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热门搜索 : 成品油  光伏  项目 

留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留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量:4,733 发表时间:2008-07-31 13:03

(2006年3月2日留坝县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

  “十一五”时期(2006—2010年),是我县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努力建设和谐留坝的关键时期。为部署好这一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中共留坝县委关于制定留坝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制订本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时期发展的基础条件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得到了全面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5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46亿元,比2000年净增9590万元,年均增长10.4%,其中一、二、三产增加值分别达到7038万元、5617万元和1.1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5.9%、6.3%和16.2%。人均生产总值达到5418元,地方财政收入570万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9%。
  ——产业结构趋向合理。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35:28:37调整到2005年的29:23:48。药、菌、林、畜四大主导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生产结构逐步改善,实现了由单一的石材生产向特色农产品加工、矿产和水能资源开发等多元化方向发展;旅游强县战略基本实现了三年打基础的阶段目标,旅游景点开发规划、基础设施建设、产品宣传促销都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旅游带动三产的综合效益逐步显现。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82亿元,比“九五”期间增长9.8%。新建公路144公里,改建公路333公里,全县公路通车里程达到646公里,形成了以316国道、姜眉路、高桑路为主,乡村道路为辅的公路运输网络,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得到有效缓解。县城配套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面貌有了历史性变化,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电力、水利、邮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得到长足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5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250元,比“九五”末增长8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636元,年均增长6.8%,通电、通路、通电话的村分别达到100%、81.6%和93%。70%的农村人口用上了清洁饮用水,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小学、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7%和97%;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和基础设施不断加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进一步健全。电视、广播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6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81‰。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覆盖面逐年扩大,“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低保得到落实,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科技、文化、体育、土地、环保等各项社会事业蓬勃发展。
  ——社会和谐稳定。全县社会治安秩序稳定,人心安定,呈现出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十一五”时期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一五”期间,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许多良好机遇。首先,“十五”期间,我县开始了由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创业向二次创业的过渡转型,县域经济发展新框架已初步形成,各项工作步入了上升轨道,并且开局良好。其次,国家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继续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省上建设陕南绿色产业基地的战略部署,为我县争取更多的项目和资金支持提供了政策机遇。第三,随着交通、城建、水利、电力、通讯等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农业综合开发等生产性项目的顺利实施,全县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搭建了更为坚实的发展平台。第四,我县丰富的生物资源、优越的生态环境为县域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以西洋参为主的中药材和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为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发展县域特色经济创造了有利条件。第五,以张良庙—紫柏山景区道路建设、修建性详规等为主的基础工作的顺利实施和完成,为我县旅游大开发、大发展创造了条件,必将加快推动旅游强县战略的实施。第六,经过“十五”期间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一套符合留坝实际的经济发展思路和抓落实的有效措施,全县上下谋求发展的愿望迫切,认识统一,干劲充足,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思想基础。
  但是,“十一五”期间,我们仍将面临不少挑战:一是虽然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经济总量仍然偏小,规模效益难以体现;二是随着国家以及我省南水北调重大水利工程的陆续启动,特别是汉中市区饮用水源工程建设,我县面临水源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工业生产将严重受限;三是我县人才匮乏,特别是专业人才、实用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严重不足,制约着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思想观念的差距,改革开放的程度,发展中的软硬环境等方面都存在一些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对“十一五”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些挑战都是前进中的问题,在今后工作中应予正视和解决。
