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支持IPv6

热门搜索 : 成品油  光伏  项目 

汉中市汉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汉中市汉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发展规划处 点击量:5,489 发表时间:2008-07-31 13:0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明确了本世纪前20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十一五”时期,是我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中共汉中市汉台区委关于制定经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在深入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编制本纲要。

一、“十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成就

  “十五”时期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全区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克难攻坚,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从容应对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诸多困难和问题,成功战胜非典、禽流感疫情和自然灾害的挑战,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发展,“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全面完成,提前一年实现了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目标,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在全省93个县(区)中跃居第7位,被评为全省十佳县(区)。
  (一)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根据国家统计制度的要求和我区经济普查统计结果,经省市统计局评估反馈认定,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达到49.34亿元,人均GDP跨越1000美元大关,达到1133美元。“十五”期间全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4%,较“九五”年均增幅提高0.6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收入按照同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0.9%。经济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三次产业比例更趋合理。三次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11.4:50.9:37.7调整到2005年的8.6:41.6:49.8。
  1、农村经济蓬勃发展,绿色农业迅速起步。优质稻米、畜禽、蔬菜等主导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在农业总产值中占到85%以上。绿色农业亮点不断涌现,环城观光休闲农业成为全市绿色农业发展的一大亮点,我区被命名为“全国生态农业示范区”。绿色种养基地发展到13个,其中,绿色稻米基地9个,无公害养殖基地4个。“芳祥”牌、“望江春”牌大米获国家级绿色品牌认证。“十五”期间主要农产品中除粮食生产由于种植面积的调整出现下降外,油料产量达到1.53万吨,肉类达到1.63万吨、奶类达到0.49万吨,水果达到1.04万吨,年均分别增长1.8%、9.1%、11.1%和14%。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到22家,春雨、成祥、皇冠三家企业已建成市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形成了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等一批专业农产品市场,对农业产业化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率不断提高,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2、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十五”期间成功实施了汉啤总厂破产重组、百特纸业“债转股”、理想化工国有股权退出、汉江建材零资产转让等工作,成功引进了青啤公司、中非集团对区属国有企业进行重组。新组建了青啤汉中公司、中材汉江水泥公司,其产量、产值、利税较以前均有大幅度提升。实施了青啤汉中公司啤酒生产线三改五、中材汉江水泥日产2000吨旋窑水泥生产线、台玻集团硅砂精加工生产线、天元化工年产万吨电解锰生产线、汉水石英砂公司年产20万吨硅砂生产线等一批工业技改项目,为工业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工业经济在经过整合以后,步入了健康、高速的发展轨道,区属骨干企业从根本上扭亏增盈,连续3年实现盈利。2005年工业增加值达到14.56亿元,年均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11.66亿元,是2000年的2倍,年均增速达到12%。
  3、服务业快速发展。突出产业培育和市场体系建设,商贸流通、餐饮服务、房地产开发、交通运输、休闲旅游等产业发展迅猛,建成了过街楼蔬菜批发市场、新时代建材、陕南电子商城等一批市场。海星、晶众、红叶、国贸民生等一批省内外有影响的知名商贸流通企业集团落户汉台,汉水明城、明珠小区等多个具有都市品位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农业观光旅游蓬勃兴起,环城市观光休闲旅游产业初具规模,建成国家级和省级森林公园各一处,全区旅游景点发展到80多处。区域性中心城区人流、物流、信息流集中的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200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工业增加值,到200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55亿元,首次超过二产增加值,年均增幅达到12%以上,成为发展最快的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经受1998年到2003年的通货紧缩和“非典”考验后,消费市场依然活跃,“十五”末,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3亿元,年均增长7.3%,较“九五”增幅提高0.4个百分点。
