整、奠定基础、稳定发展,后三年提升能力、重点突破、加快发展。到“十一五”末,全县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全面完成建设略阳小康社会“三阶段”规划第二阶段战略目标,使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在陕南县区中继续位居前列并不断提升。主要预期目标是: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十一五”末达到33.5亿元,人均突破1.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到“十一五”末突破亿元大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投资71.5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到“十一五”末达到5.85亿元。
  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增长方式得到明显转变。到“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之比调整到9 : 58 : 33,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明显降低,循环经济逐步发展。
  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增长6%和5%,到“十一五”末分别达到8460元和2130元。城乡人居环境和出行条件进一步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差距逐步缩小。
  公共服务进一步完善,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全县城镇化进程加快,到“十一五”末全县城镇人口达到7.2万人以上,城镇化水平提高到36%以上。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小学、初中入学率均达到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0%,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面达到8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健全,每年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资源节约得到加强,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县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十五”末水平,“三废”综合利用率逐步提高,生态建设进一步加强,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1平方公里,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第二篇  产业发展

第四章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

  坚持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以扩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培育支柱产业和名牌产品为切入点,加快结构调整,加强技术创新,大力构建冶金矿产、电力能源、建材化工、食品医药四大工业体系。到“十一五”末,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53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6%以上,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亿元,年均增长16.8%。
  冶金矿产。依托资源优势,抓好矿产资源开发和产业布局调整,优化组织结构和产品结构,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加快实施略钢“百万吨”钢技改工程,“十一五”期间形成年产铁100万吨、钢120万吨、材60万吨的生产规模;稳定提高铁矿采选规模和质量,实施略阳钢铁有限公司、汉中嘉陵矿业公司、诚信矿业公司等企业采选扩建工程,形成120万吨铁精粉生产能力;加大黄金资源探矿增储,实施黄金地质勘查项目10个,力争预获黄金地质储量20吨;加快多金属矿产开采,建成日处理1500吨镍矿选厂及配套矿山,形成年采选镍矿45万吨的生产能力;建成金远锌业公司铁矿和硫铁矿生产线扩建项目,提高铁、锌、铅精粉以及球团矿、合金锌粉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矿业经济综合效益。
  电力能源。加快建设大唐略阳发电厂33万千瓦机组改扩建项目一期工程,力争2007年建成投产,并启动建设第二期33万千瓦机组,远景规划再建设1台33万千瓦发电机组,使其生产总规模达到100万千瓦,成为陕南最大的火力发电厂。
  建材化工。尽快完成象山水泥公司技改项目,形成年产水泥25万吨的生产能力;实施龙达铸石公司耐磨铸钢铸件扩产项目,形成年产铸石托辊2万根、铸石板4000吨的生产能力;完成嘉会化工建材公司石棉瓦扩产,形成年产石棉瓦90万张的生产能力;加快发展化工工业,建设陕西邦田化工公司矿山开发及硫酸生产线改造和化肥扩产项目,形成年产磷肥12万吨、颗粒肥8万吨、复合肥5万吨、硫酸4万吨的生产能力,使其成为硫磷齐全、采选配套、矿肥结合、矿化一体的综合化工企业;实施新兴洲工贸公司化肥扩产、嘉会化工建材公司硫酸铝扩产,形成年产过磷酸钙15万吨、硫酸铝5000吨的生产能力,积极开拓市场,逐步提高市场占有率。
  食品医药。加快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建设和猪苓、杜仲、黄精GAP认证,积极寻求与国内外大中型制药企业合作,加大中药材深度开发和市场开拓力度,促进资源变现,增加农民收入。以绿洲食品饮料公司为龙头,积极发展食品加工业,打造“明冠”品牌,增强竞争能力。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产业体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大对落后技术、工艺和产品的淘汰力度,大力发展节能、节水等节约资源的高效产业,实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发展。在钢铁、化工等行业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减少废物的产生。加快推进工业“三废”的回收利用,加大产业、产品结构调整力度,逐步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和谐,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五章 全面发展农村经济,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继续实施“农业稳县”战略,按照“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中药材主导产业和区域性骨干项目为支撑,继续加大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大扶贫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着力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产业化经营水平,加快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到“十一五”末,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5.8亿元,年均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130元,年均增长5%,基本完成扶贫开发任务,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率达到90%以上。
  大力发展绿色农业。加强粮食安全保障工作,粮食总产稳定在4.5万吨以上,油料总产稳定在1700吨左右。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和无公害、有机农产品,积极推广规范化栽培、标准化生产,力争在“十一五”期间有1至2个农产品获得国家A级绿色食品认证。按照“突出特色抓品牌、壮大支柱增效益”和“一个主导产业、五大骨干项目”的结构调整思路,重点抓好杜仲、天麻、猪苓、黄精等GAP基地建设,推广规范化栽培,建成2至3个国家GAP药源基地,加强与大中型药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加强产品研发,力促中药基地大县向中药产业大县加快转变。以生猪、略阳乌鸡养殖为重点,加快畜牧产业发展。加强动物防疫、植物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提高对动植物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能力,有效控制重大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流行。到“十一五”末,主导产业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40%以上。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的思路,在抓好基地建设的同时,扶持培育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中药材加工、乌鸡开发等农产品加工企业,积极构建“企业+基地+农户”的现代农业发展模式,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农业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等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到“十一五”末,力争发展省级龙头企业1户、市级龙头企业2户,全县农户加入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达到10%以上。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农产品技术创新和推广体系,搞好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和农技推广服务,实现农业与市场的有效对接。
  稳步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坚持“三捆绑、四结合、五到村”的扶贫工作机制,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机遇,以扶贫重点村建设为重点,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面完成125个重点贫困村建设任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1600元,人均有粮稳定在350公斤,贫困村基本实现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五通”。加大扶贫移民力度,加快移民搬迁步伐,实施以工代赈易地扶贫搬迁1250户、5000人。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广电等社会事业的倾斜和扶持力度,突出抓好农民劳务技能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一名劳动者都熟练掌握1-2项实用技能,提高贫困人口素质。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做大劳务输出产业,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高起点做好村庄建设规划,加快以农田水利、农村能源、乡村道路、农村人饮、农电改造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设施建设。加快长治七期工程和丹江口水库水源区略阳县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建设,争取开工建设黑河流域水电梯级开发工程,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1平方公里,新建基本农田1万亩,实施土地复垦、整理项目28个。继续实施农村人饮工程,建成人饮安全工程175处,解决3.31万人的饮水困难和水质不达标问题。加大农村道路建设力度,新建通村沥青、水泥公路100条500公里,新修村级道路20条194公里,实现村村通公路目标。加快农村能源建设,积极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新建高效沼气池300个。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工程为重点,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质量。
  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开展科普教育,深入开展创建文明村和“五好”家庭活动,引导村民树立健康文明的生活风尚。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认真落实《村民委员会自治法》,完善村民自治和民主选举制度,保障农民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继续搞好村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第六章 大力发展服务业,不断提升质量效益