  因此,“十一五”期间,我们面临的形势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不利因素与有利因素同在,有利因素多于不利因素,我们要善于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抢抓机遇,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推动全县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发展。

三、“十一五”时期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加快发展、团结稳定两大主题,统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突出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两大目标,继续实施“药菌兴县、旅游强县”战略,培育壮大“药、菌、林、畜”四大主导产业,加快开发特色农产品、旅游、矿产、水能四大资源,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消除瓶颈制约,突破体制障碍,锐意创新,顽强拼搏,奋力实现经济和社会跨越式发展,积极构建富强、文明、和谐的新留坝。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依托资源优势,着力构建特色产业体系。绿色、生态既是留坝最具特色的自然禀赋,也是发展绿色种养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绿色旅游业的最大优势。立足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瞄准市场,充分挖掘生产潜力,进行合理布局,突出重点,培育和构建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体系,着力打造绿色品牌。
  2、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实现可持续发展。既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又要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通过加强保护为开发奠定基础,在开发中更好地实施保护,形成从资源优势到经济优势的转化和良性循环,为留坝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建立长期稳固的资源保障体系。
  3、坚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努力提高质量和效益。打破和改进传统发展模式和生产经营方式,把节约资源、降低能耗和提高科技含量放在突出位置,切实把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4、坚持优化发展环境,扩大对外开放。继续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规范有序的市场体系和信用体系,形成待遇公平、政策透明、办事高效的对外开放服务体系,努力营造投资者进得来、留得住、能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大横向、纵向经济联合,打破区域、行业、部门之间的界限,形成外引内联、优势互补、多区域分工协作的经济发展新格局。
  5、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协调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推进县域经济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切实保障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权利,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社会成员的创造活力。注重社会公平,鼓励支持薄弱环节,兼顾不同方面的利益,促进良性互动和区域协调发展。
  (三)预期目标
  按照县委提出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部署,“十一五”期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速度,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一五”末,全县年生产总值达到3.96亿元,年均增长10%,提前一年实现“三步走”第二步战略目标。地方财政收入在提高质量的前提下,自2007年起年均增长8%左右;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9.8亿元,年均增长12%。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显著提高。“十一五”末,三次产业结构预期达到20:30:50,产业结构趋于合理。突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逐步扩大二三产业在GDP中的份额。中药材生产、加工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旅游业所占比重达到20%。
  ——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各项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十一五”末,全县国有工商企业从一般性竞争领域全部退出,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到70%以上。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力争达到90%以上,财政、教育、科技等体制改革有新的突破。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十一五”末,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7714元,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收入达到2400元,年均增长8%。农村基本实现村村通路、通电话、通电视,80%的农村人口用上清洁饮用水,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生态环境建设进一步加强。“十一五”末,全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达到规划要求,森林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城镇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和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70%,城镇绿化率比2005年提高5个百分点。
  ——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十一五”期间,年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初中入学率达到99%;每万人拥有病床60张,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率提高到80%,有效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儿破伤风;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累计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
  通过努力,到“十一五”末,全县经济实力明显增强,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加强,公平、公正、公开、有序竞争的良好环境基本形成。

四、“十一五”时期发展的重点任务