  (二)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成绩显著。“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2.3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1倍。建成城区面积达到31平方公里。实施了一批重大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桥北广场、天汉大道南段及石马立交桥、滨江大道、虎桥路、劳动东路、莲湖路等一批城市道路建设;加大了城市供水管网建设,新铺设和改造城市供水管网30多公里;完成了城区和农电电网改造任务,全区实现了同网同价。实施了108国道汉台区段、316国道城褒一级公路、西汉高速公路汉台引道工程、勉城县际公路等公路建设,路网密度和等级得到提高。实施了村级道路建设年活动,五年来硬化村级道路234公里。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改造项目8.7万亩,惠及16村7.8万农村群众。实施小流域治理面积达30.5平方公里,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以铺镇、河东店镇为代表的小城镇建设取得新成就,小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镇容镇貌得到很大改观,区域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的辐射作用明显增强。
  (三)城市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坚持长效管理与集中整治相结合,大力实施城市净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城市形象有了较大改观。纵深推进了环卫体制改革,先后对城市清扫保洁体制、垃圾清运体制进行了改革,大大提高了城市清扫保洁质量和垃圾清运质量。城区20条一类街道实行24小时全天候清扫保洁,清扫保洁率达到100%,13条二类街道实行12小时清扫保洁,清扫保洁率达到90%以上;对餐饮油烟、建筑施工噪声和道路污染进行了治理,坚持开展了秸杆禁烧工作,使城区的环境质量明显好转。组建了城市管理综合执法队伍,加大了综合执法力度,提高了行政执法效率,使城市管理工作逐步走上了规范化、制度化、法制化轨道。新开通8条线路公交车,城乡居民出行更加便捷,方便了群众生活,提升了城市形象和品味。
  (四)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在巩固土地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完善土地使用权流转和合作经营的有效形式;认真贯彻两个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施了粮食直补政策,免征了农业税,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以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实施了国有资本有序退出的三年攻坚战。积极适应省市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新形势,推行了部门预算试点、会计集中核算、政府采购、财政投资评审等项改革,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监督和管理。把优化“三个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精简审批事项,规范行政行为,严肃查处干扰破坏投资环境的行为和典型案件,为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搭建良好平台,五年来共兴办“三资企业”17家,实施国内经济合作项目38个,引进国内外资金11.4亿元,完成外贸供货1.64亿元。
  (五)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事业稳步发展,荣获全国科技先进区,科普示范区等荣誉称号。大规模进行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5年共改造危房13.58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3.23万平方米;实施了农村学校远程教育工程,171个中小学校配备了远程教育设施。初中升高中段比率得到提高,达到85%左右。高考上线人数连续10年保持了全市第一,汉中市第三中学创建成为省级重点中学。医疗卫生建设步伐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应急体系建设全面起步。认真贯彻《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积极推进人口与计生综合改革,全面实施了以生殖健康为核心的计生工作网络和技术服务网络建设,人口自然增长率一直稳定在4‰以内,全区形成了人口、经济、环境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六)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不断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了以养老、失业、医疗、城市低保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两个确保”和“两个保证”全面落实,城市低保做到了应保尽保,并积极探索农村特困群众的生活保障问题。启动了工伤和生育保险。各种形式的救助体系和慈善事业,得到较快发展。积极开展技能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全力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劳动保障和劳务输出网络不断完善,并向基层延伸,在38个社区建立了劳动保障工作站,在206个村设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城乡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九五”末的4308元和1878元,增长到2005年的6671元和2639元,年均分别增加472.6元和152.2元,年均分别增长9.1%和7%。
  (七)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制定了《汉台区生态示范区建设规划》,以治理废水、废气、固体废弃物和噪声为重点,狠抓环境保护工作,依法关闭和限期搬迁了八家污染企业,加强了对市区东、西水源保护区,石门水库等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工作;实施了青啤汉中公司污水处理、理想化工集团废水综合治理等项目。市区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含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类水标准。实行了严格的土地政策,确保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应有的作用。积极实施了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程,完成退耕还林2.58万亩,造林8000亩,封山育林5000亩,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2.5%。