  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按照“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的方向,以促进生产、优化结构、满足需求、增加就业、提升产业竞争力为目标,培育壮大旅游、物流、信息及中介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把略阳打造成毗邻地区投资和消费的热点地区。“十一五”末,全县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占全县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
  旅游业。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加快旅游产业开发。按照全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总体要求,进一步配套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创新经营管理机制,倾力打造嘉陵江暨八渡河流域生态特色旅游带,不断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到“十一五”末,全县旅游人次突破50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亿元以上,使旅游业成为略阳的后发优势产业之一。
  物流业。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效畅通的物流服务体系,积极鼓励和支持大中型工商企业剥离物流业务,建立规模较大、网络健全、服务范围较广、市场竞争力较强的跨地区优势专业物流企业1至2户,提高物流业的社会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加大市场体系建设力度,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商贸流通业。抓住国家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机遇,鼓励城市流通企业经营网络向农村延伸,建立健全农村流通网络,构筑布局合理、服务全面、竞争有序的商业服务网点,形成良好的流通秩序。加快建立中药材、蔬菜、水果等专业市场和配套仓储运输设施,培育和发展物流市场。
  信息及中介服务业。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信息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发展网络通信、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网上购物、家庭娱乐等方面的信息服务,完善全县电子政务信息网络体系,加快“数字略阳”信息工程建设,开放政府信息资源,培育公益性信息服务,改善社会公共服务。到“十一五”末,基本建成覆盖全县的高速信息传输网络,全县电话普及率达到37%,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万户,互联网上网帐户达到1万户。大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职介、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规范中介市场,提高服务水平。
  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相关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拓宽融资渠道,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和企业权益,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按照总量扩张与质量提高并举的方针,引导和促进非公有制经济从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方向发展,鼓励非公有制企业通过并购和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造,扩大生产规模,争创名牌产品,提升质量效益。

第三篇 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 加快公路交通建设,完善“兴”字型公路网络

  “十一五”期间,以通乡油路建设、通村公路改造及桥涵配套为重点,完善路网布局,延伸通达深度,提高通行能力,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全面完成略观路、略乐路、中五路、郭青路、徐西路等5条174公里县乡道路改造升等和油路铺设,建成徐家坪、白水江、马蹄湾、青白石等4座嘉陵江大桥以及大黄院白河大桥共861延米。到“十一五”末,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到1745公里,等级公路达到738公里,较“十五”末分别新增125公里和190公里。积极争取并开工建设316国道十堰至天水高速公路从略阳出境和省道309线县城过境段改建工程,进一步改善城乡交通条件。
  按照方便群众、合理布局、市场运作、规范管理的原则,抓好乡镇客运站设施和线路建设,积极培育农村客运市场。到“十一五”末,建成徐家坪、两河口、乐素河3个客运站和98个招呼站,全县6条县道和15条乡道全部建成班线客运线路,乡镇通班车率达到100%。