  (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加快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深入推进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规划先行、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基础突破”的思路,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建设等为主要内容,高起点做好村庄、民宅建设规划和全县新农村建设整体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农村公共设施。加强乡镇规划,优化村镇布局,着力发展重点村镇,同时搞好重大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在试点示范的基础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努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水利、乡村道路、人畜饮水、通讯电力、教育医疗等公共设施建设,认真做好改灶、改厕、改圈和垃圾污水处理,切实解决农村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的问题,改善环境卫生,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面貌明显改善。进一步加快扶贫重点村建设步伐,继续推进移民搬迁,深入开展信贷扶贫、科技扶贫和社会扶贫工作。2006—2010年,启动建设扶贫重点村18个,完成1627户7000人的移民搬迁任务,使全县农村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2005年的25.5%下降到11%。围绕农业综合开发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山、水、田、林、路、园、堤”综合治理。“十一五”期间,全县完成小流域治理70平方公里,建设基本农田2500亩,新建人饮工程30处。
  做大做强药、菌、林、畜四大主导产业。中药材上,在留侯、玉皇庙、火烧店、桑园坝等乡镇突出抓好西洋参种植基地建设,并在各乡镇因地制宜发展其他市场前景看好的中药材品种。食用菌上,适度开发和利用资源,在搞好传统品种栽培的同时,积极引进和推广适销对路的新品种,大力发展代料栽培,努力提高单产和品质。林业上,结合天保工程建设和旅游开发,重点在国有林区和旅游景区搞好生态公益林建设;在集体林区,结合食用菌产业发展,引导农民培植菌用林;在荒山坡地,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结合退耕还林、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及小流域治理工程的实施,大力营造以核桃、板栗、银杏、杜仲等为主的经济林。畜牧产业上,根据县内各地气候、资源状况,合理安排养殖品种。在牧草资源丰富的中高山区,以发展牛、羊为主;在城区及集镇周围,以发展猪禽为主;在蜜源丰富的地区,大力发展中蜂养殖。在抓主导产业的同时,重视高山无公害蔬菜、林麝、大鲵、乌鸡、冷水鱼等特种养殖的探索和培育。
  加快四大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良种繁育体系,突出中药材、菌类、林果、畜禽以及粮油蔬菜等良种引进和繁育基地建设,不断提高种养业良种覆盖率;狠抓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县、乡、村三级农业科技服务网络,建立农技推广机构、龙头企业和乡土人才相结合的社会化科技服务新机制,大力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和实用技术培训,使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人均掌握3门以上实用技术,努力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和劳务输出质量,到“十一五”末,全县年输出劳务达到5000人次,劳务收入达到3000万元;加快农产品专业市场体系建设,围绕主导产业区域布局,着力构建城镇集贸市场和国省道路沿线农产品营销网络,加快绿色通道建设,不断拓宽流通领域;建立健全农产品信息网络体系,逐步向乡镇和种养大户延伸,积极搭建服务“三农”的信息平台。
  加快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大力扶持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经纪人协会以及农产品购销合作社等经济合作组织,切实做好产前、产中、产后配套服务,逐步建立“公司+协会+基地”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大力推行规范化、标准化生产经营,积极发展订单生产,搞好农产品无公害认证和商标注册工作。
  (二)突出特色资源开发,着力提升工业经济质量和效益
  依托农产品、矿产、水能等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功能的骨干企业,增强工业经济整体实力。到“十一五”末,力争建成1—2个年产值达千万元以上、利税百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
  围绕中药材、食用菌、蜂蜜、无公害蔬菜、干鲜果等特色农产品,培育壮大一批加工营销龙头企业,大力扶持好仕得、天德、天翔、恒达等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发展壮大香菇、木耳、土蜂蜜、银杏等食品加工企业,开发系列产品,提高附加值,做大做强以西洋参为主的农产品品牌,实现生产基地与龙头企业的良性互动,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
  继续做好矿产资源的普查和探矿工作,加大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速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积极扶持规模大、管理水平较好的矿山企业,提高机械化开采程度,引导和鼓励企业就地加工,加快开发复合材、异型材等新产品,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抓住国家鼓励和扶持小水电开发的政策机遇,抓紧做好西沟河、西河、上南河、太白河水能开发,加快上南河、桑园水电站建设进度,力争尽快建成投入运营。到“十一五”末,全县小水电装机达2.1万千瓦,年发电量9000万度。
  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环境,认真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切实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资料、产品运输、销售及资金等方面的困难,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严禁“三乱”行为,促进企业健康发展。
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通过拍卖、兼并、股份制改造、破产等多种形式实现国有企业产权置换,妥善安置职工,加速国有资产从一般性竞争领域退出,积极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拓宽发展领域,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不断壮大规模,逐步形成以非公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新格局。
  (三)加快旅游资源开发,带动第三产业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开发模式,以张良庙—紫柏山风景名胜区开发为龙头,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挖掘文化内涵,培育旅游品牌,打造精品线路,增强服务功能,做大做强旅游产业。通过5年的努力,力争把留坝建成省内知名景区,周边省市的旅游热线,使旅游成为我县重要支柱产业。
  继续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重点建设好游客接待中心和节点设施,抓紧做好景区供水、供电、通讯、停车场及垃圾处理、生态厕所等配套设施建设,整治美化景区环境,逐步建成设施完善、功能完备的旅游景区。
  按照“一个中心、两条线路、三大片区、十大景点”的发展思路,改革和创新旅游开发经营机制,推行“所有权、经营权、管理权”三权分离,吸引社会各方参与旅游开发,组建政府控股的旅游开发集团公司,创办旅游经营企业,培养旅游经营人才,创新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集中打造紫柏山、张良庙、栈道漂流三大旅游品牌,加大宣传促销力度,力推留坝两日游,举办各类节庆活动,拓宽客源市场,带动宾馆餐饮、文化娱乐、交通运输、商贸服务等第三产业发展,优化旅游环境,提升服务水平,增强旅游产业综合效益。到“十一五”末,全县年接待游客达到30万人次,旅游业综合收入达到7000万元。