  整体上看,“十五”期间我区经济实力得到进一步增强,保持了社会大局的稳定,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较好的时期,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仍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规模虽然有了质的飞跃,2005年全区GDP达到49.34亿元,人均GDP达到9331元,但对周边县市的带动和辐射能力仍然不强。二是经济增长的自主性不强,工业化程度低,产业聚集度不高,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化项目较少,交通、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仍很落后,对国家投资的依赖比较严重,保持经济高速增长的压力增大。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还比较低,绿色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农产品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仍在拉大。四是思想解放的程度不够,人们的思想观念仍比较保守,创业意识、危机意识、人才意识、科技意识不浓,投资环境仍需进一步优化。五是政府债务负担较重,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就业和再就业压力大,特困群体的生活水平亟待提高。六是人口钢性增长对就学、就业、住房等方面的需求矛盾仍然突出,人口老龄化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压力不断加大,各种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可持续发展将面临许多新的问题。七是政府公共事务管理中主动服务和创新意识仍需强化。

二、“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的基本判断

  中央提出了到2020年人均GDP翻两番的宏伟目标,我区也制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规划,提出力争到2016年人均GDP翻两番的奋斗目标。今后10年将是我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强区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发展的新机遇。
  一是同全国、全省经济一样,我区经济也正处于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近几年,我区狠抓结构调整、项目带动和改革开放,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我区农业经济基础稳固,工业经济竞争力不断提高,服务业内生性增长已基本形成,因此我区经济具备了快速发展的基础。
  二是西部大开发不断向纵深推进,我区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政权建设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方面有望继续获得国家政策和资金的支持。
  三是国家南水北调工程的逐步实施以及汉中确立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汉中的发展思路,将使我区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四是我区作为区域性城市的中心区,地处以武汉为中心的汉江经济区,以成都、重庆为中心的成渝经济区,以西安、咸阳为中心的关中经济区的辐射交汇点上,西汉高速公路和316国道城褒一级公路建成通车,将基本解除交通瓶颈制约,使汉台区与这三个经济区的联系更加紧密,为我们在更高水平参与市场竞争,更大范围扩大对外开放和招商引资带来了历史性的机遇。
  五是众多的驻区中、省、市大企业和科研单位所孕育的经济发展潜在优势将持续辐射带动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六是市委、市政府对城市中心区实施的重点扶持政策,将为我区今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七是汉台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良好的人文基础。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完善,逐步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和比较科学的考核奖惩机制;干部队伍整体素质高,群众盼富思变、求发展的意识浓,保持着开拓进取的良好状态,凝聚着强大的工作动力。
  八是体制改革逐步到位提供了良好的体制环境。国家市场机制不断完善,配套改革逐步到位,将创造更为宽松和谐的创业环境。

三、“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设想和基本原则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我们既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同时更面临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因此要克服困难,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设绿色汉台、构建和谐汉台为主题,积极实施环境立区、科教兴区、工业强区、项目带动、可持续发展五大战略,突出抓好结构调整、城乡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建设、改革开放、和谐社会建设、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五项重点工作,全面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努力把汉台建设成为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陕西经济强区。
  “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是准确定位原则。根据汉台区自然资源条件和区位优势,选准突破口,充分发挥城市资源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中省市驻区单位的智力及信息、技术优势,突出发展服务业、环保型工业和绿色农业,积极打造以绿色品牌为特色的商贸旅游型绿色园林城市。
  二是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制度、创新机制、创新工作方法,构建各类市场主体平等使用生产要素的良好环境,按照市场需求调结构、上项目、建基地。
  三是改革开放原则。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政府宏观调控的能力。统筹区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千方百计引进发达地区的人才、资金和技术,借助外力求发展。
  四是城乡统筹原则。实施城市带动和工业反哺农业的战略,走以城带乡、城乡并举、统筹发展的路子,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积极争取中省财政转移支付和金融信贷政策支持,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小城镇建设步伐。鼓励农民进城镇置业发展、劳务输出,带动本地经济发展。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巩固扶贫成果,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五是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既要加快区域经济发展又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计划生育、保护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从源头抓起,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推行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努力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六是促进社会和谐原则。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切实把扩大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加强防灾减灾能力,创建平安汉台,增强社会安全感等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经济发展所带来的实惠。