第八章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镇整体功能

  以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配套、交通便捷、环境优良的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快城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城市综合功能和带动作用。加快城乡电网改造,进一步提高供电能力和用电质量,城镇供电可靠率达到99.6%以上。全面建成县城供水、集中供气工程,县城日供水能力达到2万吨。以水污染防治为重点,继续推进八渡河流域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搞好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和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场,积极争取县城污水处理厂国债项目,实现县城生活垃圾、污水集中无害化处理。逐步打通沿江、沿河通道,建成八渡河水上景观工程,突出山水辉映的山城特色。加快县城西街、菜籽坝、南山等无设防段的河堤建设,提高县城整体防洪能力。建成水灵路、火车站广场以及三河口等3处停车场,力争开工建设菜籽坝广场,使市政设施更加完善。新建改造菜籽坝、何家坟、老人委等片区居住小区,改善县城拥挤状况和人居环境。按照县城总体规划,加大对接官亭镇、横现河镇的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县城建成区逐步向接官亭、横现河拓展。加强市政管理和城区环境治理,搞好城区绿化、亮化、美化、净化,突出地方特色,提升城市品味,积极创建国家级卫生县城,推进撤县建市步伐。到“十一五”末,县城建成区由现在的3.15平方公里增加到3.62平方公里,城镇人口由6.27万人增至7.2万人,城镇化水平由31.1%提高到36%以上,城镇绿地率由3.4%提高到5.2%。
  按照“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定位准确、突出特色”的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不断完善小城镇供水、排水、道路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加强交通、通信网络建设,完善城镇功能,促进人口和生产要素向小城镇集聚,增强城镇综合经济实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到“十一五”末,建成以县城为中心、以309省道和宝成铁路为轴线的串珠式城镇群,在城镇轴带上建成2至3个特色突出、功能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小城镇。
  加大社会综合治理和市场秩序整治力度,进一步优化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人文社会环境,着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坚定不移地实施“开放活县”战略,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大引资力度,规范招商行为,着力构建政府引导促进、企业主动出击、中介机构牵线搭桥的招商引资格局。“十一五”期间,力争每年引进资金6000万元以上。

第四篇 社会事业发展

第九章 推进科教兴县战略,奠定发展智力支撑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严格落实政府对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责任,巩固提高“两基”成果,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合理布局教学网点,加大县一中和县职业高中建设力度,建成基础设施完善、师资队伍过硬的省级重点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创建省级示范中小学8所、市级示范中小学10所、县级重点小学10所。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创建省级示范幼儿园1所。切实抓好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十一五”期间创建省级示范农技校1所、市级示范农技校10所,积极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农村劳动力加快转移。认真开展“教育强乡镇”创建活动,争取创建省级“教育强乡镇”2个,市级“教育强乡镇”5个。加强寄宿制学校建设,建成一批学生宿舍、食堂,切实改善教学条件,方便学生就学。加快中小学实验室和教育信息化建设,基本普及实验教学,建成县级教育信息资源中心和网络教室及网络备课中心。
  加快科技事业发展。高度重视科技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快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十一五”期间,全县开发新产品10个,创名牌产品2至3个,创建市级科技示范企业3至4户。加强科技人才引进,大力培养一批科技实用人才,鼓励他们创办科技型企业,加快中药材、化工及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开发,不断提高科技与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大力推广应用科技信息技术,加快科技信息化建设步伐。

第十章 全面发展文化、体育、卫生、广电事业

  积极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加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改建文化馆、剧场,新建综合体育馆,维修灵岩寺栈道和紫云宫。整合文化资源,培育文化产业。积极创造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艺术产品,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全面普及全民健身活动,积极组织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逐步建立青少年体育人才选拔训练体系、全民健身体系、社会体育指导体系、国民体质监测体系,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优化配置卫生资源。加快县急救指挥中心、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楼和乡镇卫生院建设,改善城乡医疗卫生条件,“十一五”末农村卫生组织覆盖率达到100%。建立以新型合作医疗为主的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覆盖人口达到85%以上。逐步建立完备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疾病防控体系、卫生执法监督和医疗救治三大体系,保障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改革办医体制和管理体制,提高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加快县乡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建设,努力提高人口素质,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
  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事业。加快建设广电网络,实施“村村通”工程,新建广电光缆线路150公里,实现广电网络覆盖16个乡镇,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万户以上,,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7%和98%以上。加快数字电视推广,到2010年,全面完成城区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整体过渡。
  加快档案事业发展。以档案法制建设、基础建设为重点,“十一五”期间基本建成以数学化档案馆为主、机关单位档案数据库为辅的档案信息化网络体系,不断提高档案事业管理水平。

