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代赈典型案例之八——宁强县:以工代赈拓荒引路 点亮世界最美天坑

来源:县域处 作者:发改委 点击量:0 发表时间:2024-01-10 15:45

  编者按:以工代赈是一项集就业促进、基本建设、应急救灾、收入分配、区域发展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帮扶政策,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在提高农村低收入群众工资性收入水平、提升就业技能、激发内生动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等方面,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为推荐典型、交流经验,省发展改革委遴选了一批以工代赈典型案例,现予以推介。


  宁强县禅家岩镇地处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城东南部,是陕西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镇。近年来,禅家岩镇立足“世界最美天坑”资源禀赋及特有的高山环境,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依托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和当地群众基础,积极争取以工代赈项目投资,推动产业配套设施建设,切实改善旅游基础条件,助力天坑保护性开发,不断擦亮叫响“天坑”品牌。

1704872624410050645.png

宁强县禅家岩“天坑”俯瞰图

  以工代赈打基础,天坑遗迹露真容。禅家岩天坑属于汉中天坑群,位于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禅家岩镇落水洞村与火石子村交界处,集天坑、地河、洞穴、峡谷等于一体,已初步探明该天坑中分布洞穴49个,被誉为世界第六大天坑与“世界最美天坑”。该天坑保持了完好的自然状态,属于汉中天坑群中未受到人为干扰破坏的地质遗迹,极具科研与旅游开发价值。过去,通往天坑只能通过峡谷溪流边的一条羊肠小道,坡陡路滑,还存在安全隐患,游客想要一睹天坑“真容”实属不易。为改变这一现状,当地依托自然禀赋,认真谋划,积极争取,通过设施以工代赈项目,将原来群众生产生活通行的1600米小道改建为步道,并建成公厕2座,配套停车场,为擦亮“世界最美天坑”金字招牌奠定了坚实基础。如今,沿着步道可以顺利抵达天坑底部,慕名而来的游人络绎不绝,更多游客可以轻松看见天坑的“庐山真面目”。

1704872651702045903.png

宁强县禅家岩镇新建成的“天坑”步道

  项目谋在家门口,就地就业促增收。坚持“先有群众、后有项目”和“能用人工尽量不用机械”的原则,把项目谋在群众身边、建在群众门口。2023年,禅家岩镇实施天坑文化旅游产业基础设施中央财政以工代赈项目,总投资210万元,其中,中央财政预算内资金120万元,配套财政衔接资金90万元。禅家岩镇和火石子村聚焦以工代赈“赈济”功能,结合项目用工需求,村集体成立劳务组织,认真开展摸底,据实确定务工对象,深入开展技能培训,让更多农村劳动力投入到建设家乡、发展家乡的队伍中。参照本地农民务工收入水平,确定普工劳务报酬标准为每天200元,其它特殊工种按照市场平均价订立劳动合同,保障参与务工群众切身利益,直接增加工资性收入。该项目完全采用人工施工,充分体现了以工代赈政策精髓,截至完工,带动当地群众务工35人,发放劳务报酬42万元,占中央资金比例达到35%。

  “家里4口人,以前靠我在山西打工养家糊口,今年6月中旬,我和妻子到村里的项目工地一边学习砌砖、打电锤、挖基础等技术,一边施工,每月有7500元的收入,3个多月挣了2.6万元,家庭顾上了,还学到了技术。”谈起在家门口挣工资、学技术的幸福感,禅家岩镇火石子村一组脱贫户王树跃高兴不已。

1704872683721033596.png

宁强县禅家岩镇群众参与天坑旅游基础设施以工代赈项目务工

  源头活水铺金路,梧桐盈枝引凤来。禅家岩镇通过实施以工代赈项目,建成天坑旅游步道,推动旅游市场持续升温,游人如织,摄影、攀岩、探险等活动备受青睐,预计每年接待游客8万余人。以工代赈项目成为引爆天坑旅游的“源头活水”,火爆的人气为当地百姓带来了难得的商机,周边农户通过开办农家乐、销售农副产品,户均增收2000余元。在此基础上,争取落地省市林业、文旅类项目2个,共计资金300余万元,吸引民营资本400万元投资发展民宿产业,2024年还将继续实施“天坑小镇”旅游开发项目,不断建设完善配套设施,切实体现以工代赈“一钱多用”“拓荒引路”“点石成金”的作用,助力当地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通过以工代赈资金铺路,禅家岩栽下了“梧桐树”,招引了天坑“文旅体育林业”产业“金凤凰”,具有乡村振兴典型示范带动作用。

1704872709712024938.png

宁强县禅家岩“天坑”底部


分享到