四、“十一五”期间发展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计划全区“十一五”期间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到2010年人均GDP达到1.46万元,年均增长9.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同口径年均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8%和9%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左右。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37平方公里。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城市服务功能更加完善,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城乡居住、交通、教育、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较大改善;社会保障更加健全,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进一步加强,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新进步。今后五年主要抓好以下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步伐,突出发展绿色城郊型农业。
  1、围绕发展绿色产业,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步伐。依托城市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绿色城郊型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标准化为手段,以绿色认证为标志,积极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十一五”期间力争创出5-7个国家级绿色品牌,50%以上的农产品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实现包装上市,发挥绿色、无公害农产品的品牌效应,突出畜禽、蔬菜两大主导产业,稳定粮油产业,积极培育观光休闲、花卉苗木、中药材、果品、水产等高效产业,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力争生猪饲养量达到40万头,蔬菜生产基地10万亩。加快苗木花卉产业建设步伐,提高宗营万亩花卉基地的苗木花卉质量;尽快建设花木交易市场,搭建推介汉台花木品牌的平台,扩大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2、围绕提高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快涉农服务体系建设。抓好绿色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质量监测认证体系,市场准入体系建设。政府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中介服务、行业协会和专业技术合作经济组织,并加大对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资金、用地、项目申报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为农民提供信息传递、科技推广、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配套服务,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农产品进入市场的能力。
  3、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紧密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小城镇建设,引导和鼓励乡镇企业立足本地资源,适度向小城镇集中,发展资源加工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工业化经营的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充分发挥春雨公司、成祥米业、皇冠公司、忠诚科技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逐步实现农户与现代技术对接,与大生产对接,与市场流通对接。建立健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订单农业,提高农业生产、销售的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把农业产业化引向深入。改善农民进城务工就业、创业环境,积极开展农村劳动力职业技能培训,引导农村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为农民增收创造更宽松的条件。
  (二)以农村公共事业建设为重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按照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的原则,以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信等为主要内容,高起点做好村庄、民宅规划,统筹安排教育、卫生、文化等村庄公共设施建设。实施“亮点村”建设工程,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
  2、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农业综合开发、以工代赈、饮水安全工程等渠道,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农村道路、农村人畜饮水、沼气节能、小流域治理、节水农业、防汛抗旱、水土保持等建设,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良好的基础。巩固扶贫成果,加大扶持力度,加快30个省级扶贫重点村的建设,稳步解决1.2万特困人口的温饱问题,1.3万低收入人口的脱贫问题,完成0.25万贫困人口的搬迁。加大扶贫劳务技能培训,培育脱贫主导产业,促其早日脱贫致富。巩固提高已建成小康乡村的内在质量,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3、加强乡风建设和民主管理。全面加强农村民主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家庭美德教育、科普知识教育,树立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继续搞好村务公开,建立健全民主议事制度,提高农村民主管理水平。
  (三)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做强做大工业经济。