第十一章 努力扩大劳动就业,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高度重视劳动就业工作。扶持发展商业、餐饮、社区服务、旅游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使每年新增就业岗位不少于1000个。进一步拓宽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千方百计提高城镇中低收入家庭收入水平。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和劳动力市场培育,认真落实国家就业和再就业相关政策,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依法维护进城务工人员的权益,建立健全有利于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多渠道就业。“十一五”期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做大做强劳务输出产业,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调节、专业化培训、企业化运作、一体化服务的劳务输出新机制,“十一五”期间,全县劳务输出每年新增1800人。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居民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加强和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立和完善对低收入者的救助制度,逐步将进城就业农民工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加快建立和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对弱势群体扶持力度,帮助特困家庭解决住房、子女就学、医疗等方面的问题,完善和规范社保基金征缴、管理、监控和调节机制,尽快实现社会保险信息化、网络化管理。积极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等社会保障事业,构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安全网”,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第五篇 资源环境保护

第十二章 加大资源保护力度,促进可持续发展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切实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业用地指标,加快土地整理、复垦,适度开发宜农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保持耕地占补平衡。以集约高效为目标,积极探索创新,合理规划布局矿产开发,禁止在国家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水资源保护区、县级以上风景名胜区、重点文物及化石等保护区开采各种矿石;对有害成分高的矿种以及加工水平低、容易造成资源浪费和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大的矿种限制开采,确保矿产资源有序开发利用。坚持抓好矿产开发秩序整顿维护,坚决杜绝滥采乱挖、采富弃贫等浪费资源行为。大力发展节能、节水、节地和资源综合利用率高的循环经济,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十三章 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优化城乡环境质量

  加快生态示范县进程,抓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长治工程、城区绿化工程、八渡河水源保护区生态保护等生态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完成退耕还林24万亩,天然林保护工程32万亩,封山育林1.8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81平方公里。加大环境保护力度,通过工业污染治理、控制以及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等措施,主要污染物实现总量控制、达标排放,县城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的天数全年达到300天以上,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农村达到90%以上,城乡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基本遏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可持续发展。

第六篇 规划实施

第十四章 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体制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继续推进和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县属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实现国有资本有序退出。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稳步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体制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各项改革,加快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乡镇卫生院和计生服务体制改革、农村金融和土地管理制度。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政府职能,不断提高政府执政能力和水平。深化目标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县乡财税体制,严格控制新增债务,逐步化解县乡债务。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的新型投资体制,减少审批环节,提高工作效率。

第十五章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行职能。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的作用,做好民族、宗教、对台、侨务工作。加强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健全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坚持实行政务、厂务、村务、校务公开,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全面推进法制建设,以法制宣传教育为基础,以公正执法为关键,以完善法律服务体系为保障,推动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步入法制化轨道。进一步健全法治监督机制,保证机关的高效运转和公正廉洁,全面推进依法治县的进程,提高全社会法制化管理水平。加强政权、政法基础设施建设,完成公安技侦大楼、法院审判庭办公楼建设,建成4个基层法庭办公楼、18个乡镇司法所和6个派出所,改善执法条件。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坚决维护社会安定,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基础工作,着力建设“平安略阳”。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党员干部、教育人民群众,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思想政治工作,积极营造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抢抓机遇、加快发展的舆论氛围,不断凝聚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合力。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共铸诚信略阳。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深入开展文明城镇、文明社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和文明家庭创建活动。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做好“双拥”工作,巩固和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第十六章 加强财税金融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发展

  以增强财政实力为中心,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制,弥补政策性欠账,提高对发展提保障能力。“十一五”期间,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突破1亿元。财政支出年均增长10%左右。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立足略阳县情实际,鼓励、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制定相应资金导向机制和筹措计划,继续完善和发展银行中长期信贷市场,改革和扶持农村信用社发展,对重点产业、行业和企业给予扶持。

第十七章 加强组织领导,全面落实规划任务

  “十一五”规划是对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部署,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强规划实施。规划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将细化分解到各行业规划、专项规划中。各级各部门要在县委、政府的领导下,统一思想,务实创新,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的监督视察,同时广泛接受舆论监督,确保规划顺利实施。规划审定后,要建立目标考核制度,分年度严格考核,兑现奖惩,以确保“十一五”发展目标如期实现。要坚持项目带动,抢抓政策机遇,立足县情实际,筛选论证一批事关县域经济社会的重大项目,加大争跑力度,加快建设进度,促进规划目标顺利实现。
  “十一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实现突破发展的关键时期,对加快建设陕南经济强县和略阳小康社会具有决定性重要意义。让我们紧密地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十二届六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团结一致,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发图强,为顺利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