围绕全市“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县“创建省级卫生县城”的目标,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善县城公共卫生设施,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力争在2007年建成省级卫生县城,并逐步把留坝建成一个环境优美、服务规范、安全文明的旅游县。
  (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按照“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先通后畅”的原则,大力实施公路通达工程,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新建、改造乡村道路47条370公里,建成玉皇庙西河口至凤县坪坎、桑园至洋县华阳自然保护区、青桥驿至勉县云雾寺3条县际公路,积极争取宝汉高速公路经留坝过境并设立出口。到“十一五”末,全县新增公路200公里,力争实现村村通路,乡村道路硬化率达到70%以上。进一步放开农村客运市场,加快柘梨园、江口等3个四级站和闸口石、马道等5个五级站建设,在交通相对便利、人口集中的村庄建招呼站70个,逐步提高农村客运班车的通达率和覆盖面。
按照循序渐进、集约发展、合理布局的原则,以县城开发建设为重点,打造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突出抓好北栈河与南环路之间多功能综合广场、县体育活动中心建设,加快实施太平山公园改造和河滨路、紫柏路下段拓宽工程,争取建设县城垃圾处理场和污水处理厂,加强北栈河污染综合治理,积极实施县城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着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园林城市,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依据各小城镇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和功能定位,完善道路、供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和文体、医疗、教育等功能设施建设,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带动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十一五”期间,重点开发一级小城镇2个(城关、江口)、二级小城镇5个(留侯、武关驿、马道、火烧店、玉皇庙)、三级小城镇2个(桑园、青桥驿)。到“十一五”末,县城人口力争达到1.5万人,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0%。
  坚持电网建设与县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加快县城供电网络改造,完成11个村的农电网改造。
  积极推进信息网络体系建设,进一步和完善移动通讯网络和光缆传输网络,加快数字电视系统建设,延伸干线光缆150杆公里。
  (五)突出财源建设,不断增强财政实力
  按照全县财源建设规划,进一步夯实目标任务和工作责任,壮大特色农产品开发、水能资源开发和矿产资源开发为主的骨干财源,积极培育以非公经济发展和旅游开发为主的后续财源和新兴财源,努力构建结构合理、来源稳定、后劲有力的财源体系。进一步深化非税收入统管、会计集中核算、工资统发、政府采购等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行部门预算工作,不断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村财乡管制度。坚持以法治税、依率计征,做到应收尽收。加强资金管理,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全力实现“两个确保”、“两个保证”和“低保”目标。
  (六)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积极构建和谐留坝
  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发展环境,努力形成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局面。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建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保障机制,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进一步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继续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巩固“普九”成果。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教育“四制”管理,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推进我县教育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加强职业技术教育,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振兴工程,建立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重点抓好职业技术培训,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一批高素质、技能型和实用型专业人才。
  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能力和医疗服务水平。强化食品、药品、餐饮卫生监督检查,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加快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健全“一村一室”网络,逐步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建立利益导向机制,强化基础工作管理,稳定低生育水平,全面提升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质量。
  积极发展广播电视事业,扩大广播和电视节目覆盖面,使全县90%的行政村通广播,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0%和95%以上。加强广电基础设施建设,新建1200平方米广电大楼,改善硬件设施,不断提高自办节目质量。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开展丰富多采的群众性文化活动,挖掘地域文化内涵,积极组织各类文艺下乡活动,活跃群众生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增强人民体质。
  积极发展农村沼气、重质碳酸钙粉、机制木炭和碳粉加工等循环经济项目,抓好机关节能、建筑节能和节能监测工作,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实现低投入、低消耗、高效率发展。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广泛开展资源节约活动,倡导健康文明的消费方式。继续抓好植树造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和桑园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加大县内污染源监管力度,加强城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深入开展绿色文明示范工程创建活动,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坚持把扩大就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落实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拓宽就业渠道,引导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转变观念,多渠道多形式实现再就业。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加强扶贫济困工作,扩大农村社会保障覆盖面,逐步健全社会保障服务网络,做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