  1、调整结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提高质量与扩张总量并重”的原则和“抓骨干带群体”的思路,突出产业发展和技术进步两个重点,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生产工艺和产品,推行清洁生产、节能降耗,扩大资源再生利用范围,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树立品牌就是竞争力的观念,努力打造地产名牌产品,力争“十一五”期间创建国家和省级名牌产品10—15个,技术进步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促进电子设备、机械加工、医药化工、服装、建材、食品饮料等支柱产业做强做大,力争“十一五”末形成10—12家竞争力强、年产值过亿元的大中型企业或企业集团,从整体上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3、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重大项目的技术改造步伐。以企业为主体,根据市场需求,积极支持中材汉江水泥有限公司新上日产4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青啤汉中公司新上年产5万千升啤酒生产线,陕西汉王、汉江药业有限公司天麻、山茱萸系列产品深开发项目,汉川机床有限责任公司数控机床成套生产线改造项目,汉江机床有限公司滚动功能部件产业化基地建设项目等重大技改项目的建设。重点采用计算机技术、节能降耗技术、新材料和其他新工艺、新技术,全面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效率。促进装备水平不断提高。
  4、大力发展园区经济,使园区经济成为新的增长点。按照产业聚集发展的要求,实施工业产业布局的合理调整。加强招商引资服务,大力发展园区经济。积极搭建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现代工业园区,全力扶持铺镇、河东店、宗营、龙江等镇工业企业聚集的优势,建设成为具有较强吸引力的区域性现代工业园区。围绕为大中型企业提供加工服务,促进园区内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群体和集群。同时积极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各类客商进园区发展,使园区经济成为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
  5、实施体制创新,提高对工业经济的管理水平。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盈利水平。积极开展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制度创新。积极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企业的发展。
  (四)突出区位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服务业。
  1、依托“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旅游胜地”两个品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文化是现代城市的灵魂。充分挖掘西汉三国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秦、蜀、楚文化融合的地域文化内涵,打造兼具东西南北交融地带地域特色的城市文化。整合旅游资源,围绕游客吃、住、行、游、购、娱等消费需求,完善服务体系,健全服务功能,提高服务质量,加快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在旅游产品的推介、旅游产品的开发上狠下功夫,加大扶持力度,实现旅游产业发展模式、产品结构、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全面提高旅游业的综合竞争力。围绕“城、汉、绿”三大优势打造“住在汉台、游遍全市”的旅游品牌和建设关中“后花园”的绿色生态品牌,逐步建成在西北地区知名的旅游观光城、消费娱乐城、休闲度假城。举全区之力争创“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省级卫生城市”,力争2008年创建成功。“十一五”期间重点抓好西汉三遗址、兴元湖公园、莲花池公园、城郊休闲农业观光园区、陕南植物博览园、天台国家森林公园、褒河省级森林公园等景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
  2、积极改造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信息化和人性化为方向,改造第三产业过分依赖“生活性”传统服务业的低质结构,加快发展金融、保险、咨询、物流等知识型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增强服务业的竞争力,提高服务业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抓住西汉高速公路开通的机遇,建立和完善物流运输网络体系。促进商品营销和物流配送的现代化,推行大型超市、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型业态;以住宅建设为重点,营造生态型的住宅区,培育有品牌效应的房地产开发企业;适当控制低档临街小铺,建设相对集中、高品位、具观赏性和休闲性的商业街;促进会计、法律等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通讯、邮政事业,建设安全、快速、便捷的邮电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电力事业,为经济建设和群众生活提供可靠的能源保障。
  3、加强市场网络建设,鼓励城乡消费需求。在科学规划布点的基础上,建立以批发市场为中心,专业市场为骨干,集贸市场为基础的市场网络体系,满足群众消费需求,方便城乡居民生活。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促进城乡物资交流和居民家庭消费升级换代。进一步培育和发展人才、劳动力、技术、信息、资金等生产要素市场,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十一五”期间,重点建设过街楼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汉中长征物流中心、汉中盛隆家具城、宗营苗木花卉市场,以及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的社区副食品市场的建设。加强市场的管理、监督和服务,建立和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形成统一开放的市场体系,把汉台建成陕南的物流中心和物资集散地。
  (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绿色园林城市。
  1、绿色园林城市建设。城区建设以绿色园林城市建设为重点,要按照“量力而行、尽力而为、适度加快”的原则,以完善路网结构和配套设施建设、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城市服务功能为重点,拉大城市路网骨架,联通城区环路。重点改建新建明珠路南、北段,劳动西路、东新街、益州路、南团结街南段等一批城市道路。
以街头绿地、住宅小区绿地为点,以道路绿化、汉江沿岸造景绿地为线,以公园、广场等大型公共绿地为面,与城郊风景林地相映衬,建成“点上绿化成景,线上绿化成荫,面上绿化成品,环线绿化成带”的绿地系统。抓好以“一江两岸”为体现园林城市特色的核心区域,重点抓好汉江桥闸蓄水工程、城市防洪标准化河堤工程及城市公园、广场、道路绿地建设。不断完善城市公共交通服务网络,建设天然气供应工程和城市排污系统,建设通畅、洁净的市区。继续加强城市管理与维护,不断提高城市品位和档次。力争“十一五”末全区森林和城市绿地覆盖率分别达到42%和3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3平方米。
  2、县乡道路建设。更加重视县乡道路建设和维护,提高县乡公路通行完好率和公路等级,完善区内道路路网结构。改建褒铺路、汉天路,建成城褒一级公路。完善金华环线等乡级公路。通过通村水泥路面工程、以工代赈工程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完成硬化村级主干道124公里。
  3、小城镇建设。逐步加大建制镇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招商引资、综合开发、经营城镇的方式,广辟投融资渠道,鼓励企业和城乡居民投资建设小城镇。在小城镇的建设与规划上,注重与秦蜀文化、汉中民俗、资源优势等有机结合,体现区域特色和文化内涵。重点抓好铺镇、河东店镇、宗营镇、武乡镇、老君镇、龙江镇等镇的建设,使之成为规划科学、功能健全、规模适度、环境整洁、具有较强辐射能力的区域经济、文化、信息中心。积极探索小城镇新的管理体制,完善提高小城镇的经济和社会管理职能。逐步建立健全与城镇化水平相适应的财税、征地、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制度,完善户籍和流动人口管理办法。
  (六)树立以人为本思想,构建和谐社会。
  1、科教事业。继续实施科教兴区战略。大力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应用,重点推广旱作、节水农业优良品种、中药现代化技术和以信息化为代表的工业高新技术。引导企业加大从事科研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力度,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引进、消化、创新体系,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骨干的知识创新体系。科技对工业产值的贡献率达到50%,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达到60%。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培养工程,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三支队伍建设,抓紧培养专业化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加强与驻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与交流。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和巩固义务教育,重点巩固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全面落实国家义务教育政策;普及高中教育,加快高中建设步伐,巩固提高省级和市级重点中学办学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教育资源,积极鼓励和扶持社会力量办学,加强对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努力创建教育强区,逐步建立符合区情的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
  2、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建立和完善功能齐全、配套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规范发展娱乐服务业。大力支持和引导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开发西汉三国历史文化资源,扩大文化交流。不断探索文化体制改革新思路,推动发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繁荣文化、广播、电视事业。全面发展卫生事业,提高全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改善城乡特别是农村卫生服务设施,稳定农村医疗卫生队伍。形成以村级卫生组织为基础,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专科医院、综合性医院为依托的区乡村三级预防保健网络。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提高处置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和不安全事故的应急处置能力。积极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逐步解决农民基本医疗问题。加快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健全国民体质监测制度。力争“十一五”末,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达到40%以上,30%的社区进入省级体育先进社区。进一步加强档案工作,实施“金档工程”。
  3、人口、资源和环境保护事业。继续加强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网络建设,全面推进生殖健康优质服务,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计生管理和服务。建立依法管理、村(居)民自治、优质服务、政策推动、综合治理的人口与计生工作新机制。加强计生基层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把相关计生优惠政策落到实处。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十一五”期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稳定在3.5‰以内。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控制非农用地,积极复垦土地。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矿产资源和生物资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完善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强化节约意识,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节水产品,发展节能节地型建筑,形成文明、节约资源的消费模式。加强环境治理与保护,对城区大气、噪声污染进行综合整治,提高城市环境质量,“十一五”末,城市居民生活气化率达到90%以上,宾馆等餐饮服务业清洁能源使用率达到80%,烟尘、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60%;强制推行商品混凝土,减少扬尘和噪声污染。对城市垃圾进行分拣回收及压缩处理,危险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坚决杜绝“十五小”和“新五小”企业,工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十五”末的水平。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合格率达到100%。