  (七)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在全社会积极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加强科普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和伪科学,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扩大基层民主,加强民主政治和基层政权建设,不断强化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意识。继续推行“阳光政务”,扎实搞好政务、校务、村务公开,逐步推行公示、听证等制度,扩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不断提高政治文明程度。切实抓好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实施“五五普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增强广大干部职工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能力,稳步推进政府工作法制化,加快推进依法治县进程。

五、实施“十一五”规划的保障措施

  (一)深化体制改革,加快机制创新。一是稳步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认真贯彻《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决策程序,进一步精简机构,转变职能,搞好宏观调控和微观指导。二是加快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农村税费改革,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搞好乡镇机构改革和农村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建立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机制。三是积极推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实施营利性事业单位企业化改革,非营利性单位实行管办分离。加强城乡基层组织建设,发挥社会团体、行业组织、中介组织社会化服务作用。四是继续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管理体制,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改革,强化财政预算约束,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强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
  (二)改善发展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扩大内需与开拓县外市场相结合,完善优惠政策与促进公平竞争相结合,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优化法制环境,创新市场环境,改善人文社会环境,立足四大产业和四大资源开发,采取多种形式,有目的、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最大限度吸引外资,有效利用民间资金,促进资源、资金、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优化组合,着力构建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格局。
  (三)实施项目拉动,加大资金投入。牢固树立“规划以项目做支撑”和“项目是全局、全局抓项目”意识,认真策划、论证、包装一批重点项目,特别是生产经营性项目,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加大争跑力度,千方百计将更多的项目挤进省市规划盘子;不断完善项目建设责任制,抓好项目管理,提高项目建设质量和投资效益。通过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吸纳、引导信贷资金、企业资金、民间资金,扶持、投入重点产业项目和技改项目;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投放力度,重点解决贫困户发展产业项目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多种资金支持形式,确保“十一五”规划确定的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四)强化人才培养,加快科技创新。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加快实施“人才强县”和“科教兴留”战略,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加大以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员为主体的人才培训力度;优化人才队伍结构,大力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创新人才使用机制,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努力创造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创新人才引进机制,积极引进高素质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科技人才;完善人才市场体系建设,强化人才资源市场配置基础性作用。加快现代科技成果的引进、推广和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采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等大众传媒广泛开展科普宣传,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强化全社会科技意识,着力构建以科研单位与企业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和科技人员开展技术研究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五)加大综合治理,创造稳定环境。强化“第一责任保稳定”的意识,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各项措施,建立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安全生产长效工作机制,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加强人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六)加强组织领导,夯实工作责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努力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通过对“十一五”规划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层层落实,认真实施,抓好经济运行的预警监测、检查评估工作。按照一个规划、一个主抓领导、一个主管部门的组织体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直到抓出成效。同时,建立科学的考核激励和奖惩机制,实行奖罚“三挂钩”,与物质奖励挂钩、与评选先进挂钩、与干部任用挂钩,将规划的组织实施工作纳入各乡镇及相关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范畴,严格考核。通过全县上下统一思想,团结协作,克难攻坚,锐意进取,全力以赴将“十一五”规划的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