  4、就业和社会保障事业。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完善劳动力市场和就业服务体系,改善就业环境,引导劳动者改变择业观念。全面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劳动预备制度,加大对劳动者就业和再就业技能培训力度,加大劳动监察工作力度,确保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促进劳动力在更大的空间合理流动。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女工生育保险制度,健全城市困难职工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探索建立适合农村情况的各种保险制度。认真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强对社会保障的行政监督和社会监督。做好妇女儿童工作,重视保障妇女儿童权益。消除性别歧视,关爱女孩。倡导和支持社会各界开展救助妇女和儿童活动。提高妇女健康水平。积极发展残疾人事业。加强社会福利事业建设,完善优抚保障机制和社会救助体系,支持社会慈善、社会捐赠、群众互助等社会帮扶活动。研究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
  5、努力改善城乡人民生活。积极推进经济实用住房和廉租房建设,改善群众的居住条件。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坚持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大小参与分配。“十一五”期间要努力拓宽城乡居民增收渠道,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使城乡居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向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迈进。“十一五”末,争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1万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80元,年均分别增长9%和8%。

五、主要保障措施

  (一)继续深化各项改革,逐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深化农村改革。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加快土地征用制度改革,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建立健全失地农民社保体系。进一步完善取消农业税后的各项配套措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完善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政策措施,明确产权,明晰责任。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农村金融服务体制等方面的改革。
  2、继续深化国企改革。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引导已改制企业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深化集体企业改革,推动多种形式的经济发展。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3、进一步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步伐。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进一步放宽非公有资本进入的行业和领域,拓宽非公有制企业融资渠道,依法保护私有财产权和非公有制企业权益。改进政府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督。引导组建各种行业协会等自律组织,提高非公有制企业自身素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安全、环保等规定,保障职工合法权益。扼制恶性竞争。
  4、推进财税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积极争取中省对我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继续深化预算管理、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不断完善区乡(镇)财税体制,做到公平和效率相结合。杜绝形象工程、政绩工程,严格控制新增债务,逐步化解区乡村三级债务。全面落实国家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制定相关办法,完善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制度。规范政府投资的范围和行为,健全政府投资监管制度。
  5、规范市场秩序。规范产权交易市场。推进流通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现代流通方式。深化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深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重点抓好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食品、药品市场的专项整治;继续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严厉打击各种经济犯罪活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二)扩大开放,构筑开放开发新格局。
  1、坚持对外开放、东西合作的双向开放带动战略,使全区外资、外贸、外经并举,外引内联同时展开,努力把汉台区建设成为陕南对外开放的窗口。加强对外宣传力度,营造浓厚的对外开放氛围,促进汉台向外发展。
  2、拓展利用外资领域。用足、用好国家支持西部开发的财政税收、投融资、外资等优惠政策,大力拓展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绿色农业、环保型工业、以旅游为重点的服务业等引资领域,降低投资成本,提高投资收益率。
  3、加强东西合作。政府牵线搭桥,企业积极出击,有选择地承接东部发达地区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型产业的转移;主动吸引东部沿海地区的技术、资金、人才来我区联合开发。同时加强与驻区中省市单位的合作与交流。
  4、加强招商引资。要加强项目的筛选论证、包装策划和市场推介,做好统一的招商引资工作的规划、组织、协调、落实。强化企业的招商引资的主体作用。招商内容既要注重引进项目和资金,又要注重引进管理、技术和人才等生产要素。既要扩大利用外资,也要积极动员和鼓励民间投资。创新招商引资手段,坚持以资源、环境引商,以项目、服务聚商,以舆论、诚信安商,形成以商引商的良性互动机制。加大争取项目力度,争取更多的产业化和基础设施项目落户汉台。
  5、狠抓环境建设。不断完善市民评议政府职能部门制度,驻区中省市单位联席会议制度和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联席会议等制度,采取切实措施,逐项治理和解决软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使汉台区软环境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得到改善和巩固,努力打造公正、规范的法制环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优质高效的服务环境、诚信文明的人文环境,为我区招商引资、扩大开放和加快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
  (三)统筹城乡,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1、积极促进城乡经济融合。统筹城乡发展优势,制定和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政策和措施,加快城乡生产要素的流动,促进城乡经济的融合。
  2、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坚持区域协调发展,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支持近郊区和有条件的镇乡率先突破发展,扶持丘陵山区地域积极发展。在产业布局上,城镇区域要加快发展服务业,近郊区大力发展蔬菜种植业,远郊平川区要大力发展优质粮油和水产养殖业,丘陵山区要大力发展绿色种养业,形成平川带动山区丘陵,城镇带动农村,龙头带动群体各具特色而又互促互动的发展格局。
  3、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采取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转移农村劳动力,落实各项农业补贴,加大对农村财政投入,实施开发式扶贫,提供社会救助等综合措施,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
  (四)加强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促进社会和谐。
  1、积极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社会建设、完善社会管理体制,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扩大就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理顺分配关系,发展社会事业为着力点,妥善处理不同利益群体关系,认真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和谐社区、和谐村镇建设。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畅通诉求渠道,完善社会利益协调和社会纠纷调处机制。重视和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社会动员机制,提高处理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继续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平安创建活动,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2、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对政府工作的依法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加强镇乡基层政权机关和群众性自治组织建设,完善村民自治、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加强社区民主建设。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推行政务、厂务、村务公开。
  3、加强法制建设。深入贯彻《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和《行政许可法》,努力实现政府工作法制化,从严治政、依法行政。加快推行执法责任制、评议考核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推进司法体制改革,维护司法公正。支持审判机关和检察机关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法制宣传和教育,认真实施全区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工作。重视学校对青少年法律知识的普及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层公安派出所和司法所及其队伍建设,做好法律服务和法律援助工作,努力维护社会稳定。依法保障妇女、未成年人和残疾人的合法权益。
  4、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深化政府机构改革,优化组织结构,理顺职责分工,推进电子政务,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政府在搞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的同时,要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把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起来,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进一步清理和规范行政审批事项。不断健全社会公示和听证等制度。加强电子政务建设,增强政府工作透明度,提高政府公信力。
  5、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对市民城市意识、诚信意识的教育和对科技知识的普及,全面提高市民的文明素质。积极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更多的活动和学习场所,提高青少年文明素质和道德修养。深入开展精神文明群众性创建活动,努力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舆论环境和社会氛围,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六、加强组织和领导,为实现“十一五”规划而努力奋斗

  “十一五”时期的发展事关全局,事关我区能否顺利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三步走的总体战略目标,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认真组织好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实施工作。各镇、乡、街道办事处和专业规划牵头部门,要围绕纲要提出的方针、目标、重点和措施,制定和修订镇、乡、办事处总体规划和各专业规划。要建立实施机制,确保《纲要》目标实现。一是扩大宣传、形成共识,凝聚发展力量;二是加强规划实施的监测评估,特别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就业情况等主要宏观调控目标的监测预警,自觉接受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会的监督检查,保证《纲要》的顺利实施;三是确保重点项目的顺利实施,“十一五”规划重点项目79个,总投资74. 2亿元,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项目建设,切实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积极筹措和落实项目建设资金,确保项目按时建成,发挥效益。各级领导干部要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时代的前列,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把握大局,开拓前进,扎实工作,团结和带领全区人民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为把汉台建设成为陕西经济强区而努力奋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